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文和思维导图第一章题目是《计篇》,原文如下:
下面是这一章的思维导图: 02 简要解释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这章的内容,简要总结就是一句话: 战争,需要事前计算,不可打无把握之仗。 题目“计篇”中的“计”不是计策、诡计,而是计算的“计”。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孙子是把战争中的计策谋略放在第一位,其实孙子把战前双方的实力、态势评估放在第一位。 此篇分为四部分,思维导图上写的比较清楚,大家可以对照来看:
03 胜负是可以计算的,包括五个方面七个指标战前计算双方的实力对比,是本篇、也是整本书的重点。 具体应该算什么呢?孙子说,算“五事”,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道,原本意思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一个人治理有道,是说他的治理符合万物的规律。具体到本书来说,道,指国君受不受人民爱戴,民众支不支持,军队服不服从,如果“有道”,那就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否则,不团结,就没法对外开战。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说,战争力量=军队的战力X意志力,战力容易估算,数数军队人数、训练强度、武器装备就行,但意志力就比较难算。而意志力,就跟道有关。 有道,国家、人民、军队团结一致,可以与国君一起生,一起死,没人害怕危险,这样意志力提高,战斗力自然就强。 天,指气象天气。古代打仗跟现在不太一样,没有坦克飞机,没有机枪大炮,受天气影响很大,如果能合理利用天气,这仗就容易赢。赤壁之战里,诸葛亮就借东风,火船顺风而下,烧的曹操溃不成军。 地,指地形。地形非常重要,《孙子兵法》第十篇用了整整一篇来讲解地形对战争的作用。好的将领一定是好的地理学家,只有对地形无比熟悉,才能应该占领哪些战略要地,知道是不是敌人伏击,打胜把握更大。 将,指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将领是君主最有力的辅佐。孙子说将领的评判标准是智、信、仁、勇、严,简要说说。 智是第一位。《战争论》里有同样观点,克劳塞维茨将才智列为军事天才的第一素质。才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洞察,能够分析各种条件和敌情,在繁复的资料中洞察先机,预测敌方行动;二是机智,当突发情况来临时,能够迅速做出合理应对。没有洞察和机智,在战场上一定坏事。 第二是信。信是诚信,也是威信。实际上,“信”是领导力的最大体现,你说过的话能做到,别人就听,就能领导别人;要是说话不算话,乱许诺做不到,威信就没了,领导力就没了。 第三是仁。爱兵如子,属下才会接受你的领导,才能众志成城。 第四是勇。勇包含两点,一是不怕冒险,为将的要勇敢,大胆突击,尤其是硬仗中要带头冲;二是敢于负责,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果断处理,但将领的决定关系巨大,说不定几百上千士兵就没了,这么大风险,只有敢负责任的将军,才有决断力。 第五是法。包括组织形式、指挥体系和军事纪律。将领的大半工作都是法,组织指挥做的合理,命令传达就顺畅;执行军法要严明,该奖奖,该罚罚,不能有私心,才能保证团结和战斗力。 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就要比较敌我实力了,孙子提出七个指标,简称“七计”: 主孰有道,敌我两国的国君,谁更有民心谁更有号召力? 将孰有能,哪国的将军更有才能? 天地孰得,谁更占据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哪国的军队组织更合理,形式更规范? 民众孰强,谁的民众更愿打仗更会打仗? 士卒孰练,哪国的士兵操练更多,技能更熟? 赏罚孰明,谁的赏罚更严明? 计算以上七个指标,就可以知道谁胜谁负,什么仗该打,什么仗不该打。将军们如果会计算,用他就胜利;如果不会计算,用他必败。 04 兵者,诡道也孙子接下来讲,打仗,是诡计之道。 前文讲双方实力对比,是战前;要是打起来,就要用策略。 但一定不要被误导,战争,实力是基础,诡道是操作。想打赢,一定先计算双方的实力,再用诡道;要是弄反,没评估实力就硬打,操作再犀利也打不赢,顺序不能弄反。 如何诡道呢?书中提了十四个方法:
具体就不翻译了,其实就是《三十六计》或很多书里面写的,比如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以逸待劳、攻其不备等。 李世民有句话可以很好地总结这些内容。李世民跟李绩聊天,说看了这么多兵书,觉得其实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使用多种方法让对方失误。 孙子的“诡道”就是这个意思,让对方失误,我方才有机会。 04 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最后总结,没开战之前计算那七个指标(七计),如果算的能赢,那么实际打起来赢面就大;算的不能赢,赢面就小。 战争,算得多才能胜,算的少不会胜,何况很多人连算就不算,他们只是莽夫,不足为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