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鑫艺术作品欣赏

 丁镛 2019-04-18

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本文--安徽书画名家简介:邵鑫

--------------------------------------------------------

邵鑫艺术作品简介

 邵鑫,字云中,笔名三金,号临湖堂主人。安徽六安人。199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合肥市书画院专职书画家兼办公室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合肥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书画世界》特约编辑。安徽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书法家,皖军书法行书二十家。安徽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合肥市政协委员。

书法作品2 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书法大展并多次获奖。2008925日,书法作品与沈鹏、欧阳中石等全国60位书法家的作品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和平颂——太空飞行之旅艺术特展,随神七遨游太空,并由中国航天中心收藏。数十家专业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均做过专题介绍。多次担任省内外重大书画展赛评委。编著出版的书法教材、字帖40余本。

古典音乐欣赏


名家谈邵鑫书画艺术作品


书意,乃书者的艺术灵魂,书者的思想境界。东坡论书云“气血骨肉并重”,邵鑫深得其妙旨,恰到好处地将笔下的线条锤炼的风腴而不肥硕,清癯而不瘦弱,他将苏轼的厚重,欹侧,巧妙地凝练、融合在作品中,并流露出其学识、修养与情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也十分关注当今书坛的行书创作走向,吸收那些国展上经常拿奖的行书高手的作品的长处,为我所用。“集众长而独运”,与时代合拍,正如孙过庭所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邵鑫的隶书以汉隶为宗,取法高古,据我了解,他几乎临遍了汉代隶书碑帖,取其精华,整合分析,以质朴无华的面貌出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拙朴中见秀美,端正中显生动。窥其用笔、结构,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不讲求点画圭角变化,不追求体态的妩媚多姿,而是强调内在厚重古拙。在隶书中掺以简书笔意,充分体现了笔下情感的丰富变化,予隶书以新的内涵。(何昌贵,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青少年书法报》社社长、主编

艺术作为一种存在,必然要接受社会的人文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作品在人们的视角世界里似乎越发成为最为“挑剔”的东西了,这当然是哲学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于是,艺术家的思维显得沉重起来,创作氛围显得多样起来,这就要求艺术家应该不断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平衡,寻求艺术哲学领域里的完善自我的一个支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尤为凸现出来,毫无例外地,青年书法家邵鑫成为了其中的实践者之一。

邵鑫兄与我从相识到相知,缘于书法艺术。作为同年人和同道,我们之间的沟通自然多了许多,而对艺术的探讨更是“你来我往”,如此,我对他的了解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充分起来。我对邵鑫兄书法艺术的总体感觉是:纯粹、消散、贯通。

首先,我认为邵鑫兄的书法艺术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是一种自然流露,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这是修养,是艺术家必备的修养。邵鑫兄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工作,教师的严谨和朴素潜移默化地渲染了他的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和力。艺术作品有亲和力是极其重要的,亲和力是艺术作品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层面。我们清楚地知道,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并非“作品意识”和“创作意识”加强了,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就提高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体现真正要依靠的是艺术家综合学养,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邵鑫兄作书每每静心静气,娓娓道来,能够将自我心态下的自然而然纯化入多维的创作之中,思维纯粹了,艺术表现形式纯粹了,其中绝对感觉不到“火”的成分。

其次,我总这样认为:邵鑫兄的艺术作品在悄然给大家传递一种创作理念——真实,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凡与邵鑫兄接触过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他为人诚恳,他为艺执著。是的,邵鑫兄的这种“我行我素”的风格在圈内倍受称道,应验了“书如其人”之说。同样是自然的,邵鑫兄的书法艺术被同道乃至社会认可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一点还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创作极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是始终如一的笔耕着,始终如一的汲取着,这真可谓消散了吧。

再者,我叹服邵鑫兄的“贯通”能力。邵鑫兄的国画作品在画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看来,他的画笔触简约,表意清晰,用水用墨“漫不经心”,似乎与其书法艺术的纯粹和消散贯通的天衣无缝。这本身是一种艺术能力的整合,其书其画的拓展空间之大是令人向往的。另外,邵鑫兄的诗文在圈内外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又是资本。无疑地,邵鑫兄拥有的一切学养都在潜移默化地辅佐着他的艺术。

任何人对待艺术都应该一分为二。既然谈到邵鑫兄的书法艺术,我还想给邵鑫兄提个醒:再多一些古雅之气。若能如此,一定让欣赏者超然得“品茗而忘其香”了。

纯粹、消散、贯通,这是一组矛盾的概念,我不敢说这是艺术哲学必须涉及到的一个层面,但我敢肯定地说这是艺术家内涵中务必做到的表现形式之一。邵鑫兄的书法艺术抑或正在有机组合着这组矛盾,正在向我们呈现着某种值得关注和借鉴的艺术的宏观意识和系统思维……(王亚洲: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邵鑫 诗词 欣赏


 

寻幽迷雪意,更赏腊梅姿;

瘦骨犹堪画,清香最入诗;

一枝先破冻,百蕊蓄开时;

园小寒无色,多情我自知。

赏春梅有感

春铺新绿暖还寒,梅朵如云遍岗峦;

此日人间多俗赏,平生最喜雪中看。

陶楼桃花源即兴

陶楼清景最宜诗,我与夭桃约有期。

岂料春风吹暖早,诗家休怪被花欺。

农家乐

迎风临水傍亭台,桃杏向阴也盛开。

幸有梨花知我意,一枝如雪探窗来。

戊戌寒露夜登望月阁思乡

月映清波灯火寒,登临远望倚阑干;

楼高不碍乡愁问,寄语白云到六安。

题菊花

爱赏黄金蕊,天寒不改香;

低头因自重,非是惧秋霜。

题梧桐花

朵朵紫云开,清香远胜槐;

不招蜂与蝶,但等凤凰来!

戊戌立夏夜暴雨

急雨随风午夜临,芸窗侧耳意沉沉!

声声似折园中竹,虽暑犹寒动客心

偶得

昨日杨花掩翠微,今朝雨急湿人衣。

风吹云散长空碧,休向苍天问是非!

立秋

知君今日来,昨夜露花开;

从此翠微减,秋光任剪裁。

白塔寺

一塔云霄白,仰观直入神。

紫荆倚宝刹,翠竹锁红尘。

合掌明香烛,诵经思果因。

大河流日夜,可慕谒禅人。

题梅花

一树梅花傍石栽,幽情岂独在亭台。

寒中忽见清香发,便引春风四面来。

游桃花潭

胜地寻仙迹,蒙蒙正雨期;

寒烟生渡口,温酒动情思;

十里桃花影,一潭山水诗;

此中千古谊,欲说已无辞。

春到天鹅湖

光风次第入湖汀,柳吐金丝草返青。

沙岸游人闲戏水,林边鸣鸟细观形。

花香已醉舟中客,叶茂还迷枝上翎。

遥望此间开画本,环湖十里尽芳馨。

“书画同源”这一概念是关于中国画和书法之间关系的一个广为人知的表述。“书画同源”大抵有这几方面的内涵:其一,“象形性”是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的根本支点之一。但作为高度抽象化的中国书法艺术,“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达的历史语境,是在中国书法自精血初肇之际,即自觉的从形象的天地自然中汲取营养;同时象形性也是批评鉴赏中国书法的一把钥匙。(“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袁昂《古今书画评》);其二,中国书画工具及技法上亦是一而化二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因而善书者往往善画,这成为中国书画家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

然而,这只是对这一艺术现象很浅显的认识,书画在中国艺术家手中之所以同气连枝,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在中国艺术家都是一种抒写情怀,彰显才情,凸显学识修养的媒介。书法和绘画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所以刘熙载《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邓椿《画继》亦道:“画者,文之极也”。

以此角度来鉴赏邵鑫先生的书画艺术或许不会相谬太远。邵鑫先生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与之交谈,不自觉中会为先生的学识修养所折服。先生学问广收博取,不限于书画,对于文学,哲学,历史等亦广为涉猎,且每有新意。听先生言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快意,且所得良多。

观邵鑫先生中国画,一股清雅之气迎面而来,一如先生其人。窃以为邵鑫先生山水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笔墨精研,清丽而雅致。

先生似乎对淡墨渲染情有独钟,墨在先生画中如烟似雾,如轻纱素裹,如淡妆浅饰,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美感。“淡”是中国画传统“文人画”审美概念里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元代以来文人画墨法主流。先生墨法以“淡”定格,源自艺术家文人品格,实非偶然。

二、画风平淡多天真。

我觉得用米芾评价董源艺术风格的话来评价邵鑫先生的山水画亦是甚为妥帖:“峰峦出没,云雾现晦,不装巧饰,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近,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显然在风格取向中,先生更倾向于冲淡而非雄浑,一如先生其人之温文尔雅而非肆意汪洋。大抵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淮大地赋予了先生太多的灵秀之气,先生腹中又有太多的锦绣文章,形之于手而成画,自然是天然自成而不待巧饰。所谓:“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此之谓也。

三、邵鑫先生画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中国画创作千年来的不二法则。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却弃之如敝履,沉浸于个人主观臆想的天地中,这种不良倾向已经给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但我们观邵鑫先生的山水画,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画中的这些景象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只是在先生的画作中是如此的美丽和让人感动。从中也能看的到先生对美,敏锐的感知力,卓越的驾驭力。我相信在绘画这条道路上邵鑫先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下面我想接着谈谈邵鑫先生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本质。在一点一划,参差纵横中,尽显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参透书法三味,方可言中国文化,并非虚言。以此而论,邵鑫先生真可谓知者。观先生书法作品,几点感受非常强烈:

一、传承有序,渊源有自,而又自出新意。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未曾间断,其一个关键的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文化重视传统,讲究师承。与西方文化在断裂、否定中求裂变式的发展不一样;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如老干生新枝,不管如何的枝繁叶茂,但叙祖追宗,却总能够同归于根本。同样的,中国一代代书法家都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开枝散叶,而非另辟新畦。

邵鑫先生深明乎此,其书法艺术,上追魏晋,晋人最难学得处是风神萧散的精神气度,形之于书法艺术即是所谓的“魏晋尚韵”。这韵致不可单从点画法度中求,归根到底是晋人那种“俯仰天地、品类群生”,“手拔五弦、目送归鸿”的风流洒脱而又深沉厚重的人生情怀的产物,是艺术家人品,学识、和人生志趣的物化形态。邵鑫先生学识广博,人品高雅,处世平和而有所坚持,因而其书法深得晋人“温润”而又“严谨”之趣实非偶至。“温润”与“严谨”实为相反相成,先生明乎此,且心摹手追,终至有成,殊为不易。

  邵鑫先生取晋人散逸而后能参以米南宫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意趣,更兼备明人章法之跌宕多姿,使其书法,不管是行书、隶书还是行草书,在整体气象上既风神秀雅、气象清新,又杀伐果断,遒劲老辣。可谓“四美具、二难并”美善皆臻。这是邵鑫先生师法传统又勇于创新结出的硕果!

  二、寓动于静,收万象于毫端。

     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再到苏轼所谓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讲的是中国艺术在创作状态、审美方式、意境追求乃至批评鉴赏上都强调一个“静”字。但这个“静”不是死寂和空无,而是灿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后的从容自若,“静”中寄寓着“动”。这个“动”不是心随物转,而是艺术家生命力与自然造化相契合的一种大自在和大解放。

    在当代这样一个物质化的时代中,艺术家能保持一颗清静自得的心,留得一亩心田独自耕耘并非易事。浮躁是整个时代的通病,很多艺术家也难能免俗,所以我们看当代许多书法家,不管如何标榜清高脱俗,但其字里行间一股浮躁之气却无处可藏。观邵鑫书法作品则不然,它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就像一首轻音乐,缓缓流过你的心扉,有一种身居空谷,面对佳人之感。邵鑫先生书法咋一看视觉上并不抢目,但却越看越有兴味,让人抚卷难舍。欣赏先生的书法你能真切的体会到文人清玩的雅趣。然而无论是对米芾激越书风的吸收,还是对明人活脱章法的借鉴都显示出邵鑫先生的书法对“动”的追求和致敬!而先生能将这种活脱脱的生动纳于超然物外的清净自在中,正是先生的高明处。

三、以“识”取胜。

清代叶燮《原诗》中以“才”“胆”“识”“力”之观点来评价艺术家,叶燮认为“才”“胆”“识”“力”之于艺术家皆不可或缺,但每个艺术家总于某一点上更显突出。邵鑫先生书法艺术可谓以“识”取胜。我们观邵鑫先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感受就是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先生深厚的“识具”形之于艺术的必然结果,书画为心声,来不得一丝造作。先生以其深厚的“识具”将一种凭海临风,其喜洋洋的洒脱融于温润儒雅的书风中,使人观之意味无穷,临卷不忍移目。先生方年届不惑,从艺之路坚实而平稳,我们期待着先生再攀艺术高峰。(作者:孙国良,系巢湖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书画批评)

安徽新昊诗书画院

 成立于2014年,由安徽省书画名家组成的高层次文化艺术群体,是集创作、研究、交流、展览、评级、鉴定、收藏、教学培训、文化用品制作销售等为一体的省级书画院,是联系广大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桥梁与纽带,是展示安徽书画家艺术才华的最佳平台。

安徽新昊诗书画院地址

长江路圣大国际商贸楼1724室

安徽新昊诗书画院艺术展览中心

华东文博城 3 楼

安徽新昊诗书画院

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