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法则 转帖

 cdm0038 2019-04-19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理法方药,条理井然,在治法上提出了“保胃气”“存津液”的法则,此乃上工疗病之法,实在耐人寻味。笔者仅以六经病症各立方粗略谈谈个人体会。  太阳病的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用于太阳表虚证,同时此方又具有调补脾胃的作用。从方中五味药来看,甘草、生姜、大枣都为厨中调料之品,有健脾和胃之功,桂枝芳香走窜,能增进食欲,又能理气通阳。且服此方后须啜热稀粥以助汗,也含有温养胃气之意。桂枝汤的变法甚多,但每一变法之中总是以护胃气为先。如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立中气;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此两方均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前者用于太阴脾虚而木旺者,后者用于太阴脾虚而胃实之证;再如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两方,前者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葛根以生津疏经,后者加半夏以和降胃气,这在外解风寒的同时,兼调脾胃而升降气机;还有主治奔豚证的桂枝加桂汤,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以及主治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桂枝人参汤,都含有培土“保胃气”之意。麻黄汤虽为辛温发汗峻剂,但方炙甘草和诸药以防大汗伤津,此乃“存津液”之精神所在。此外从治疗太阳病变证的甘草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方证看,也大都是以调和脾胃为主的方剂,均有“保胃气”的精神。  阳明病多胃家实证。凡外感病邪传入阳明,此时必阳气旺盛,因此易化热化燥,成为邪热亢盛的热证实证。阳明胃属燥土,性喜润而主降。伤寒邪热入胃,消灼津液,则使其柔润而化燥,主降而上逆,所以在治法上或用白虎汤清解气热,或以承气汤泻肠胃燥实,但无论清以白虎还是下以承气,都是为了泻其偏亢之阳而救其欲竭之阴,所以治疗阳明病重在“存津液”,且阳明主运化,能生万物,为五脏六腑之海,故邪热入阳明,既能消灼津液,又能耗散元气,因此,张仲景在八条白虎汤证中,就有五条加了人参以益元气。其他三条虽未加人参,也在用知、膏清解润燥的同时辅佐粳米甘草以护胃气。至于三承气方虽然以硝黄为主,但调胃承气汤中以甘草和中、大小承气汤中辅佐枳朴以顺气,均体现出“保胃气”的作用。  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是根据少阳病的病理特点而设的,虽然少阳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为主,但又伴有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腹中痛等脾胃受伤之症,因此小柴胡汤中除用柴、芩、夏和解少阳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之邪外,又以参、草、姜、枣来补益中气,通过和胃以扶正气,正盛则使邪气消退不致再入三阴经。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主要表现为脾胃虚衰,中阳不运,寒湿伤脾,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脾属湿土,性喜燥而主升。如果伤寒邪气入脾而损伤阳气,使脾运失常,则表现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候。由于脾胃相为表里,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脾阳虚者胃气必弱,而以理中汤温脾阳自然具有温补胃气的作用。在少阴病与厥阴病篇中,大多数条文都是以吐、利和肢厥为主症,而吐利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手足厥冷与脾胃虚寒有关。因脾主四肢,脾胃阳气虚弱,充达四肢,所以手足必冷。在主治少阴寒化证的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中,除以附子温补心肾阳气,又辅以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以温补脾胃之气。少阴热化证的黄连阿胶汤和猪苓汤,具有坚护真阴,实乃“存津液”之意。厥阴病篇乌梅丸所主治的“蛔厥、下利”,虽然方中辛苦并用,但其中之归、参、米粉、白蜜以养血益气;在吴茱萸汤中,虽以吴茱萸温肝降逆为主,但仍以人参、姜枣以培土和中;治疗血虚寒凝证的当归四逆汤也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味而组成的,在厥阴病的预后方面也是以胃气的有无来决定的。  总之,张仲景《伤寒论》全篇,始终贯穿着“保胃气”“存津液”的法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对我们临证实践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 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