中国人动不动就要喝酒。 聚会也喝、送别也喝,开心也喝、失恋也喝,结婚要喝喜酒、扫墓要斟祭酒,甚至连降妖除魔也要喝酒。 △《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现出了原形 而在很久以前,喝酒被认为会亡国。 根据《尚书·酒诰》,周朝举国上下,只有祭祀的时候才能喝酒,并且不能喝醉,不然会被认为德行有失。国家不仅严令禁止民众喝酒,对酿酒也抓得很严。聚众喝酒更是要杀头的。 可为什么后来的朝代里,不仅平民喝酒,皇帝大臣也有事没事喝喝酒呢? 01喝酒不亡国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桀,文武双全、极有才华,但沉湎于美酒,还让人建造大型酒池,称作“夜宫”,结果众叛亲离、夏朝灭亡; 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纣,天资聪颖、励精图治,后来沉迷美酒、刚愎自负,又建造酒池肉林,结果自焚而死,商朝也因此灭亡。 于是周朝认为,酒是亡国根源,一建朝就下令不准喝酒,虽然最终也灭亡了,但是历经八百余年,比夏朝、商朝时间都要长。 这样看来,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着亡国,至少不喝酒会活得长一点。 汉朝虽然一开始也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实际上他们喝得比谁都凶。 身为宰相的曹参不仅自己一天到晚喝酒,还叫别人跟他一起喝。而汉景帝在下令禁酒之后,没过多久又让民众喝酒,汉成帝更是沉湎酒色。 △河南密县汉画像石酿造图,图中的盆盆罐罐全是用来滤酒、酿酒、装酒的 皇帝尚且不能坚持禁酒,底下大臣和民众更是放纵。甚至中山王去世之后,也要往墓室里放五千公斤的酒,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后,都是跑去卖酒。 △卓文君当垆卖酒 有礼之会,无酒不行。——《汉书·食货志》 这么喝酒,汉朝人真的不怕亡国吗? 答案是不怕。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 汉朝开国者比如刘邦、樊哙、曹参他们都是楚地人,而西汉跟楚国相隔不过21年,因此楚人依然保留着当初的风俗习惯,嗜酒如命。 △战国时期形势图 相较于中原地区,楚国在偏远的南方,属蛮夷之地,不归周天子管,也不服周朝的礼仪。 并且楚国人那么喜欢喝酒,最终却是因为外来入侵才亡的国。 因此对于喝酒这件事,汉朝人很放纵。 这样放纵的结果是喝出了一个盛世。 △汉武帝刘彻 这直接改变了人们喝酒亡国的观念,皇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喝酒亡不了国!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宴会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酒 汉朝的强盛国力、文化和人物,都让后来的朝代无比羡慕、引以为榜样。 02名人效应 消除了国家方面的忧虑,喝酒还需要文人大家的花式赞美才能千古流传。 △陈洪绶《竹林七贤图》 汉朝的好酒之风,直接影响到了魏晋,甚至有人把喝酒跟读《离骚》、作名士挂钩。 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 而曹操、曹植父子更是对酒如同初恋一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闺门置酒,和乐欣欣。——曹植《当墙欲高行》 谢灵运、王羲之更是闲着没事就曲水流觞、不醉不归。 △寒食节,大家在河边放酒杯喝酒,叫做曲水流觞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更是把他们聚会喝酒的场景都写了下来。 △《兰亭集序》后人临摹作品 魏晋名士没有一个不喝酒的。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魏晋风流。 这种魏晋风流,成了一种名人效应,引得后来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士纷纷效仿。 ![]() △《饮中八仙图》,李白等人边喝酒边作诗,颇有当初竹林七贤的风范 于是李白来了,还带来了一万多首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 接着是苏轼,虽然不常喝酒,但他喜欢喝,也看别人喝,看着看着也醉了。 诗翁爱酒长如渴,瓶尽欲沽囊已竭。——《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这样一来,喝酒成了风雅之事,受到全民热捧。 03阴阳观念 不过最开始,人们喝酒,不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名人效应,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酒乃纯阳之物,可以益气养生。 古代的酒主要由谷物酿造。谷物从土地里面生长,在古人看来,便是“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 △阴阳双鱼图 而在传统“阴阳”观念里,土地具有生命,能孕育万物,因而土地和从土里长出来的谷物都属“阳”。 古人重视养气,尤其是自身的“阳气”。一个人如果阳气散尽,那么生命也随之终结。 而酒,提取谷物精华而成,因此是阳中之阳。并且喝酒之后浑身发热,于是古人对酒性纯阳、益气养生的说法深信不疑。 中国人对喝酒态度的转变,还体现在酒器的转变上。 “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夏商周时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什么场合用什么酒器,规定得很细,每个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 ![]() △常见的爵,主要作为礼器,在天子祭祀的时候用。 ![]() △莲鹤方壶,壶用来装酒,勺则用来舀酒。 不过,汉朝可没这么讲究,干脆用漆杯来代替复杂讲究的酒器。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酒具盒 而唐宋更是随便,连喝茶的杯盏都可以用来喝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 △宋影青莲花盏杯 到元明清,只要能装水的东西,都能用来喝酒,甚至直接把花、叶、果做酒杯。 碧筒饮 ![]() 唐代宰相李宗闵设宴,暑月临水为席,采摘卷拢如盏、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以簪刺穿叶柄,从茎管中吸饮。用来盛酒的荷叶,称为“荷杯”、“荷盏”、“碧筒杯”,又因为茎管弯曲状若象鼻,故有“象鼻杯”之称。 解语杯 ![]() 唐人认为荷花有灵,能听懂人们说话,称荷花为解语花,所以便有了“解语杯”的雅名。 折下未放的荷花,把花苞轻轻掰开,把劝杯放进去,斟满酒,再将花苞合拢,小心翼翼交给客人饮用。在这里,花朵代替了托盘,非常高雅,也非常有趣。 软金杯 ![]() 将鲜橙果削掉顶部、挖去瓤肉,然后斟酒于其中。酒浆染上橙汁的酸甜味道,饮之唇齿生香,久驻不散。如此制作的酒杯,软皮带有弹性,且色泽黄润,人们便以“软金杯”呼之。软金杯极受元人青睐,成为秋季宴饮聚会上的固定角色。 香圆杯 ![]() 宋人谢奕礼在招待客人时,命婢仆把香橼剖开,挖掉瓤,并在果皮上雕刻花纹,制成外观悦目的酒杯,称为“香圆杯”。温酒注入其中,便熏染上南方香果的独特气息。此般简单又巧妙的果杯,能让金玉为材的酒具黯然失色。 一路走来,中国人对于喝酒的态度百般曲折: 一开始注重礼仪,认为喝酒乱性; 后来觉得喝酒是慷慨抒怀,像曹操、阮籍; 到了唐朝,大家又觉得喝酒是件浪漫事,跟吟诗挂钩; 宋朝时,喝酒更倾向于小品独酌; 明清之后直到现在,喝酒才成为寻常事,想喝就喝,不需要舞文弄墨。 喝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说到底,其实也就是: 人们越来越看淡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含义,而把重点放在喝酒本身,注重喝酒时的内心感受,获得暂时的慰藉和解脱。 不得不说,这一步步我们是越来越走向自己的内心了。看淡外在,放下名利,贴近内心,这样顶好。 ![]() 厚天下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