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走向“愚钝”(之二)
繆新亚
2019-04-14
阅读226 徐家汇路华丽转身,带动整个“南卢湾”的脱胎换骨上世纪,90年代初,“海上第一块”——“斜三基地”——上海首尝土地批租改造旧区的模式。紧接着徐家汇路拓路改造,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也带动了它整个南部地区的改造。首先徐家汇路“吃”掉了斜徐路,拆掉了徐家汇路和斜徐路之间的破房子,两条马路合二为一,统称徐家汇路。从此,斜徐路,在地图上消失。虽然,在物理空间,斜徐路还存在着很短的一段“盲肠”。因为实在太短,地图上无法标识。丽园路末日里的“不美丽”历史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那页,虽然,徐家汇路改造的战役已经打响。但偿还“旧债”,旧区改造都需要时间,于是丽园路地区迎来了末日里的“狂欢”!那时,我所在的卢湾区集管局职工学校的办公室,就在卢湾“穷窝”上的斜徐路144号,与丽园街道办事处一墙之隔。丽园街道作为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它管辖着破烂、肮脏、混乱的“丽园”地区。我的家就在“丽园”的核心——丽园路上——离学校只一箭之遥。集管局职工学校的斜徐路岁月那时集管局教育科与学校联署办公,租借下办事处的3间沿街房屋。3间房屋,与居民混居,临街的一间原是居民的客堂,十五六平方米的房间。墙上挂着写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行草写就的匾幅,显得简朴而庄重。这间屋子集教务、财务、报名、打字、教师办公等功能于一身。穿过楼梯口和布满居民水斗的通道,进入第二间,那是一间没窗户的黑屋子。算是学校的文印间、仓库兼会议室,再往里走是一间不大的厢房,算是教育科的办公室。那时的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全是在区内中小学放学以后,租借他们的教室。那3间屋子,俨然就是学校的司令部与指挥所。房子空间逼仄,房屋设施破旧,学校却办得风生水起!这里,从早到晚,都有人员在这里进出,一大早学校各教育点的管理人员交来报名单、收来的学费和需要油印的卷子,又不断有学生前来报名。午后也许刚召开好下属各公司的教育干事会议,接下来又会有教师约谈,咨询的人更是连续不断。傍晚,这里随时都呈现出临战状态:各个教学点上管理人员和上课教师揣着晚饭,挟着近十个教学点分布在区内各处。教学点,有远有近,因为南部地区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年轻人是不会愿意到这种地方来上课的。因此,偌大的徐家汇路以南地区只设了南塘中学一个点。每天华灯初上,学校的所有人员,骑着自行车和黄鱼车,载着教学资料,基本全部“北上”奔赴卢湾北部地区各个教学点。只有小小的一支,去到南部的“南塘中学”。留守的人灰头土脸,和黑灯瞎火的街区倒也相配。那时,自行车是工作人员唯一的交通工具,黄鱼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穷街末日,脏乱差“狂欢”90年代初——旧区改造前夜,改革阵痛开始:企业倒闭,显得分外凋敝破落。工人下岗在家,挤满了棚户简屋。这里的“脏、乱、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丽园路——上学路上的畏途一出弄堂的丽园路,便是一个马路菜场(后来搬到蒙自西路上去了)。大凡马路菜场,一定是吵杂、混乱、肮脏的代名词。从早到晚,脏、乱、差的情况不堪入目、嘲杂声不绝于耳。“下只角”的马路菜场,尤其。那时,儿子就读于卢湾区“二中心”,早晨送儿子上学是我的任务,赶时间,避警察,骑自行车,绕小路最好。我家的弄堂直冲丽园路的这个马路菜场,成为儿子上学路上,绕无可绕,逃无可逃的畏途。只能硬着头皮穿行其中,两边的摊位摆得毫无章法,都肆无忌惮地扩展着自己的范围,凹进凸出,九转十八弯。马路中间只留下蜿蜒曲折的一条几尺宽的“夹缝”。行人在卖水果的板车、卖海鲜的竹篮之间穿行。与为讨价还价蹶着的屁股,擦边而过。小贩吆五喝六叫卖的吐沫会喷到你的脸上。前脚刚踩到污水,后脚又溅到鱼鳞……车子是绝对骑不了的,只能下车在“人缝”中蜗行。嘴里还得不断地吼着:“嗨,当心来,当心!”自行车行进得十分艰难,自行车的轮子,碾压着烂菜叶、鱼内脏。簇新的鞋子蹚过横流的污水,前轮给前面行人的裤腿,“印”上了一道污痕,招来回头一看的白眼。后轮钢丝又缠上了塑料马夹袋,轮到你浪里浪声骂人了——也实在顾不上骂,赶路要紧!有好几次,进不了,又退不得,真正尝到什么叫进退维谷的滋味了!好几次,弄得怕迟到的儿子竟然失声哭了起来!短短的百来米的路程,20来分钟的时间,在挤挤挨挨、别别扭扭、骂骂咧咧中度过。恨不能生翅膀,驾祥云,飞越这道脏,乱,差、闹,臭,堵的路段。还好小学只有六年,还好后来我搬家了!再后来丽园路也改造了,但是,我赶上了它那段“不美丽”的时光。![]() 丽园路旁的穷街苦夏图那年夏天,在台湾的父母带着大妹来沪探亲,就住在我丽园路的家中。每天去住在黄陂南路上的祖母家,那一段路没有公交车。夜里,回家都要步行穿过一大段穷街陋巷,让他们目睹了上海“下只角”穷人消夏图。这里的“穷人”,不是真金钱意义上的穷人,而是他们生活状况实在简陋恶劣。大妹是在台湾长大的“60后”,台湾的“穷”她没有经历过,对大陆的“穷”更知之甚少。目睹这样的情景,她惊讶得咋舌。她又是学新闻的,竟然对这道“风景线”来了兴趣,要我陪她去“采风”。![]() 白天和傍晚的几个来回后,她的日记里有了这样的几段文字:“酷暑的烈日伴随着和溽热,一如往常地笼罩着这片穷街陋巷。白天,烤炉般的太阳,挂在中天,发疯似地向大地散发着光热。弄堂的石子路的石头被烤得煞白,水滴上去会发出“嘶嘶”的声响,窜起一串水雾。掩住块块粗粝石块的泥土,又蒸腾着阵阵土暑气,在狭小的棚屋之间,袅袅上升。屋顶的油毛毡的沥青被烈日烤化,发出刺鼻呛人的恶臭。木板墙被烤得散发着松木的焦味,仿佛一点就会冒烟起火似的。所有的暑气、蒸汽、烟气包裹并笼罩着马路狭小而崎岖的空间,傍晚显得更加燥热……”![]() “天刚擦黑,天空乌云密布,像给整个城市覆上了一片脏兮兮的棉絮。没有一丝风,空气更闷热了,马路是铁板,弄堂里是火坑,家里是蒸笼。家家户户都搬出小桌子小凳子在各自家门口摆开,露天晚餐开始了……”![]() “骑自行车的,摇摇晃晃“叮当,叮当“地响着车铃。一边扯着嗓子吼着:“哎,让让,让让!”“当心!”狭窄的弄堂里,充斥着了满脸通红,带着一身汗骚臭下班的人群,边忙着避让,边互相打着招呼……”“门口都是——低头弓腰,大汗淋漓,洗菜、淘米、烧水——忙着做晚饭的妇女。不一会儿,各种各样饭菜的香味,在烘热的空气中四下飘散。‘我们家今天烧罗宋汤,挺多的,给你们舀一碗过去过去,你们也尝尝!’你家今天准备了啥好菜呀?’之类的招呼声不绝于耳……![]() “天上的云层更厚了,压得更低了,热得叫人喘不过气起来。天边一闪一闪拽着曲曲弯弯的火绳,远处不断有“隆隆”的闷雷碾过……”![]() “此时,弄堂里已经换了‘布景’:吃饭用的小桌子、小板凳全都收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躺椅、竹榻、藤靠椅、门板架起的睡床一字排开。几乎布满了马路的整个空间,一片白花花的全是几乎大尺度裸身的男男女女。人行其中,需要蹑足曲折蛇行,嘴里一定要不断打着招呼:‘对不起,让让!’”![]() “天太热,有人中暑昏过去了,‘呜呜’驶来了救护车,一阵忙乱之后,救护车开远了。雨,却‘啪啦啪啦’地下了起来……雷声震得穷街陋巷的棚户陋屋在风雨中瑟瑟作抖﹍﹍”(本文未完,后面更精彩,敬请期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