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8 空怀壮志的辛稼轩

 文中未提及 2019-04-20

历代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孝”在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宗正是把“孝”字发挥到了极至,因为对高宗的“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对高宗的“孝”,他欲放弃皇位,守孝三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之时,北方已经沦陷,他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能够起而抗金,以报国仇。老人时常带着少年辛弃疾登上群山,远远地眺望南方,“指划山河”。辛弃疾亲眼目睹沦陷区里老百姓倍受屈辱的生活,从小就立下高志,要恢复失地,报国雪耻。

弃笔从戎,心向南方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举南侵,年仅22岁的辛弃疾趁北方防务空虚之机,聚集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投奔义军领袖耿京,任掌书记。

为了南北呼应抗金,第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赵构听说山东义军前来归附,自然十分高兴,在辛弃疾一行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当天,就召见了他们。辛弃疾汇报了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被授以右承务郎。

然而,当辛弃疾完成使命,满怀希望而归的时候,却在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害的消息。群龙无首的义军早已各奔东西了。

听闻此事,辛弃疾痛心疾首,他率领50多名昔日耿京的部下突袭张安国,为耿京报仇。此时的张安国已被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

辛弃疾赶到的时候,张安国正在设宴请客,饮酒作乐,他以为辛弃疾是前来投靠的,就高高兴兴地把辛弃疾让了进来。还没等手下去传话,辛弃疾就已经冲入了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叛徒张安国拉出了大厅,捆上马背。

辛弃疾押着张安国直奔南方。南宋朝廷判处张安国斩首示众。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振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任职江阴军签判,从此在宦海起起伏伏。这一年他23岁。

心念北方,壮志难酬

辛弃疾回归南方,但是他的心还念着北方的战场,满怀豪情壮志,一心要带领宋军北伐。他并不了解苟且偷生的臣僚,也不了解墨守陈规的官场,他上书言事,分析敌我形势,其中就有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可惜这些奏书虽广为传诵,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排挤。

辛弃疾先后被派到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这些地方虽然重要,却已远离战场。在任上,辛弃疾采取措施,安定民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并于淳熙七年(1180)创置湖南飞虎军。虽然政绩显著,却与他抗金北伐的初衷背道而驰,随着岁月的流驰,辛弃疾的内心备受压抑的痛苦,发出壮志难酬的悲鸣。

辛弃疾豪迈倔强的个性和对抗金的热情,使他成了南宋朝廷的异类。淳熙八年(1181)的冬天,辛弃疾被免职,从此隐居泉林。

此后的20年里,正值壮年的辛弃疾在上饶、铅山消磨岁月。乡间的生活闲适优雅,辛弃疾与朱熹等文人士子纵情山水、饮酒赋诗。但是,表面的澹泊宁静不能掩盖心中激荡的豪情,心中难以言表的仍是恢复失地的壮志,只有借笔诗词才能抒发爱国忧民之情。

辛弃疾晚年,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作词支援北伐。可惜,昙花一现之后,北伐失败,辛弃疾再遭免职。

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十,热血男儿辛弃疾带着山河破碎的悲哀和壮志成空的愤慨溘然长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