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时宝官 2019-04-19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作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自然成为了朝廷的重臣,但他却不居功自傲,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他更加赞赏,经常邀请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在一次李世民邀请弘文馆的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的时候,李世民询问大家有没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了这一首《蝉》。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也是唐代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所称道,虞世南以蝉喻君子,表面上看似写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实际上却处处含有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的清越,暗喻君子的高标逸韵;最后两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洁,无须凭借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播,这也说出了天下有德之士共同的心声,好名声都是凭借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点点积累的,而不是刻意经营而来的。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当然,这首诗也含有诗人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虞世南作为唐朝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才,高洁耿直,在朝堂上能够直言善谏,多次指出唐太宗的不当举措,为贞观之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在文学以及诗词的创作上,他也对唐太宗有纠正之功,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而虞世南认为太宗作这类题材的诗歌并不妥,因为其内容并非文雅端正,如果皇帝都喜欢这样内容的诗歌,那么下面的臣子或者文人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所以拒绝了太宗让他唱和的命令。太宗认为他言之有理,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赏赐了他五十匹布帛。

诗词背后的故事: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告诉我们怎样获得好名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