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国际化”理念内涵 “本土国际化”概念由瑞典公立大学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本国实际和民族特性,形成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实现对原有理念和实践的超越,为本国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目前,“本土国际化”理念已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发展思路,它一方面立足本土实际,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外来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保持本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特质,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包括: (1)课程目标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2个:一是提高学生的国际认知 能力(包括外语交流能力、国际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等),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具体包括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等。 (2)课程内容国际化。马尔默大学的专业课程注重融合民主、种族、和平与冲突等国际通识内容。即使在科学、技术、工程背景浓厚的相关学院,也与社会文化院系合作,开设整合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例如:在《建筑环境》课程中,考虑到全球气候差异,学生须对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材料有较深刻的理解,增加了对不同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介绍 与比较等 。 (3)信息技术与师生国际化。图书馆和信息技术服务是马尔默大学国际化重要的教学资源,多采用英语作为学术语言。该大学30%的本地学生有国际移民背景,加上其他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重要的国际化资源。此外,学校十分注重吸引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执教,也是重视国际化意识的具体体现。 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土国际化”教学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所在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也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建设学科,既有测绘工程专业的普适性,又具有十分鲜明的矿业行业特色。在“双一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结合“本土国际化”理念,探索出了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举措: No.1 国际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1)立足本土,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接轨国际认证体系,参照国际一流大学标杆专业 (国 外选择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国内选择武汉大学),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优秀教材,打造科学化、国际化课程体系,专门设置双语课程,聘用外籍教师,用英文教材,力争实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项目化教学法研究。参考国外开放慕课项目,建立项目化的国际教学案例库,研究国外实际项目向教学案例的转换方法。邀请相关行业背景大学如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 工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南非金山大学教师来学校以项目 案例的方法进行专题教学,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3)建立导师制,每名同学均配备一位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老师担任学业导师,加强科研创新训练;注意在课程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中引入全世界普遍关注问题、国际学术前沿 问题,加强课程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加大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注重双语教学实施和全英语式 课程建设。如结合专业特色,开设《数字矿山技术》等双语课程,编著《GNSS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等外文教材等 。 (4)积极开展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工作,切实实施“本土国际化”,加强校际交流,促进学分互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具有国际背景的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No.2 国际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优化现有的国际化平台。按照国际化教学内容的特点及要求对现有以科研为主的 国际化合作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并对照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功能优化,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 养、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满足国际化教学需求的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 (2)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开放实践平台。通过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 海外研习、国际暑期学校等方式,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学生到海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国外开放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优越条件开展相关实践训练,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力争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 (3)挖掘校企国际化合作平台的深度融合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国内知名测绘厂商与我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关系,下一步需要根据 国际化的特点来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利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打造国际化校企合作 平台,寻找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建立灵活多样和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提高教师和 学生参与国际化企业实训的深度、广度。 (4)利用现有的国际化平台,灵活聘请国外学者利用暑期进行短期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在国际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的创新、创业比赛。基于众多国际化合作平台,在江苏省品牌专业的支持下,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连续2年派出20多名学生前往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 No.3 国际化教师团队建设 (1)面向全球招聘教师,有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一大批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教师,促进师资构成多样化,师资队伍国 际化。 (2)鼓励本校教师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访问、交流、进修,与世界知名学者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种经费筹措途径,要求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背景或进修经历,有计划地选派青年人才,送到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攻读学位,建设教师 梯队。 (3)考核文件制定或修订。明确教师参与并指导国际化教学、实践活动等各环节的职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纳入岗位考核、职称晋升制度;以国际化为推手,推动教师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推动、约束、激励、淘汰”机制。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确保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果相对“固化”,并最终将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打造出一支多元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 No.4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建立“以结果为导向”、“标杆引领”的评价方法,重视国际同行评价,科学合理建立评价改革是否真实有效、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各方期望的可视化度量标准。 (2)构建基于国际同行、学生、教师、学校、合作企业、社会等国际化教育参与者或相关者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引入国际标准,建立开放式评价体系,以检验改革成果是否真 的有效。 (3)积极参加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工作。 引用格式 高井祥,张秋昭,张书毕,等.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专业“本土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矿业,2019(2):1-3,7. Gao Jingxiang,Zhang Qiuzhao,Zhang Shubi,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 local internationalizaiton” teaching model for the major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rate plan[J].Modern Mining,2019(2):1-3,7. 作者简介 高井祥(1960—),男,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本科毕业,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测绘学界最高奖——“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荣获“全国煤炭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国家人事部“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矿山测量新技术首席专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第一届教学名师。担任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理事、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家。 高老师承担部、省教学质量工程与改革项目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2014;排名第三,2009)、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一,2011)、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4)、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奖二等奖1项等。高老师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委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中央高校科研专项、煤炭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特别是在卫星导航、高精度GNSS定位、矿山CORS以及区域变形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他各类科技进步奖多项;在各级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SCI检索26篇,EI检索35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5部。 张秋昭(1985—),男,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矿业大学第八期“启航计划”培养对象,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入选者。长期从事卫星导航定位、惯性导航、非线性滤波、构建筑物变形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财政高校专项基金2项等多项课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名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篇。 end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