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的5条思想语录,精辟深刻,引人深思! 一、不需要凭空去相信,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生存,为了剥削、压迫而组织的越来越高效。简单而质朴的生存变得异样复杂,变得高度的组织化、文明化。我们确实“进步”了,我们有收音机、电影、便捷的交通等。我们都非常清楚地觉察到这些,并且称之为“进步”。更大更豪华的房子,更多的奢侈,更多的欢愉,带来的是更多的分心。这样可以被当做进步吗?是感官的扩张渴望进步吗?还是进步存于悲悯之中? 二、我们同时还用进步来表达欲望和自我的不断扩张。那么在这种扩张和成为的过程中,冲突和悲伤曾停止过吗?如果没有,那么成为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成为仅仅是为了将斗争和痛苦继续下去,为了延续进步的价值,欲望的发展,以及自我的扩张呢?如果在欲望的扩张中悲伤可以停止,那么成为便有其存在的意义,可是成为难道不正是渴望创造的本质,从而延续了冲突和悲伤吗? 三、“我”,是积累起来的回忆。我们总是就昨天、今天、明天这样的字眼思考;我过去怎样,我现在如何,我将来又会“变成”怎样。我们的思想感觉总是基于积累而进行。我们不停地创造、维持时间的观念,延续“要成为”的想法。“是”和“要成为”难道不是完全不同的吗?只有当理解了“要成为”的过程和意义之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刻地理解,我们就必须处于安静的状态,才能停止脑海中喋喋不休的声音。 四、特性可以被修正、改变,并变得和谐,但特性并不是真实。思想必须超越自身去理解永恒。当我们考虑进步、成长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在时间模式中思考感觉的吗?横向的过程总会有成为、修正和改变。这种成为能够获悉痛苦和悲伤,但是这样就会带来真实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成为永远被时间所束缚。只有当思想将自己从成为之中解放出来,通过勤勉的自我觉察将自己从过去解脱出来,完全的平静才会到来,永恒也会随之而来。 五、这种理解之平静不是意愿的产物,因为意愿仍旧是要成为,是渴望的一部分。只有当渴望所带来的暴风雨和冲突停止,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正如一片湖水只有风平之时才会浪静,只有当心灵理解并超越其自身的渴望和分心之时,它才会在智慧中得到平静。当这种渴望在每天的思考感觉行动中得到揭示,我们就可以理解这种渴望。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渴望以及自我的成为过程就会得以理解和超越。不要依赖于时间,而是要勤于发掘自知。 《管子·形势》: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这一段基本都是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经验和个人体验,就是我们上边单独说的这个问题。这些内容是辅助我们去理解最后的道的。这就是类象思维。 字面的意思不是太难理解。这些内容本身是一些比喻。用山高、水深,这些自然界的地势的势来比喻君主的权势和地位。 |
|
来自: 清风h708dqrk8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