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好的决策者吗?” 先有明智的决定,再有有效的行动,我们才能活得有价值。身为企业领导者,你每天都要做决定,当然,把“决定”换成“决策”其实对领导者而言更为恰当。 决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通过特定的步骤来做决策;另一种则是即兴的。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决策都包含着机遇与经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特定的过程所做的决策绝对是有优势的。 最明显的优势是,通过特定的过程所做的决策会更加全面,减少失败的风险。而即兴的决策则犹如碰运气,碰到了好运,你就走运;碰到了霉运,你就栽跟斗。 那么,为什么即兴决策存在众多隐患呢?原因有这样几点: 1.过分地依赖专家信息很多领导者在做决策时,比较依赖专家的说法。要知道,专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偏见。因此,多方听取意见,比只听所谓的专家意见更加靠谱。 2.高估他人提供的信息所谓他人提供的信息,比如,专家、政府数据、社会上层人士、某行业的成功人士等,这些信息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可靠,这些人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有能耐,所以,很多次策者愿意相信他们,而不愿意相信自己一线的下属。 3.低估别人提供的信息在决策中,偏见处处存在,比如,对于老人、小孩、妇女、清洁工、服务人员等人,领导者在决策时往往不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其实,这些人有时候能提供更客观真实的信息,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将是你的损失。 4.只听你想听的,看你想看的有些领导者在决策时,会向众人征求意见。但在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只愿意听认同自己观点的人的意见,而不愿意听否定自己观点的人的意见。也就是说,他寻求别人意见,实际上是寻求认同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问题,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如果你在决策时,有以上几种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请注意了,你的这种决策习惯是不受欢迎的,也不利于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那么,怎样做决策才能做出好决策呢? 下面就来介绍做决策时要注意的几个步骤: 1.找出关键问题每一个决策,都有一个针对性的关键问题。在做出决策之前,请先找出这个问题,你的决策才能有的放矢。举个例子,某项工作进程慢了,上级催促,要求加快速度。这个时候,下级管理者针对“提高工作进程”的问题进行决策,想办法用更快的工作方法代替当前的工作方法。 2.搜集有意义的资讯继续延伸上面的举例,在决定加快工作速度、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时,决策者应该多方搜集有关工作方法的资讯,看能否找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向同行朋友咨询,向网络寻求帮助,向员工征询意见等等。 3.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决策的可操作性决策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还应该有具体可操作性。如果只是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望,却没有实施的办法,那么这个决策再美好,也没有实际意义。 举个例子,一群老鼠召开会议,思考对付猫的招法,其中有一只老鼠提出一个很好的创意:将一个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猫靠近时,铃铛会发出响声,然后老鼠就躲起来。可是,怎么把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呢?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老鼠都无言以对。 由此我们知道,为了确保决策可以落实,在制定决策时于,领导者就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操作性。 4.筛选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事实上,并非想不出来好办法,而是因为考虑得太多,觉得什么办法都可行,却没有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决策中,决策者要将多种解决方案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案,而不要觉得这个决策有很多办法实施,然后就不考虑到底用哪种办法。 5.拟定行动计划,确实执行一旦做出了决策,就要下定决心确定执行,包括执行的期限,执行要达到的效果,谁来执行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