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第一男主,他从出生起就是一个传奇,衔玉而生,意味着他将来会是一个大富大贵、才德兼备有福的人,的确宝玉的生活比起常人精彩纷呈多了。 如果贾府一直都是烈火烹油的状态,那宝玉自然是做好他的富贵闲人潇洒到老,但贾府的颓势早已凸显,覆灭也是迟早的事情,那么宝玉最后的结局和归处到底又会如何呢?贾宝玉最后应是出家为僧的结局,原文中有三处证据很明显的暗示了宝玉结局。 第一,因为宝钗无心的指引,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让宝玉开始参禅 宝玉是有佛缘慧根的,宝钗一次无意的指引,宝玉就对佛学有了自己的了悟,也许不那么透彻,但是终究还是与佛结缘。 事情很简单,贾母替宝钗过生日,请了一个戏班子来唱戏,正好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宝玉感兴趣,宝钗便给宝玉讲解这出戏词的奥妙之处。
宝玉很喜欢这段戏词,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更是记在了心上,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对尘世所有的事物了无牵挂,出家为僧,化缘度日,独自云游四方。 宝玉此时记着这句话不过是心中向往这样的生活,并未多想。后来为了化解湘云和黛玉的误会却弄得两处不讨好,宝玉心中难过就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写了一张偈语。
宝玉写的偈子就是他对佛学和出家的感悟,宝钗看到的时候都大为吃惊,想着宝玉是了悟了,为了避免宝玉越陷越深,便要赶紧撕了这张偈语。 不过黛玉才是宝玉的知音,是最了解宝玉的人。她知道宝玉可能动了参禅的念头,但是不能让宝玉被困其中,于是她用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宝玉这个念头,还笑话他,让他自己主动放弃这个想法。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这个时候没有及时化解宝玉的想法,如果任由着宝玉继续向这方面发展,而且当时社会上的风气又特别崇尚禅宗佛学,宝玉说不定在贾府还没有破灭的时候就出家去了。 第二,宝玉曾经对黛玉许下两次做和尚的诺言 曹公写红楼梦最爱用的手法便是“草蛇灰线,脉伏千里”,他写每个人的对话和行为都是暗有所指大有深意的。
这两回中宝玉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诺言,这话不是玩笑话,而是对宝玉结局的一种暗示。 宝玉是个多情公子,但他心中最爱的人还是黛玉,黛玉对他来说不仅是爱人,更是心意相通的知己。无论他多么离经叛道的想法和行为,黛玉都可以理解,而且黛玉是那种可以陪他赏风花雪月,也可以陪着他共渡难关的人。 若贾府败落时,黛玉还陪他身边,那宝玉还可以振作起来,但八十回后黛玉的离世,一定会让宝玉更多一重打击。面对无法振兴的家族和黛玉离世的悲伤,宝玉实现当初许给黛玉的诺言,出家做和尚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贾府败落,看透世事,向贾政临终拜别,皈依佛门 贾府抄家灭族的结局是不可避免,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可他从来都是富贵闲人、不理世事,如今的他根本无法承担起重振家族的重担,八十回后,看着湘云流落烟花之地,看着众人的离散和家族毁灭,宝玉的心也死了,于是他选择了出家,贾政是亲自看到宝玉出家的人。
贾政对宝玉虽然严厉,但是对他充满了期待和爱重,于是宝玉离家,皈依佛门之前来向贾政拜了三拜,就算是还了这一世的恩情,从此宝玉尘缘已经了却了,于是便心无挂牵的离去了。 宝玉出家不仅是因为黛玉去世,世间再无知己,而是他经历贾府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间百态,看透了世态炎凉,他当初对这些不屑一顾,可是现在他却无法应对。生活所带来的这一切宝玉无法承受,因此他选择了佛门清净地,忘却凡尘往事,寻求自我的归属。无关对错,只是惋惜。 注:本文为回答网友提问。 作者:陌游常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