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慌!修复巴黎圣母院不是问题!

 Tieyeye 2019-04-19

两天前,一场熊熊烈火袭击法国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著名的尖塔坠落,内部结构也遭到严重破坏,这座已经800多年“高寿”,在世界范围内极具艺术观赏性、拥有崇高历史地位以及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的古迹,所遭受的浩劫,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灵。

大火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我们想象力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度过我们所有重大时刻的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并郑重承诺,将在未来重修巴黎圣母院。

虽然建筑的主体结构幸免于难,重要的文物与珍贵的艺术品也被抢救了出来,但重建绝非是件易事,因为哥特式建筑的结构非常复杂。就在全世界扼腕痛惜的时刻,有人几年前做过的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这座人类文明瑰宝的灾后修复与重建,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档案。

这个人名叫安德鲁·塔隆,生前是美国瓦萨学院建筑与艺术史副教授。早在2015年,他就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激光束扫描,获取了其三维模型,非常精确地记录下了这一哥特式大教堂的全貌。

塔隆出生于美国,小时候曾在巴黎生活过一年。和很多在巴黎长大的人一样,塔隆对巴黎圣母院也疯狂痴迷,时常偷偷凝望,也时常问母亲:我渴望知道与巴黎圣母院有关的一切。是谁制造了这座建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能不能参与其中?

后来,塔隆回到美国后,在大学主修音乐,但他的最大爱好却是研究哥特式建筑,关于哥特式建筑的课程,他一节课都没错过。毕业后一个偶然的契机,曾经执教的教授推荐他参与了一个亚眠大教堂组建的项目,正是在这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历史学家默里向他介绍了激光扫描的技术。

十多年后,塔隆成为了艺术部瓦萨学院的终身教授,并于2011年,与默里共同创建了一个旨在探索各个建筑的建筑空间,地缘政治空间以及建筑商和用户之间的社会空间联系的项目,完成了大约45座历史建筑的激光扫描数据留存,而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

单单扫描圣母院一座建筑,就花费了塔隆好几年的时间。大教堂内外的50多个地点,都被塔隆的扫描仪记录下来。

激光束扫过教堂的每一个部分,激光打在建筑上,每束激光的测量结果以光点形式记录并展示。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进行了多次扫描、数据反传,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

他把这些数以十亿计的光点放在三维图像里,画上线条,再和实地拍摄的全景照片结合,在图像中的立面上上色,最后加上光影效果,建立非常逼真准确的三维模型。塔隆说,只要避免疏忽,扫描误差“可控制在5毫米以内”。

“用激光扫描重现建筑的时候我仿佛又成为了当年那个凝视着巴黎圣母院,想要进入巴黎圣母院的小孩子,而如今我做到了,我可以进入那些建筑,包括屋顶的顶部,拱顶的顶部,楼梯间的内部,以及人们通常看不到的所有隐藏空间,这是最让人激动的!”塔隆说道。

去年11月,这位花费数年完成巴黎圣母院扫描工作的艺术史家去世了,不必看到自己深爱的圣母院被大火毁于一旦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幸运。尽管现实中的大教堂无法完全复原,但他以3D复原的巴黎圣母院,将在数字世界永远留存,后人也仍然可以一览它曾经的雄伟。而通过这些精确的数据,以及像他一样热爱艺术与技术的人的存在,巴黎和世界还可以再期待大教堂重新被修整开放的一天。

去年9月,巴西里约热内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同样也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超过2000万件文物被烧毁。幸运的是,大火前两年谷歌团队就和巴西博物馆进行了合作 ,通过3D扫描、AR、VR等技术,复制博物馆全貌,进行线上展出。虽然90%的文物在大火中被焚毁,但它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在数字世界里永恒存在。

防火很重要,数字保存也非常重要。近些年,激光扫描、无人机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物保护中,比如古建筑、古城、雕塑、古墓等的数字化存档。近日,CCTV13新闻频道也播出了布达拉宫建筑群的精细化测绘视频,目的是更好地科学解读布达拉宫的藏式宫堡建筑群,从而更好地展开保护。

历史上,被大火摧毁的文明屡见不鲜,防患于未然显得越来越必要。在这里,扫描君再次提醒大家,重要的东西一定要保存好!大到人类文明的瑰宝,小到我们身边的事物,借助科技的力量,重要的证件也好,不方便随身携带、忘带的文档也好,只要事先扫描存档,CS会成为你储存信息资料的可靠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