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叛逆的砖头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将公众的视角转移到了重大疾病的药品上来了,一旦得了重病,花钱真的跟流水一样,国内的很多药品,基本上都是进口药,又贵又不好找,从印度买还得冒着法律风险,所以我们都期待着高质量的国产药出现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家公司—恒瑞医药,一家主营业务涉及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殊输液、造影剂、心血管药等众多领域,或许,这是未来国产药的希望之光 财务业绩 2018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02亿,比2017年增长25.88%,净利润40.61亿元,同比增长23.23%。2017年同比与2016年,收入增长24.66%,净利润增长25.02%。三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23.75%,23.82%和23.34%。 我们在来看看产品情况: 抗肿瘤药物、麻醉药品和造影剂是恒瑞医药最为倚重的三个大类,其中抗肿瘤药物和麻醉药品的毛利率均超过了90%,同时收入增速接近30%。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6.60%,比去年降低0.06%,主要是其他类药品毛利率降低的影响。 关于这块,公司是这么解释的:由于环保治理,不少原料企业关停并转,加上部分企业垄断原料生产和销售,原辅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公司部分产品成本增长较快。
稳定的增速,稳定的高利润率,从利润角度来看这是家不错的企业,那么从现金流角度来看呢 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的经营产生现金流净额都是正数,证明现金流状况不错,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从2017年开始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的值开始远远的小于1,通过查阅报表计算,发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入基本上接近于1了。 了解现金流和收入关系的朋友都知道,因为增值税的影响,所以一般销售回款为收入*(1+增值税税率),所以13-16年的现金流状况非常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应收账款相关增加了 可以看到2017年的应收账款的增速是近几年最高的,具体原因未知,2017年年报上只是说因为销售增长,估计还是因为扩大业务而进行的销售策略。虽然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但是超过93%的账期在3个月以内,状况还是很不错的,回款很快 资产负债率只有11%,而且这些负债全都是经营性负债,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恒瑞医药居然没有贷款,而且还有多余的资金用来买理财产品,应收账款虽大,但是账龄较短,存货也不算多,虽然存货增速很快,但是大多数都是原材料储备,在产品和产成品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库存控制的很好,所以恒瑞整体的财务状况很好。 223亿的总资产,货币资金39个亿,理财产品71个亿,加起来110个亿,基本上占据总资产的50%,这是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那么这么多现金储备是不是太多了呢?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医药企业比较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 销售费用增长基本上跟收入同步,研发费用大幅度增长 销售费用主要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由于恒瑞的销售模式是直营,也就是直接对接医疗机构,所以这块费用非常高。 研发费用,为了开发新药投入巨资,这点还是很值得的。我们在横向对比一下 我这里选举了几个主营业务差不多且体量差不多的公司来对比,在中国,这些公司应该算是顶尖的制药公司了,我们可以看到,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投入比遥遥领先其他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将决定未来企业的成败,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为37%,比一般的药企要高。86%的毛利润,扣掉37%的销售费用率,依然就50%的利润率。 恒瑞的2018 先普及两个概念,原研药和仿制药:
在2017年的年报里,恒瑞公司是这么认为未来的趋势的: 1、在原研品牌药的推动下,成熟市场的支出将有所增加,而非原研药将继续推动新兴市场。新药将更倾向于专科药,且其全球支出份额将继续增加 2、注重质量和创新将成为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趋势 3、国际化路线将成为医药制造企业谋求更广发展空间的新选择 所以公司在销售、研发、国际化、生产质量等几个方面都做了计划,让我们来看看2018年究竟完成了什么事情。 销售 医药生产企业的销售模式通常来说有如下两种(尤其对于处方药生产企业来说): 一种是自营,一种是代理分销。恒瑞医药采用的自营模式(也叫学术推广模式),这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医药生产企业直接面对医院终端(通常是各城市的二级、三级以上医院)2、医药生产企业直接和医院进行结算3、医药生产企业直接对医院进行药品推广,通常不会在媒体上打广告4、这种模式下,中间商只是起到货物中转、物流配送的作用,医药生产企业只向其支付相关物流费用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跟医院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追踪药品的销售情况和效果,一旦建立了良好的信誉,那么有新药出来,第一时间就会经由医院卖到消费者手里,但是对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恒瑞医药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设立三个销售事业部和区域管理中心,并且逐步下沉到县级市场基层医院,从横向和纵向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费用里有一项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2018年花了54.24亿,就是花在这个上面,当然效果很显著。 这其中抗肿瘤药物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增速最快,快接近70%的增速,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增长率接近60% 由于医药行业特别是处方药的特殊性,所以其产品主要是在医药出售,也就是说,医院是大客户,即使你在其他药店看到了这款药,也需要医嘱购买,而这又回到了医院,所以跟医院的关系很重要,医院属于前端强势客户 医药公司高昂的销售费用以及大量的应收账款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恒瑞逐步扑向全国且能下沉到县级医药,所以18年恒瑞医药销售人员从8000人增长到12000人,增长50%,这也形成了一个护城河 跟医院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进入医保也很重要,毕竟这是人们的首选药,对销量影响也很大 研发 药品研发十分复杂,下图为流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所以要放这个图是要说明药品研发难度真的非常大,尤其是原研药,动辄几年十几年的周期,几十亿的投资,看研发能力就是要看其药品的研发数量,到哪一步了,也决定了未来药企的发展潜力,如果每年都能推出一款或者几款不错的药,也说明企业研发的持续性很棒 我们来看看恒瑞2018年的药品研发情况: 年报披露了14款在研发的药,有3款原研药,分别适用于麻醉、糖尿病和前列腺癌。有4款药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有10款药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已经申报生产。如果顺利的话,2019年又会有几款新药上市 仿制药里面,SHR1210(PD-1)有31个厂家申报,可以预见未来竞争激烈。 注:PD-1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分为O药、K药和T药。它们分别是BMS(百时美施贵宝)的PD-1单抗Opdivo(Nivolumab)、MSD(默沙东)的PD-1单抗Keytruda(Pembrolizumab)、罗氏的PD-L1单抗Tecentriq(Atezolizumab),学名太长,为了方便称呼,取了各自的首字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O药、K药和T药了, 下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看不懂的可以跳过 在来看看2018年已经批准上市的药物(标黄的为原研药): 一共上市了10款药物,其中有2款药物为原研药,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在研项目到已上市的药品,既包含原研药也包含仿制药,含金量十足,而研发费用增长50%,也说明恒瑞的研发投入越来越高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恒瑞的研发费用居然全部都费用化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率都如此之高,想想,如果恒瑞将一部分费用化部分资本化,它的利润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国际化 2018年,恒瑞医药有药物在日本美国等地获批或者进行临床实验,但是连续两年海外的收入只有6.5亿左右,仅仅占收入的3.7%,而且毛利率只有75%,远低于国内接近90%的毛利率,所以对于恒瑞来说国际业务任重而道远 未来之路 公司对于未来的行业判断,主要疾病的创新药将会越来越多,所以核心在哪呢?研发, 其实销售也很重要,特别是省级药品招标以降价为主导思路,二次议价、最低价联动的政策频出,“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开始执行等政策的影响,药品降价已成必然,这对于药品的利润确实有影响,不过还好随着药价的下降,药品销售量将会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这种影响,所以对于药企来说,提升销售队伍的专业性以及进入集中采购名录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前提在于你得有好产品,其实又回到了研发层面 所以公司对研发的计划是这样的,也是符合对于趋势的判断,其实看起来还是蛮虚的,那么恒瑞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呢?下图为恒瑞原研药的产品管线(图片来源于申万宏源研报)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已经上市的4种原研药,还有多达10种的药在临床三期,如果通过,上市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在已上市的四种药物中,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这款药已于2014年批准上市,这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恒瑞的研发实力有目共睹 但是呢我们知道国内药企的体量规模跟国际药企差距很大,那么恒瑞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国际大药企,恒瑞170亿的营业额究竟跟国际药企相比究竟差了多少呢? 我这里选取了强生、罗氏、辉瑞、诺华和默沙东5个大药企作为参照对象
看收入,国际大药厂的营收基本上都是恒瑞的10倍以上,强生的收入居然为恒瑞的30倍还多,在看看重要的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绝对值其实相差很大,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收入差异摆在那,但看研发费用除以销售收入的费用率的时候,其实也差不多 由于投入的绝对值的差异,其实恒瑞的研发能力跟国际大厂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看起来是不是挺让人绝望的,但是呢,有一个点能冲破这种绝望,就是恒瑞的增速明显要快于这几个大药厂 最近几年,恒瑞的收入和研发投入增速基本上都在20%以上,2018年研发费用增速甚至可以到50%,而国外大厂的收入和研发很难超过2位数的增长,假以时日,这个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小呢? 其实目前的情况,由于国内药厂的进步,对在华外资药厂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恒瑞的下一个关卡在于国际化,现在的国外收入只有区区6.5个亿,还远远没有打开,而国际药厂这点就做得非常好 其他国际化药企还有药品之外的其他业务,但是主营业务依旧是医药。比如罗氏有检测业务,只占收入的20%而已,大头还是医药。对于恒瑞来说,注重药品的研发和质量是重中之重,这也是药企存活的根本及护城河所在 中国的药企,快快成长吧,让人民都能吃上安全便宜的药物,毕竟我们都不是药神 由于医药行业技术含量很高,所以在写完之后,还是有诸多疑问 我们都知道研发重要,但是如何将研发投入发挥到最大作用呢?研发投入高一定会出好结果吗?其中一种情况是企业经营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那么制药企业如何去制定研发计划,使得投入的资产能效力最大化呢? 再者,如果说仿制药还是有参照物,所以研发难度要低些,那么代表研发水平的原研药的研究又是如何推进的,特别是在化合物发现及临床前阶段,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情况,找到适宜治疗的先导化合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医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医药公司都具有成长性,那么如何辨别出高成长稳定的医药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