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笔真如野鹤闲鸥

 龙泉之水775 2019-04-19

东汉·石刻,碑高261厘米,宽205厘米,汉中博物馆藏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或称之为《杨孟文颂》,原本镌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东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焕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1967年,因在此处修建水库,于是将石刻从崖壁上凿出,后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其书写不刻意追求工整,字体结体大小不一,较为随意,由此而流露出一种恣意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历代书家所珍爱。

此书作以中锋运笔,藏头护尾,舒展大度,波势自然,笔力撑挺。藏锋、圆笔中时见收笔露锋,浑厚中亦可见神气外露,结体颇类《武威汉简》,骨干平正而结法险奇,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活泼多姿。

其章法,依摩崖之势取纵长方形,额刊上方中央,纵有行而横列不拘;字距、行距亦不求其一律,疏而不散,密而不犯;因文章格式而自然形成的五个短行夹于长行之中,更兼部分字大小错综排叠。使高近3米、宽约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气势壮阔中有了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

《石门颂》结字疏朗、松宽,中锋用笔圆润舒展,与篆书笔法相通。因书丹于摩崖,笔随崖走,所以得天然之趣,无雕琢痕,这是其他汉碑不可相比的。人们说它无庙堂之气,而多山林之气。山林之气者,得自然造化之功也。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盛赞此摩崖刻字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可见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

《石门颂》是一块古老的摩崖刻石,在摩崖上作这样大的字,既保留了碑的特点,又表现了简牍的书意,在汉碑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学简书的人,可以从中汲取朴拙雄强的气质;写篆书的人,也可从中领悟凝重的中锋用笔和灵动的用笔变化。

关于石门颂,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r为杨厥之所开。”郦道元有着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一生中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调查、考证与研究,但也难免有疏漏误察之时。后人结合《石门颂》内容及古石门通道的开凿历史,来给郦道元纠纠错。关于《水经注》中的这处记载,错处有二。

其一,郦道元因见石刻上有“杨君厥字孟文”六个字,便误将此杨姓之人认定为名厥字孟文。这也造成了后世学者纷纷以讹传讹,如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便将《石门颂》称为《杨厥碑》。直到宋代洪适时,才弄清原来“厥”字并不是此位杨姓之人的名,而只是语气助词,意为“其”、“他的”。洪适引《华阳国志》,知此人应名叫杨焕,字孟文。

其二,郦道元说古石门通道是杨孟文开凿的,其实不然。早在汉高祖刘邦(前206~前195在位)之时,石门通道的开凿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又由于战乱,石门通道遭受毁坏,阻塞不通。于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司隶校尉杨焕复修石门通道。

至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四月,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这件功德事,撰文并主持了刻石,称赞杨焕“有勋有荣,凿禹龙门,君其继踪”,把他的功劳与大禹凿龙门相提并论,认为他的功绩应“垂流亿载,世世叹诵”。王升撰文,所用文辞华美,有汉赋的风格、气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