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今天我们为您说一个话题,这既是,长寿者常有的养生智慧——三不气。 哪三不气呢? 第一个,不在饭前饭后生气。 笔者曾现场调研过将近70名百岁老人。其中有一名姜姓百岁女性告诉笔者,她一辈子有话就说,生气了就骂,骂完了说完了,也就舒坦了。但是,她在饭前饭后,绝对不会生气、唠叨。在这个时候,她一定是和颜悦色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放在后面再说。 这是一个多么宝贵的养生智慧。 人的五脏六腑,禀受胃气来滋养。脾胃,受纳五谷,运化气血,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谁打扰脾胃的工作,谁就是在断送自己的后天之本,是一种自杀的行为。那么,对脾胃运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脾胃受肝木的克伤。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因此,吃饭的时候情绪不好,令肝气不舒,会极大地影响到脾胃的消化。经常这样,有如参天大树的树根,被不断啃噬一样,我们的生命长度,会不断被消磨。因此,从古至今,吃饭前后保持身心的愉悦,是养生的一大法则。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下有些人,主张“化悲痛为食欲”,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大吃一顿。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不但会伤害我们的脾胃,更容易将吃进去的东西,在脾胃运化不及的背景下,转变为无用的痰湿。 第二个,不在睡前生气。 睡觉前切忌动怒、激动、兴奋、苦悲。这是祖国传统养生给我们的启迪。睡觉,是一个人体特殊的生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体阴阳二气相互转化承接,是人体自我修复、调整的最佳机会。哪些因素影响到气机的运行,哪些因素就会影响到睡眠。 睡前生气,会让肝气不调。肝,主条达。它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和作用。如果肝气不舒,阴阳二气不相顺接,就会导致失眠。即便入睡,也容易早醒、多梦。另外,睡前生气,令肝气不舒,而夜卧则血归于肝,于是肝就不能很好履行藏血之能。日久,会伤及我们的阴血,使得过早出现肝血不足的状态。这主要就包括诸如眼花、头晕、手脚麻木、皮肤瘙痒等等。所以说,睡前,要保持心态的平和。 第三个,不在月暗之时生气。 月暗之时为什么不生气呢?您翻开《黄帝内经》就知道了。古人在《灵枢》里面谈到,“三虚”之时容易生病。哪些算是“三虚”之时呢?一个,是“乘年之衰”,一个是“失时之和”,最后一个就是“逢月之空”。什么是“逢月之空”?意思就是月缺无光的时候。 古人认为,在整个时候,人体的正气不足,容易受病邪的困扰。 因此,在月暗之时,人要精气内守,务必令情绪平稳。这样可以有效呵护体内正气,以增强抗病能力。如果在整个时候动怒,会让气血逆乱,伤及正气,这就给病邪的侵入带来可乘之机。所以,在月暗之时,不能生气。 实际上,说上面这三种,不过是向我们用三个角度,解读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其实,除了上面这三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不适合发怒的,比如女子月事之际,比如妊娠之际,比如大病初愈之际等等。总而言之,人,不可能不生气。生气了,就要发泄。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则要有意识地遏制自己的脾气,不要让自己动不动就怒不可遏。那样对身体的伤害,是无形的,也是严重的。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