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对联句中节奏安排——从“其不仁谁”说起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谈对联句中节奏安排——从“其不仁谁”说起

今天在群里谈到莫非新写的一幅联里面的句子结构问题,整联如下:

罗马斗兽场(莫非)

久伫作孤城闭,其不仁谁,犹多刍狗诛心论;

回环看险象生,昔无畏者,几见残阳淬血时。

中山书隐兄觉得上联前两句的结构安排都不顺畅,读起来不太舒服。这里我尝试分析一下其原因。

“久伫作孤城闭”,这是一个六字句,其节奏是“久伫/作/孤城/闭”,按照这个节奏读起来,句子有些顿。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认为出在句子字数上。我们可能由于受古诗五七言居多的影响,不自觉地习惯了五七言的句子节奏。如果把这句话变成五言或者七言,可能读起来会好一点,比如:久伫/作/孤城,或者,久伫/作/孤城/长闭,读起来感觉都会好一些。五言的读起来爽利,七言的读起来舒缓,唯有六言读起来不舒服。

再看第二句,其不仁谁。这句话正常语序应该是:其谁不仁,是谁不仁的意思。但作者为了跟下联中的“昔无畏者”对仗,便用了下倒装,将“谁”放到了后面。这样一来,其实意思可以理解,但是读起来又觉得不顺了。原因,我分析还是一种语言的衔接度问题。下联的“昔无畏者”,完全没问题,其节奏是“昔/无畏者”,意思很好理解。而上面的节奏是“其/不仁/谁”,短短的四个字要分成三个节奏去读,自然是觉得太散,语义也没法自然地衔接起来。所以,这句话觉得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句子节奏问题,而不是因为倒装。

对上述两句话的分析引出了句子节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一句话如果是正常语序,但是节奏安排零散,便会影响联作的气脉,从而读起来不舒服。举一个例子:

上海秋霞圃(毛竹)

八百载疏闲木郁泉幽,卷帘探凤藻轻,有人歌晚槛风徊,秋檐雨歇;

二三家密契墀分沼合,迭石囿莺花久,闻客述洋场汐涨,海屋云停。

这是毛竹的一副联作。我们看第二句“卷帘/探/凤藻/轻”,是个六字句,句子节奏如所标示,比较零散。本来第二句应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的作用,但是由于句子节奏问题,读者读到这里就会觉得卡顿,从而影响到联作的阅读。如果把它处理成一个五字句可能会更好一点。

第二,如果一句话用了倒装、省略等方法来处理,那么更应该注意表达是否变得不易于理解了,如果是,那肯定会影响到联作的阅读体验。举几个例子:

李白(王永江)

世不容兮,唯求一醉,偏酒助诗情,呼风力狂其欲有

仙虽谪也,好访千崖,是生来秉性,捉月心信彼天然。

这是我写的一副联作,上联结句的处理就用了倒装的方式,改变了原本句子的表达顺序。虽然读起来大致能理解意思,但还是会卡顿。“呼风力狂其欲有”,大致意思应该是“其狂欲有呼风力”,但为了跟下联对仗,就处理成目前这个样子,确实影响到阅读。

愚溪(李抱真)

邦无道非龙不屑,为谁天地东流,信雪拭镜心,殊途独鉴潇湘月;

性守真曾客相询,念此襟怀安在,概春回劫后,逝水疑招臣子魂。

此联下联第一句为了跟上面对仗,在表达处理上也有一些调整,从而使读起来并不顺畅。大致意思应该是,曾有客相询,省略了“有”字,让人读起来觉得不顺。

鹦鹉洲(白国成)

弥正平千年睡稳,李太白一脚踢翻,后大胆如何,过此来人言不敢

晴川阁历历依然,黄鹤楼高高在上,叹无情最是,经春芳草发犹青。

此联上联的结句“过此/来人/言不敢”,此句按照所标节奏读的话,觉得有些不顺。问题出在倒装的使用上,原意应该是来人过此言不敢。处理完之后,很容易被读成“过此来/人言不敢”,十分影响句意表达。倒装没问题,可能要处理下个别字眼。

当然,倒装、省略等用法在唐诗中经常会用到,也是为了配合对仗,或者为了使语言表达起来更有节奏感。在对联中,这种用法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意处理完以后句子的节奏不能乱,不能变得零散或者让人产生误读。举一个正面例子:

黄鹤楼(康永恒)

胡不归兮黄鹤?

今犹是者沧江。

作者把主语黄鹤跟沧江都放到了后面,为了更加强调这两个因素。这么处理以后,完全不影响人的阅读,而且加重了联意表达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这样处理完了之后,并没有打乱句子的阅读节奏。胡不归兮/黄鹤,今犹是者/沧江,读者按照惯常的思维去读,还是十分好理解。

湘妃祠(王永江)

所化者心魂,洞庭百里多情水;

犹沾其血泪,斑竹千年不忍花。

此联第一句,原语序应该是“心魂所化者”,心魂化成的是洞庭水。但为了跟下面的句子对仗,改成了“所化者心魂”,虽然改变了语序,但节奏并没有变乱,而意思也可以理解。

综上所述,对联的句子节奏安排,要注意,一不能过于零散,二不能过于打乱语序,这两点都会影响到读者在阅读时的惯常思维,都会长产生卡顿,对联作的气脉带来影响。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要把握好合适的度,让联作读起来很舒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