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70条方剂讲解,太珍贵了!(建议收藏)

 昵称44229404 2019-04-18

2.达原饮治湿盛之湿温证可用,若热偏盛者,不宜用。

6.理中汤所主之虚寒证,为吐泻而腹痛者;若无吐泻,甚则便秘,审系虚寒者,小建中汤主之。临床须细心加以区别。

8.金铃子散治心腹痛之非寒凉性者皆效,张寿甫加入乳香、没药用之亦佳。

9.芍药汤中之肉桂为治湿而设,盖痢兼湿热,纯用苦寒,热去而湿不去,仍不愈,必加肉桂以佐之,庶几湿与热可尽化耳,但须少量为妥。

10.治痰饮用干姜苓术汤为主,干姜之意在于温脾阳,脾阳得复,水饮自化。吭贿,干姜细辛五味也,有痰者,属寒者宜之,临床夹杂者多用,量不宜大,必要时口苦伍黄芩,口渴热甚者,伍石膏,随症加减方有效。

11.四逆与附子理中,一是温法,一是温补法。如大吐泻之后发厥,四逆汤加人参以补之,因虚故也。又从病的日期及平素病人体质来看,如有虚弱情况,都可酌加补药,总之,必须吻合病情病机,才会取效。

12.玉枢丹芳开之力不及苏合香丸,凡中暑秽浊、中湿呕吐、腹泻等均可用之。又可用于夹有疠气之喉痛.

13.桂枝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兼风寒湿性身体疼痛之方,症见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此方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的症状,单不渴一症,不能说明没有内热现象。

15.桔梗汤是治疗咽痛的普通方剂,热轻者用之固佳,有脓欲溃时用之更好,但桔梗必须重用。

16.甘草干姜汤中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17.《金匮要略》肾着汤(甘、姜、茯、术)主治寒湿在肾之经络诸证,因此证寒湿不在肾脏,故不宜用桂附,恐伤肾阴。

18.使用桂枝汤时必须具备汗出、脉浮、不喜冷性饮食三个主症,否则就会出现医疗事故或轻病致重或重病转危。这三个主症当中不喜冷性饮食一症更为重要,临床体会使用桂枝汤不一定都有汗,但不喜冷性饮食一症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21.九痛丸乃温中散寒、导滞攻下之方。善治寒实结滞、脘腹剧痛、按之更甚、舌苔薄白、大便秘结之急腹症,如胰腺炎、肠梗阻等。

22.湿温初期,须发汗时,以藿香、紫苏为宜,兼见胸痞闷,选用三仁汤加减治之。

23.湿热证,身热、脉洪、口渴、自汗,此属热重之白虎汤证;若兼身重、胸痞,为热中夹湿。湿热夹杂时,如热重湿轻,则白虎汤少加苍术、厚朴即可;如兼腹泻,石膏即不宜用,改为滑石,再加薏仁;如热不减而胸痞,蔻仁可以用,为藿朴夏苓汤之意也。

31.治一咳嗽患者,平时不咳,每于下午即咳,久不愈,给以麦味地黄丸而愈。

33.肺气肿如审其属虚寒者,薯蓣丸很好。如兼肾虚者,方中可加入紫河车。原方以分计量,每分折为二钱半。用此药时,应注意起火。

34.曾治一喘者,病势已危,患者喘不得卧,呼吸促迫,脉数无力,微有热,苔白,脘腹拒按,即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另少加麻黄1.5克以祛其表热,莱菔子以去其脘腹痛,一剂即好转。说明用药须灵活掌握,才能收到良效,死搬硬套不行,无的放矢也不行。

35.呃逆,有一种因阴虚大逆而发者,其声长,患者自觉有气由脐下上冲咽喉,亦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36.腹中气痛上冲,俗称肾气,即痃癖、奔豚等证。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属寒者,宜桂枝加桂汤加减;二属热,宜奔豚汤加减;三属寒热夹杂者,宜黄连汤加减。具体应用仍须辨别虚实情况和兼证而定。又,奔豚汤从药味分析,主药芍药、甘草以止痛,归芍以养血,姜夏止呕,芩葛李根白皮分解内外之热,是以奔豚证,兼血虚内外有热,上冲又兼呕逆者用之为宜。寒热夹杂者,黄连汤或乌梅丸均可随证选用。

38.痹证寒湿胜,手臂、肩肿痛,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不效者,用草乌、苍术、白术、当归、乳香、没药。

39.痹证风胜者,治当行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治之。兼火者,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主之。

40.痹证寒胜,察其表里俱无热证者,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主之。

41.痹证湿胜,疼痛重着,小续命汤倍防己主之,增损五痹汤亦主之。

43.水肿一证,用五皮饮是一般方剂,必须辨证加减,始为恰当。如上肿,宜汗,酌加麻桂;下肿,则酌加渗利之品;实者,酌加消导之品;虚者,酌加参术;寒者,酌加桂附;热,酌加滑石、木通之品。必须如是用之。又,茯苓导水汤为实证相宜,虚者不宜用。

44.痢证兼发热,葛根、连翘等可酌用之。如系热痢,葛根芩连汤主之。

45.症见里急后重,便痢脓血,脘腹胀痛,按之更甚,脉弦而细,予附子1.5克,木香4.5克,焦山楂10克,山药15克,大黄3克,1周1剂,仅服4剂便愈,其效甚佳。关键在于祛邪不伤正,谨候其气之来复,病自愈。

46.大便不利,属于肝气不舒的,芍药、香附即可治愈。

47.一老年男性,患肠梗阻腹痛不止,用复方大承气汤治之而腹痛加重,余审其腹胀尚濡软,脉微而肢厥,神倦欲寐,舌质淡苔白,诊为中气大衰,先宜枢利,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剂而愈。

48.痿证,在我看以湿热居多,好发于夏秋之季,清燥汤治之较好。见症必须有口粘腻、胸满闷、午后身热等湿热症状。用时尚需随症加减。

49.治狂证,用防风通圣为主,加用镇静之品,有良效。

50.分,寒热有别,经络必分。若大实者虽承气亦不可缺,若阳虚者虽四逆亦不可少,至如气脱者莫若人参,阴脱者生脉可为佳方,肾脱者可考虑山茱萸,血脱者可考虑当归补血等。

51.努伤证,胸中刺痛,憋胀,有吋夹痰,常用旋覆花、茜草伍以灵脂、郁金、瓜蒌、半夏、葱白,效果很好。此即旋覆花汤、失笑散之意。

52.升阳散火之证,以发热较著、不恶寒、无汗、无舌苔、脉沉数为特征。究其原因,为阳郁于脾,由于过食辛凉所致也。其邪热用辛凉、寒凉均不能退,可予升阳散火汤,效果很好。

53.一西医诊断为脉管炎患者,症见右下肢膝以下自觉发憋发凉,无浮肿疼痛,其他无明显征象。给以活络效灵丹加牛膝、肉桂、麝香,外用葱熨法而愈。

55.曾治一梅核气患者,过去经医用半夏厚朴汤无效,透视检查亦未见实质性病变。诊之属痰热郁结之证,给以王节斋化痰丸而愈。

57.月经过多一证,原因很多。如属虚证者,每以归脾汤加入鸡冠花治之,效果很好。若虚甚者,原方党参易人参。

58.温经汤,为妇科常用而有效之方,其着眼点为寒热夹杂证的情况,用之为宜,而非单纯的寒证。

63.大柴胡汤为阳明少阳合并之证,柴胡加芒硝为误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而有便燥,为虚中夹实之疾。用时须加以区别。

65.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之用葱白,对格阳证来说,是不适当的,因为葱白总是散的药品,以不用为妥,如系寒邪直中,可以酌用。至于加猪胆汁,有认为系从治法,对格阳证可用;有认为阴阳两虚,胆汁系治阴虚的一面,也不妥。阴阳两虚,系用四逆加人参,猪胆汁有通便的作用,对通脉四逆证也不相宜。如系因格拒,用量不必多。

67.三甲复脉、大定风珠之类方剂,为滋刚熄风之剂,温病后期,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致肝风内动者宜之。临床必兼舌红、口干之象,根据临床经验,应加人参为佳。

68.增液汤所治之便秘,为无水停舟,腹痛尤有压痛,如兼拒按,则属增液承气之适应证。

69.九种心痛丸,有止痛攻积、除寒杀虫补虚的作用,虽治几种心痛,但主要治胃部拒按,属寒属实之心痛,主治中恶腹胀,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攻冲,落马坠车,血疾等。

70.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历节,游走性关节剧痛。曹颖甫曰:“历节证起于风寒外感,汗出不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轻者宜本方,剧者宜乌头汤。”可作参考。又受风邪,于某一处疼痛,麻杏薏甘汤很好,但游走而遇阴雨风冷反复发作,久延不愈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