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治疗百日咳

 山野郎中1983 2019-04-19

中山县中医院针灸科 李尘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两季较为多见,5岁以下婴幼儿较易感染,年龄愈幼易感性愈强,10岁以上患者较少见。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类似感冒,继而出现特有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后,常伴有吼声之回音为其特征。因其疗程较长,若不及时治疗,可延至2-3个月之久,故有百日咳之称。

本人采用针刺治疗本病,可以较快减轻症状,疗程较短。1960年间,石岐镇机关托儿所有百日咳患儿6人,均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百日咳,在所内辟室隔离治疗,病程由21天至数周不等,其中一例痉咳严重、且伴咳血;一例并发眼结合膜下出血,经同一日开始针刺治疗后,6例均于一星期内全部痊愈。此外,先后还治愈过百日咳患儿多例都能取得较满意效果,兹举数例简介如下:

病例一:

周×媚,女,9个月,住河口横街11号。

初诊日期: 1979年8月20日。

母诉:咳嗽十四天,呈阵发性发作、夜重于日,次数频繁,难以统计,曾在内科服中、西药物症稍减,但仍频频痉咳不已,工友介绍前来针刺治疗。

患婴发育良好,体胖,眼睑、颜面浮肿,痉咳时表情痛苦、面红耳赤、涕泪交流、直至咳出大量粘稠脓样痰才暂时停止,不久又反复发作,舌质红、苔黄、指纹青紫。

血常规:白细胞2万6千5百,分叶15,淋巴85。

治疗:体针:肺俞、天突、中脘、二间。

21日:咳减,针同上加丰隆,以后隔日针一次症状逐日减轻,至9月3日,只在日间轻咳一两次。

9月3日血检:白细胞1万1千,杆状3、分叶46、淋巴51。

9月11日,因受凉感冒咳嗽略多、流涕。

针:大椎、风门、合谷。

9月15日:咳疏、症减。

针:肺俞、天突、中脘、合谷、足三里。

9月17日:咳止。

病例二:

张×,男,3岁,石岐镇机关托儿所。

初诊日期:1960年4月24日。

患者患百日咳20多天,痉咳甚剧,近两天并伴咳血。

治疗:针肺俞、天突、中脘、二间。

效果:针刺一次后咳嗽减少,二次咳血已止,六次痊愈。

病例三:

陈×林,男,6岁,石岐镇机关托儿所。

患百日咳数周、阵发性痉咳颇剧、眼球结膜下出血(白睛一片鲜红),家长担心,正拟带往广州治疗。

1960年4月24日,耳针:眼、肺、平喘。

25日:眼红退。

体针:肺俞、天突、二间、合谷、瞳子髎。

26日:咳减轻,眼红迟,针同上,减合谷后再针二次而愈。

病例四:

蔡×强,男,5岁,石岐镇机关托儿所。

忠百日咳已数周,每日均有痉咳,咳剧,呕吐,夜间尤甚。1960年4月24日,耳针:肺、胃、平喘。每日针一次,6次痊愈。

5月12日该所所长称,所有患儿都在针刺治疗后全部治愈。

病例五:

林峰,男,2岁,石岐接熊里10号。

患百日咳一月余,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父母背其由石岐到环城公社找余诊治。

体针:肺俞、天突、中脘、二间。

针后症减,共针十二次痊愈(针刺治疗期间未服其他药物)。

体会:

本人所治病例,有系先在他处服药治疗,以后配合针灸治疗者,也有完全不用药物、单纯针刺者;有用体针,亦有单纯用耳针的,均获良效,可见针刺百日咳疗效的确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时行疫邪从口鼻而入袭于肺卫,致肺气不宣,故初期症似感冒,酿液成痰,痰液阻于气道,致肺气上逆痉咳不已,由于痰浊阻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气逆而作呕吐,若时邪恋肺,血随气逆,瘀滞头面,致络脉受伤则可见咯血、衄血、结膜下出血、皮肤瘀斑等症。

本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别很大,但理肺、祛痰、镇咳为主要治疗任务,在多年临床中,本人筛选,总结出以“肺俞、天突、中脘”为主穴的配方,实践证明在各期病程中均可获良效。至于表邪未解,或有其他兼症者则随症加减,辅助治疗:兼有外感症状者酌加大椎、合谷(偏于风寒者加风门,偏于风热者加二间),痰盛者加丰隆,体虚者加足三里。

方义:“肺俞”为肺之背俞穴,有调理肺气之效,“天突”有利咽喉、理肺系之作用,两穴相配,有调气、镇咳、理肺的功能。《百症赋》有:“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之句。本人于1979年10月3日,为一男孩(麦×民,13岁) 针治,其咳嗽4个月,来诊之日更因服食油炸食品而咳嗽频频不休,经针此二穴后,咳立止,后其戚来称:针后无再咳,愈矣。可见此配方止咳之功效。

“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又为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刺“中脘”以升清降浊、通调肠胃之腑气,以达降气、化痰、止咳之功,所治体针病例,均以此三穴配方为主,疗效满意。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刺之可通调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自化。“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有宣通阳气,解表祛邪、理气降逆之效,“风门”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有解表祛邪、疏风散寒、宣泄诸阳之热,调理肺气之作用;“二间”为手阳明经荥穴,有清热消肿作用,本病患儿多属痰热型,故取“二间”配合治疗,“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主治一切头面诸症故用以治目赤面肿;“瞳子髎”为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主治目赤流泪;“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调和胃气,培养后天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盈,而病向愈。

耳针方面的取穴,是通过电探测出现有关阳性反应点作为参考、经辨症选穴,一般以“肺”、“胃”、“平喘”穴为主。按肺乃直接受害脏器,针“肺”穴即可调整肺之功能,起到镇咳祛邪,恢复呼吸机能,保卫机体之作用;“胃”为肺经之起始部(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且本病剧咳时每引起呕吐,而呕吐必伤脾胃,因而影响营养之吸收,患者消瘦,故刺“胃”区则可调整脾胃功能,运化湿邪,祛痰止吐,増强消化吸收能力,使身体易于康复。“平喘”一穴,经实践证明其有镇咳平喘作用。“眼”穴是眼病的相应反应点,病例三中,刺之眼红减退。

至于针刺手法方面,由于小儿体质娇嫩,且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故多采用毫针浅刺、不留针之手法。

1982年9月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不建议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