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风和煦,暖阳融融。在屋里憋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都忍不住到村头野外去撒欢疯跑一番。有的玩骑木马,有的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趁着和煦的春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野外放风筝,成为春天农村的一大景观。风筝,不仅是当下儿童们的一个游玩的工具。即使在遥远的古代,风筝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 风筝,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大思想家墨子,就曾经用木头制作风筝。据说研究了三年,才成功制作出历史上第一个风筝。因为是用木头制作的,所以叫“木鸢”。由于木头太重,不易飞上天空,后来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用竹片代替木头,将“木鸢”加以改进。一直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才有人用纸糊风筝,这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纸鸢”。 ![]() “鸢”,本意是一种大鸟,因为风筝的形状最初就是鸟的形状,所以在这里“鸢”,就是指风筝。宋朝有一个叫周密的人,在他写的《武林旧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场面。 古代的诗词大家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描写农村景物的素材。很多诗人的笔下,都有过关于风筝的描写。唐代诗人鲍溶,就曾经写过一首《风筝》的诗: ![]()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 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 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 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 关于鲍溶这个诗人,大家也许不太熟悉。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在元和四年中进士。在《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196首。宋代文豪欧阳修和曾巩,对鲍溶的诗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这首《风筝》诗,从风筝在空中飞舞的形态,到风筝上的风笛被风吹响的声音,都做了细致的描写。下片写深闺中的少妇,看到风筝在空中孤零零地飞翔,联想到自己的孤单寂寞,连梳妆打扮的心情都没有了。 宋朝的诗词大家陆游,他的《钗头凤》为大家所熟知。读过他和表妹唐婉的诗词,都曾被感到得热泪盈眶。然而这位大诗人,也写过有关孩子们放风筝的田园诗《观村童戏溪上》 ![]()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陆游,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是公元1167年的春天,作者在家乡所作。作者在家乡闲居时,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看见孩子们在野外的堤坝上,有的三五成群地骑竹马玩,跌到池塘里弄了一身泥的情景。还有的孩子奔跑者放风筝,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随后写孩子们在冬仨月到私塾里,跟着老师学知识。到农忙时节,就随着父母和兄长们一起到田间干活。 ![]()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表面是说,让孩子认识几个庄稼字就行了,没必要让他们付出十年寒窗苦,追求功名利禄。表面上是说农民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思想。其实是在隐晦地说自己,你看看我,也是功成名就之人,现在不也是赋闲在家吗? 如果说以上这两首写“风筝”的诗,在结尾处都有些悲观的情绪,那么下一首就截然不同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村居》。高鼎,是清朝后期有名的诗人,大约生活在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这首《村居》,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上饶地区闲居时所作。 农历的早春二月,村子前后山坡上的小草,已经渐渐露出嫩芽,黄莺鸟在碧绿的柳树枝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堤岸上的杨柳,柳条在春风中婆娑起舞,风景很是迷人。一群孩子们放学了,把书包往家里炕上一甩,急急忙忙地拿着风筝,到村外借着东风去放风筝。这首诗,是诗人在农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一幅田园风光图。全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作者把人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几个自然景物,小草、黄莺、堤坝、杨柳、儿童、春风、纸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顿时在人们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幅,风景秀美的农村春色图。 ![]() 以上这三首诗,虽然都写的是春天里,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但是由于诗人当时所处的人生境遇,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他们每个人的笔下,写出的诗意也大相径庭。前面的两首诗,都把作者的人生感悟,揉进了诗中,然而却都增加了悲观的情绪。唯有这第三首,高鼎的这首《村居》,为人所称道。读后让人眼前一亮,被美好的春光所感染,被一群快乐的孩子所感染,这才是在明媚的春天,所应该具有的心境。大家对这三首”风筝诗“如何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