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剑平讲述兵圣孙武的思想价值

 芳草屋845 2019-04-17

4月16日起,连续五天,熊剑平教授做客CCTV法律讲堂,讲述兵圣孙武。敬请关注。

熊剑平讲述兵圣孙武的思想价值

主讲人:熊剑平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总编导:孙辉刚

编 导:黄 薇,辛 锋,李沛沛

漫 画:王山甲

编 辑:刘晓锐

《法律讲堂》文史版播出时间:

首播 周一至周日 22:43

重播 周一至周五 06:48

周六、周日 06:24

《法律讲堂》生活版播出时间:

首播 周一至周日 18:52

重播 周一至周六 16:08

以上图文转自CCTV法律讲堂

《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言,却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 其主要内容多属坐而论道,探讨战争原理和战争之法。

《孙子兵法》对战争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详细论述了“安国全军之道”(《孙子兵法·火攻篇》,以下皆直接注出篇名),主张慎战,也就是“非危不战”(《火攻篇》),并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作为指挥作战的最高境界孜孜以求。《孙子兵法》在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显然,作者以这样的判断句开篇,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战争问题的高度重视,突出强调战争对国家和统治集团的重要影响。与此相呼应的是,其一再强调“杂于利害”(《九变篇》)和“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既充分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性,也借此警示统治集团应当积极备战、慎重求战,以求得所谓“安国全军之道”。

《孙子兵法》主张慎战,很显然是因为作者具备一种仁义情怀。《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首尾两篇,即《计篇》《用间篇》中,数次讨论了“仁”。在《计篇》中,作者在探讨为将者的基本素质时,将“仁”列在第三位,“严”被列在最后一位。在作者眼中,在治理军队、对待部下之时,仁爱之情要比严酷为治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管用。在《用间篇》中,孙子在探讨用间之术时也在无意中透露出自己对“仁”的理解。孙子认为,要确保战争胜利,就一定要舍得花钱搞好间谍战,要舍得在间谍身上大笔花钱。如果在这时候小家子气,因为吝啬而导致战争失利,那就是“不仁之至”。故此,他建议在间谍战中大笔花钱,以获取准确的情报,尽量降低战争成本,确保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还蕴含着相当进步的民本思想。孙子强调国君要“修道而保法”(《形篇》),这其实就是对清明政治的一种诉求,与儒家的政治思想有相通之处。孙子认为,领军作战也必须将“唯民是保”(《地形篇》)作为战争的出发点,其中所体现的也是一种进步的民本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孙子并不喜欢穷兵黩武,并不主张将一切都诉诸武力。在《谋攻篇》中,孙子对攻城战争的危害性有过具体的描述:“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正是因为战争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坏力,所以孙子才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必须要努力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孙子的人文情怀。

《孙子兵法》主张慎战,却不避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理论。其主张“先胜而后求战”(《形篇》),因而强调“知彼知己”(《谋攻篇》),主张在获得充分的情报之后,认真做好“庙算”(即征战前筹划谋略),然后才能决定战或不战。当战争开始之后,要努力“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掌握战争主动权,同时尽可能通过“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形成“我专而敌分”(《虚实篇》)的态势,以优势兵力夺取战争胜利。《孙子兵法》对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有着清醒的认识,故此宁肯要“拙速”(《作战篇》),也不要那种耗费时日的持久战,此即“兵之情主速”(《九地篇》)。

《孙子兵法》还探讨了一系列攻守之道。比如《谋攻篇》中,作者围绕“以智谋攻”,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一系列战法,将“全胜”的战略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具体化。《计篇》之“能而示之不能”等“诡道十二法”,则力图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通过突然进攻掌握作战主动权,进而取得战争胜利。此外,《军争篇》之“高陵勿向”等“用兵八戒”,《九变篇》之“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等“九变之术”,既总结了前人的战胜之道,同时也反对墨守成规,提倡以变通之术取得战争胜利。孙子也意识到防守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出色的防守之术同样可以使得己方处于不败之地,也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篇》)。他认为,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峙之时,必须善于防守,并且能够守得牢固,这才能迎来反击的机会,从而觅得获胜良机。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攻”和“守”作为一对重要兵学范畴,二者之间的地位并不十分相称。相比较防守,作者似乎更偏爱进攻。十三篇中,有以“谋攻”为主题的专篇,却没有以“谋守”为主题的专篇,也可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在孙子看来,无论多么出色的防守,也会存在漏洞、露出破绽——莫非在孙子眼中,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孙子兵法》十三篇充满了谋略和智慧,正所谓“兵者诡道”,但作者重视谋略的同时,也常重视实力。《计篇》中,孙子将“五事七计”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其实是孙子辩证审视战争、不单以谋略定胜负、高度重视“以力胜人”的明证。孙子认为,作战之前,一定要仔细分析有哪些利于己的因素,哪些不利于己的因素,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尤其强调要充分做好后勤工作,备足粮草。在我们看来,这种重视“庙算”的行为,其实也是重视实力的具体体现。《形篇》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也论证了实力是制胜之源的观点,包括“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显然也是从提升实力的角度提出的。

孙子之说堪称力与谋的完美统一,这是我们解读《孙子兵法》十三篇时必须要注意的。当然,《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论述谋略的篇幅显然更多一些。作者对于论“谋”,显得更有热情。十三篇中,论述谋略思想的文字俯拾皆是。因此人们对孙子重“谋”的一面印象更为深刻。甚至有人认为,孙子不重“力”,只重“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此外,《孙子兵法》还对军队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论述。《孙子兵法》重视将帅的作用,认为将帅是“民之司命”,是“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孙子兵法》主张,要行之有效地实施“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篇》)的行政和教育手段,以期实现“治众如治寡”(《势篇》)和“齐勇若一”(《九地篇》)的目标,使得整个军队能够整齐划一,达到“携手若使一人”(《九地篇》)的效果。从字里行间来看,孙子对士卒的认识相对模糊一些。一方面,他要求将帅做到“视卒如婴儿”或“视卒如爱子”(《地形篇》),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对待士卒就应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九地篇》)。有些学者认为这其中体现出了剥削阶级的愚兵思想,有些学者则认为这是服从作战需要的非常有用的带兵方法。我们不妨对此再进行一番讨论。

笔者认为,在孙子的治军思想中,确有“愚兵之术”存在,但我们应当对这种“愚兵之术”作客观分析。首先,“愚兵之术”与孙子“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篇》)的总体思想相吻合,同时也与孙子重视“出其不意”的战法以及高度重视用间思想相一致。其次,“愚兵之术”当为一种常见甚至必要的治军之术和用兵之法。古代军队中都曾通用这种“愚术”,而孙子则很可能是第一个将“愚兵之术”光明正大地写进战法的人,我们似乎大可不必从道德家的立场去讨伐。孙子的“愚”,似乎纯粹是出于打胜仗的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对亲朋使用“愚术”——比如对垂危的病人,告诉他病情不重,而这正是人之常情。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也是值得讨论的议题。笔者认为,其核心思想应该是“以诈谋利”。

“利”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一个高频词,凡52见,只《军争篇》就多达11次,孙子重“利”是不言自明的。黄朴民说:“‘利’的思想,贯穿于整部《孙子兵法》。”“利”其实是贯穿十三篇的一根若断若连的红线,可视为支撑孙子兵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孙子极端重利,以利为本,是否发动战争、战争要发动多大规模,都是以“是否得利”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既然如此,十三篇的兵法未尝不可说是一部“争利之法”或“逐利之法”。

《孙子兵法》中,千变万化的诡诈之术和谋略之术都是围绕争利展开,这是十三篇中最为出彩、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留给后代军事家们诸多启迪的内容。在十三篇的首篇——《计篇》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兵者,诡道也”这一著名论断,随即他便推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诡道十二法”,并且在《计篇》之后继续探讨和设计“诡道之法”。尤其是从《形篇》到《九变篇》,“示形”“造势”“虚实之术”“用兵变法”等,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些谋略之术和诡诈之术,便是孙子争利的最重要手段。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孙子在逐利的同时,也并不忘记防止危害。“杂于利害”(《九变篇》)是孙子逐利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利”常与“害”“患”“危”等相对出现,正是由于能够辩证考虑利害得失,孙子的逐利之术才显得更加高明。

孙子公然逐利,在当时可能是惊世骇俗,独标新意,但毕竟是抓住了战争的实质性问题,所以才能连同他的诡诈之术一起,都逐渐地为历史所接受,以诡诈之术逐利逐渐成为古今军事家们的共识。西方十八世纪的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说过:“一个政府为了下述的各种理由,才会加入战争:一、收回某种权利或是保卫某种权利。二、保护和维持国家的最大利益,如商业、工业、农业等。”可以看出,利益至上,以利为本,同样也是约米尼的基本认识。说到底,“‘利’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又是影响和制约战争进程的深层根源”。《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内容,就是“以诈谋利”。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老子提倡“绝巧弃利”,足可表明在孙子生活的时代,“言利”的文化氛围甚嚣尘上,“义利之辨”是当时受到普遍关注的论题。特定的历史环境,催生了孙子的功利思想,同时也催生了孙子以诈谋利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孙子旗帜鲜明地逐“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风貌,是当时特定社会思潮在兵学思想发展层面的诉求。

孙子的“利本”思想体现了一种务实作风。兵家之学是需要付诸实践、具有较强操作意义的学问,必须讲究实际效应。从这个层面来看,孙子的功利思想既顺应潮流,也抓住了战争的本质。从兵学史的发展来看,孙子的重利,“从根本上划清了同《司马法》为代表的旧军礼的界限,正确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E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占据要津,以“利”为核心的价值观,遂长期受到排挤和打压。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曾深刻影响和改造了国人的性格和思维。“君子固穷”式的义利观,一度受到追捧和赞颂。然而,这种义利观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将其用于改造民风,固然有其用武之地,甚至在特定时期需要大力弘扬——尤其是当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世界观占据主流之时。但如果浸染和改造了兵学领域,则很可能会有大量违背战争规律的笑话出现,类似宋襄公之类的人物可能会层出不穷,而这对保家卫国来说,无疑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因此,《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兵学的重要代表,其中的重“利”思想,包括“以诈谋利”之术,尤显可贵。

本文节选自《<孙子兵法>导读》

熊剑平讲述兵圣孙武的思想价值

书名:《孙子兵法》导读

书号:ISBN 978-7-5154-0841-5

作者:熊剑平 王敏

出版年月:2018年5月

定价:40.00元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蕴涵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的出土,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本书与原著一样分十三篇,每篇包含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导读五个部分。以十一家注本为底本,参照流传的各主要版本和银雀山汉简本,辨析历代研究者的注解,择善而从。既注重各篇的深入解读,又抓住主要思想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孙子兵法》。导读解析精彩,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言浅意深。特别对孙子的情报思想,逐利和慎战原则,既注重实力又强调谋略的战略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熊剑平,男,出生于安徽巢湖,现居南京。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军事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和《孙子兵法》。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个,参加国家级项目多个。著作有《<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研究》、《<孙子兵法>史话》、《<孙子兵法>精解》(与黄朴民合作)、《权力的掌控:军机处》、《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中国古代情报史》(与储道立合作)、《古代谍战史话》、《古代情报史话》、《锦衣卫》等十余种,其中《权力的掌控:军机处》、《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分别由台湾联经和香港中和再版。

王敏,女,生于鲁、长于鲁,现居北京。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以书为业,读书、编书、著书,调词遣字笔耕方寸,寻章觅句编辑人生。

当当、京东、文轩、博库,全国新华书店、民营书店有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