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芳草屋845 2019-04-18

我们都知道,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的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他有《韩非子》一书流传于世,此书共五十五篇,多达十万余字。他把商鞅的“法”观,申不害的“术”论和慎到的“势”说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新法治思想。在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德”影响下,他的思想融通百家。其“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这句话就有其深远的儒家学说的文化背景,既说明了自己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处世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又表达了他的法治思想对道德的尊崇、对智谋的无视和对力气的贬斥。

如何理解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1.“上古竞于道德”是一种褒义性的说法。“上古”是个时间概念,学界一般指周代(西周)及其以前的古代中国时期;“道德”是人的先天本能,包括人上达天帝之“道”和天道下贯于人性之中为人之“德”两个方面。“道”是天的本性,“德”是人的秉性。人对天道的接受、解释和应用内化为人的德性。所以,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一语是说,周代及其以前时期的人们相互之间是一种道德关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主要以道德的高低作为评判人事好坏的基本标准。三皇(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农)、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等人都是以道德来为人成事的典范。这是韩非子本人所推崇的一种良好的处世规范和社会秩序。

2.“中古逐于智谋”是一种中义性的说法,不带任何情感色彩或价值观判断。“中古”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常用之指代春秋战国时期;“智谋”表示人们的策略和计谋。人与人之间通过谋略计策的好坏来判定能力的大小。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使用策略和计谋来处理社会关系和人事行为。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它们的争霸称雄不再是上古时期的道德规制,而是一种运用人的智慧来谋略策划的规则。这是韩非子本人既不推崇也不贬斥的一种处世规范和社会秩序。

3.“当今争于力气”是一种贬义性的说法。“当今”同样是一个时间概念,不过,它只是一个相对用语,指代的是韩非子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力气”并不是人的身体的力量,而是人们的野蛮的暴力或武力。韩非子所在的时期,人们解决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事关系问题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尊崇道德和使用智谋,而是通过暴力和武力。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由于利益瓜分和欲望的膨胀,人们的矛盾激增,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越来越频繁。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冲突的最终解决方式就是战争的成败。这是韩非子本人所贬斥的一种处世规范和社会秩序。

如何理解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由此分析可见,韩非子这句“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的话从侧面论证了他的“法”在当时对社会发展和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因为上古的道德和中古的智谋已经失去了作为基本原则的效用,力气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国与国之间的武力战争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问题必须要以合适的法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他的“法”制有道德的约束性、智谋的计算性和力气的强制性,可以法治于家国天下和为人处世行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