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7章 富强经纶 第3节 “兄终弟及”之雾里看花

 比干星空下 2019-04-20

3  “兄终弟及”之雾里看花

殷商开国之初实行的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周朝宗法制封建制的制度基础。关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甲骨文中多有记述。

外患方平而内忧又起。自仲丁以后,殷商朝屡次中衰,每一次中衰都伴随着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王位继承制度的激烈交锋。王室内部发生的王位纷争使得兄终弟及制遭到毁灭性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谁都想着把王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

王位的无序纷争导致殷商的的统治机构极不稳定。早前臣服于殷商的一些方国部落乘机摆脱控制,向殷商进攻,滋生了“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古代伪民主意识和“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古代伪自由主义,经过几代中兴帝王的压服,这种上层流寇思想在各方国、诸侯领导人心中阴魂不散,代代扎根下来。

相对于父死子继制,兄终弟及制更接近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机会均等和利益均沾。这种王位世袭制将领导人的遴选范围扩大到兄弟辈的后代,在更多候选人中增加了推举出类拔萃者的概率,而不是在有限的几个继承人中选择,理论上有可能惠及那些非王公贵族出身的底层人士,打破夏后启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公共权力代际传承制度。父死子继制的弊端在于权力终身制,老帝王一天不死,新帝王就一天上不了位,如成汤就在位太久,活活把他的继承人太丁熬死了。

有学者认为,殷商的兄终弟及制隐隐包含了换届选举的萌芽,亦即兄长不一定要在王位上干到老、干到死,干不下去了或者身体健康欠佳或者其他原因,本人愿意,随时可以将王位传给弟弟(通常在众位弟弟中年龄偏小),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现实中,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制度又是根本冲突的。无论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都基于内服、外服和神权三股势力的博弈结果,前任或在任商王指定的接班人都要经过内服集团的大多数认可,外服集团拥护,神权集团接受,也要符合“德才兼备”的标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甚至要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如武丁、祖甲被立为王位继承人后,就下放民间参加生产劳动,了解民风民情,为今后的执政奠定群众基础和民间合法性。

伴随殷商的几度衰落和“六七贤君”的历代中兴这两大主轴的交相演替,王权的争夺日益频繁,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以及神权势力的掣肘,谁都说了算,谁都说了不算。总体来说,殷商的王权不如后世的大一统王朝皇帝专制权力来得实在,带有协议制王权的烙印。帝辛和比干欲实现殷商王朝再次中兴,必然要加强王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以便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所以帝辛的专权受到比干的坚定支持,比干自己掌握的权力也随时交还给帝辛。

也许在比干看来,唯有集权才能推行新政,帝辛的贪酒好色荒淫暴虐对于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都是小节,最重要的是专权才能推行新政,一切改革都需要付出代价,包括改革者自身的代价。有道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江山社稷的再度中兴,比干不得不对帝辛的某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帝辛的个人专权遭到了来自内外服的持续抵抗,新政推行不下去了。脾气本就暴躁的帝辛转而换了一种手段,以血腥暴力和恐怖政策压制各方反对势力,强行集权。这一极端性的策略变化在比干来说虽然难以接受,但也能理解。当一众大臣站在自身利益角度谏诤帝辛无果,转而惶恐地站到比干面前向他报告帝辛的种种暴行,比干除了找机会劝诫帝辛适可而止,也无多余的话可说。帝辛的改革新政是他赞成并一手谋划的,有些守旧大臣的所谓忠心谏诤掩盖着个人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考量,这一点在他也是不言而喻的。

比干之前,不止一两个朝中重臣向帝辛进谏,都被帝辛打回去了。重臣们向比干求助,请求与帝辛平起平坐的比干对帝辛施加压力,而比干对此无动于衷,只不过从生活作风和人事小节上提醒帝辛注意一下影响。他对于帝辛的目的了然于心,密切关注帝辛的政策走向。他既反对帝辛遭遇集权反抗后变本加厉的暴政,也反对当时呼声最高的微子启接管权力,更不会让文臣武将们拥戴自己黄袍加身,对于趁机放大帝辛的荒淫暴虐以抹黑帝辛的姬昌父子和老同学姜子牙的那一套瞒天过海桃代李僵,他以沉默应对,冷眼旁观。他坚定不移地保持只有帝辛才能挽救殷商大业这一初心。

鉴于帝辛末路狂花式的大动作频频,朝廷上下王畿内外怨声沸腾,眼看着改革的手段存在取代改革的目的这一危险,比干当时可能考虑到了下一代的继承问题。遍观帝辛的几个儿子,他比较看好武庚(武庚名禄父,就是西周初年发动“三监之乱”意图复国的那位)。深知帝辛性格的他做好了两手准备,一面竭力矫正、阻止帝辛滑向手段替代目的的改革深渊,一面加紧培养帝辛的继承人。就像当年的伊尹放逐太甲于成汤梓宫一样,比干完全有能力和机会废黜帝辛,另立新君,只要他站出来振臂一呼,孤家寡人的帝辛少数派必然落败。然而,他不能这么做,他绝对不能这么做;一旦迈出这一步,殷商的改革大计将毁于自己之手,这一点也是他最为踌躇的。天不遂人愿,一切都来得太急,变化太快,特别是以周武王和姜子牙为首的西周和平演变势力根本不容比干闪转腾挪,合力促使比干的改革计划走向流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