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的人,大都是小时候缺爱。

 芳草屋845 2019-04-18

小时候缺爱,主要是父母爱的缺失,父女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能及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需求,成长等诸多方面,造成孩子在成年后的一些表现不是特别的健康。

1.家庭暴力:父亲主导的家庭暴力场面很激烈,过程很痛苦,结果很严重,孩子在暴力的过程中是最弱势的地位,没有自保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产生自卑感,内心窗户闭合。

2.金钱缺失:金钱缺失会滋生出贪婪,吝啬等病态心理,表现在锱铢必较或者挥金如土。

3.安全感缺失:小时候安全感缺失最容易影响到这个人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会影响到其他人,恶性循环。

4.家庭氛围的缺失:会带来责任感薄弱,心理的凄凉感,心理的无归宿感。

5.情商缺失:情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情商的启蒙老师父母当之无愧

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的人,大都是小时候缺爱。

人都是感性动物,能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方式等做出反应行为,所以不论小时候缺失什么,长大后都会有相应方面的表现,,每个人需要的爱不一样,提供的爱不是需要的爱也算缺爱,过度的爱也算另一方面的缺爱。

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的人,大都是小时候缺爱。

那么,如何走出“缺爱”的诅咒呢? 自我成长之路漫漫,还需上下求索。我们往往会经历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曲:承认——从压抑到表达。

恭喜你,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的痛苦,不仅仅源于痛苦本身,还源于痛苦没有人看见、陪伴和支持。 在自我的孤岛里,痛苦变成了剧毒,腐蚀着人心。而表达,就是“被看见”的开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担,它就不在是咆哮的疯狗了。你内心的创伤和自我封闭手牵着手,强化了你的痛苦,试着进一步向自己、向可信赖的人表露自己的脆弱,去拥抱内心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孩吧。

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的人,大都是小时候缺爱。

第二部曲:理解——从扭曲到接纳

你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过去你的认知也许是:缺那儿补那儿。我缺人爱,就要牢牢地抓住一个人来爱我。 而其实,你真正缺的不是爱。而是你在承受“不被爱”的痛苦时,没有一个心灵上的怀抱,容纳那个哭泣的孩子。因此你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治愈的空间”,那个空间是安全的,你可以重新探索亲密关系中的连接。那些你在父母的身上没有体会和发展出来的,可以在新的亲密关系中探索,对你而已的课程,或许是“感受到自己有无条件的价值”。

第三部曲: 整合——从内化中长出新的自我

当我们借由安全的亲密关系而学会接受、理解和安抚内在的自我时,再回头看看那些曾经“过不去”的坎,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对父母潜在的恨意、内疚也不在横亘在心间了。由此,我们不再重演儿时的剧本,停止了创伤的“轮回”。

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的人,大都是小时候缺爱。

从小缺爱的人真的会影响一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温柔地跟你的孩子说话。让她感受你的爱,而不是感受你的暴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