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04-20

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用一节专门谈论这首诗,他讲述到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斯波六郎等对这首诗的注释。经过一番比勘,吉川给出的结论是:“总而言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既可以读作悠然地看见南山,也可以读作看见南山的悠然。”那么,哪种是吉川的观点呢?他却说:“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可以”,并且他认为这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只有汉语才有可能”,而后他又接着说:“人们经常用含有嘲笑的意思说到汉语的暧昧性,但是,却不知它作为诗的语言,是非常出色的。现实常常混沌而有多面性。如果说诗就是多方面的因素、多方面的原样在语言中的造型之物的话,那么汉语是适宜于作诗的语言。”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组《命子》诗,系统地讲述了陶家悠久的历史,其第一首是: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陶渊明竟然把自己的祖宗追溯到了尧帝陶唐氏,显然这是中国人编族谱时至今还习惯的做法,比如说唐太宗坚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等等,这也是一种民族荣誉感。对于陶渊明的这种追溯,钱志熙在《陶渊明传》中说:“历史学家们也许可以通过他们的考证否定这条生命链的血脉承续,但否定不了这种精神的连续。”这倒是一个让人听上去很舒服的解释。

陶潜撰《陶渊明全集》四卷,明白鹿斋刻桃李合刻本,书牌

陶潜撰《陶渊明全集》四卷,明白鹿斋刻桃李合刻本,卷首

陶渊明的这首《命子》诗很长,他一路递延地讲到了他的直系祖先陶侃。这位陶侃的确是东晋时期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武将,曾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长沙郡公等等,成为了朝中拥有兵权、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但陶侃去世后,陶氏家族迅速地衰落了下来,他的势力范围被庾亮所取代,而后庾亮又杀了陶侃之子陶称,流放了其另一个儿子陶夏。到了其孙辈,陶氏就更加衰微了,陶侃有一个孙子叫陶范,关于陶范,《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这样一段话:“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这里所说的“胡奴”就是陶范的字,陶范看到袁宏所作的《东征赋》中没有提到祖父陶侃的伟大业绩,于是就把袁宏引到密室中,用刀逼问:我祖父那么大的功勋,你在《东征赋》中为什么没有把它写进去?这种做法把袁宏吓得够呛,只好急中生智地找出几个句子来,硬说这几句词讲的就是陶侃的功勋。从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陶侃身后不久,陶氏家族就不再受到社会的看重。陶渊明的祖父则是陶夏和陶称的兄弟,有的文献说陶渊明的祖父叫陶茂,也有的说叫陶岱,但无论哪个,名气都不大。而陶渊明的父亲可能叫陶逸或者陶敏,然陶渊明在《命子》诗中却没有讲到自己父亲的丰功佳绩,即此可证,到了他父亲这个时代,陶家已经颇为衰微了。

然而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却是当时武昌的旺族,古代童蒙故事中有二十四孝,其中一孝是“孟宗哭竹”,故事是说孟宗的母亲生前特别喜欢吃竹笋,某年孟宗在冬天祭奠母亲时,因为竹子还没有长出来,孟宗为此而哭泣,于是林中就迅速地长出了冬笋。而孟宗有个后人叫孟嘉,他应当是孟宗的曾孙,这孟嘉的女儿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陶潜撰《陶渊明文集》十卷,清写刻本,书牌

陶潜撰《陶渊明文集》十卷,清写刻本,卷首

即此可知,陶渊明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从29岁那一年就出外参加工作,接着受不了工作的约束,又辞职回家。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当朝的桓玄迅速崛起,于是陶渊明又入桓玄之幕。他在桓玄那里做什么工作,史书上没有记载。而后桓玄迅速地膨胀,朝廷起兵讨伐,被桓玄所败,而后桓玄又攻入首都,不久就自命为皇帝。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刘裕、刘毅等人起兵讨伐桓玄,三个月后击破桓军,桓玄逃往四川,在那里为益州都护斩首。这个阶段陶渊明恰好赶上母丧还家,因此没有卷入这场战争。

刘裕击败桓玄后,成为了天下最重要的军事势力。按说陶渊明当时是刘裕对手的手下,然而刘裕却重新聘用陶渊明为镇军将军参军,此后不久,陶渊明又转到建威将军刘敬宣幕下任职。从桓玄到刘敬宣,这个阶段总计有六、七年的时间,这些年陶渊明都是在军队内任文职,虽然经历了桓玄篡位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却没有受到牵连,仍然能继续出来任职。由此可见,陶渊明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并且他能处理好这些人事关系而不让自己受连累。但不知为什么,朱熹却这样称赞陶渊明:“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真个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朱子语类》卷三十四》)显然,朱熹认为陶渊明的那些任职经历不是要出外当官。

陶潜撰《陶渊明集》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六年刻三色套印本,书牌

而后,陶渊明还是任了彭泽县令,但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再未出来参加工作。辞职时,他就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我极其喜爱,在上中学时就能通篇背诵。显然喜爱这篇文章者并非我一个,在宋代时,欧阳修就说过这样的话:“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欧阳修说整个晋代就这么一篇文章,这种说法足够偏私。陶渊明在此篇文章的小序中讲述了他辞职回家的原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撰《笺注陶渊明集》六卷《总论》一卷,明敦化堂刻本,书牌

原来他的妹妹病逝了,他当了八十天县令就辞职回家。但这个因果关系显然不很紧密,并且他说出来任职都是为了生计,而当上县令,收入就高了许多。那为什么刚刚当上不久就辞职呢?《宋书》本传中谈到他辞职的原因却是另一种说法:“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原来他不肯向这些小人低头,为此而愤然离职。按照其词中所写,他欢快不已地回家去种地了。

从陶渊明所写的各种诗中都能看出他回归自然的愿望,可是为了生活,他还是要出门工作,但我觉得他的内心依然有着中国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想法。他曾写道:“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他也担心失去工作后生活没有着落:“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他还写过一篇《咏荆轲》,其中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从这些都可看出他仍然在意身后之名。但是陶渊明也同样说过:“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又表现出了他的洒脱。这两种相反的说法,哪种是真的呢?其实这两者都可谓真,陈顺智在《东晋玄言诗派研究》一书中总结道:“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征,即在于能够将景、事、情、理融为一体。而能将这四者融为一体的粘合剂便是一个‘真’。”而朱自清则认为陶渊明的“真”跟道家有较大的关系,其在《陶诗的深度》中说:“‘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

关于《陶渊明集》的《四库提要》

陶渊明当年跟高僧慧远有较多的交往,从这段经历来说,似乎他亲近于佛教,那为什么朱自清说他的“真”跟道教有关系呢?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称:“盖其平生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术,而不归命释迦也。”

陶渊明的“真”在行动上也有表现,比如《宋书》本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此处说陶渊明不懂音乐,但他却收藏一张古琴,可是这琴上却没有弦,陶渊明每次喝酒到微醺状态时,就会拿起这无弦琴做弹奏状。这种虚拟弹琴方式,想来倒是很有画面感,我觉得这正是陶渊明有趣的一面,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嘴里会给出相应的伴奏,或哼出琴曲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倒真可谓一位可爱的老头。但学者们肯定要把他的这个做法解读出微言大义来,比如钱志熙在《陶渊明传》中称:“到了晚年,这种意向更趋明显。再加上他深于老庄之道,自然能深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之义。于是其于弹琴一道,更趋于追求简率任兴,不作繁音促节之响。乃至于琴弊弦断,也不另觅新琴、更续新弦。然酒适之际,每每取已弊无弦之琴抚弄之,以寄‘大音希声’之义。”

这样的解释当然很高大上,但我感觉还是缺乏一种情趣。对于陶渊明的思想,袁行霈在其《中国文学史》中将其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总之,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真”人,无论他的所言跟所行有着怎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却恰恰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性情的“真”人。正因为历代人们对他的尊敬,使得他的墓保留到了今天,这也使得我的寻访变得有迹可寻。

早在我寻访陶渊明故居和陶渊明墓的千年以前,白居易就来到这里做过寻访,访完之后他还写了一首《访陶公旧宅》,该诗中有这样的词句: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这是该诗的下半部分。白居易来寻访的时间距陶渊明去世已经有了四、五百年,而那时这处旧宅里竟然还住着陶渊明的子孙,虽然已经没再出过什么名人,但好在仍居住这里。白居易来这里寻访可不像我,我是千里迢迢跑到这里专门来朝拜陶渊明,而白居易却是因为来这里任职,他的名篇《琵琶行》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此诗中还有“江州司马青衫湿”,都说明了他在本地任职,这期间他就抽空来寻访陶渊明的故居。而今我步他的后尘,也来到了这里,今日陶渊明的故居已经改名为纪念馆,其地址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沙河街东北隅。

传称陶公乃浔阳柴桑人,今属江西九江。一大早,我收拾停当,便与酒店前的出租车司机商谈包车之事。谈妥之后,今日的第一站,便是赴九江访陶渊明墓。

简易的纪念馆

车行在前往九江市的路上,九江素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的美誉,风景自是怡人。陶公生长于此,“性本爱丘山”也不足为奇了。忽而想起早些时候向人问起周敦颐墓的方位时,有市民指往南山公园方向,看来该公园的名称应是来自陶公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据资料所言,陶渊明之墓应在九江县马回岭镇,然而进入九江县境,不久即见到道旁路牌“渊明路”。此处既有“渊明路”,我猜想这应当是去其墓的主要之路。然而我对自己的这个猜测却没有把握,于是让司机在道旁停下车,向行人打听一番。果然资料记载又有误,其墓并不在马回岭镇,就在县城里面,于是上车沿渊明路向县城内驶去。我得到的信息是:其祠与墓皆在一处,现开放为陶渊明纪念馆。

纪念馆门前,推了推,门竟然开了

进入渊明路,并未费多少工夫就寻到了纪念馆。纪念馆依山临水,建筑颇具江南民居风格,青砖黛瓦,清雅整洁。大门上有一匾“晋代一人”,两侧有一联“文章超群,辭采精拔,吟咏田園稱詩祖;品操逾衆,意趣曠真,躬耕壠畝仰羲皇”,颇得陶公真趣。馆内免费参观,且提供免费咨询和包裹寄存等服务。门前并无人看管,我便自行推门入内。

归来亭

山水之间

入门即见清幽,群翠环拥间一座六角凉亭盈盈玉立,仿古建制,略有斑驳。清风徐来,叶声簌簌,心中暗自猜度亭名是否为“归来”,迎面看到匾额,果是如我所猜。楹柱上乃是陶公《归去来兮辞》中的佳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与亭名相呼应,自成一趣。小径旁有工作人员在修剪植物,时不时传来一声花枝的脆响,惊破馆内宁静悠然的气氛。过亭后不远,眼前现出一湖。湖面水气氤氲,对岸遥遥立有一石制牌坊,遥望却有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之朦胧,于是感觉墓园应当在那个方向。我沿着小径继续前行,不想却先到了陶靖节祠。既如此,我便先入祠堂拜访一番。

祠堂

祠堂门两侧的龙门对

“靖节”乃是陶渊明文坛知己颜延之所赠私谥,渊明殁后,颜延之为其撰《陶徵士诔》,称“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故而此处称为“陶靖节祠”。祠堂不大,却古朴清雅,从砖瓦石阶到镂空花窗,皆可看出是用心之作。但千年前之物断无可能保存如此完好,估计应该也是现今依样复原之物。抬头即见祠门上石墙中嵌有“陶靖莭祠”四字石匾,两侧有陶公后裔所书对联“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黄,琴書而外醉三斗;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清风高洁

陶渊明塑像

纪念馆中庭

进得祠内,廊上悬有一匾曰“清風高潔”,隔着天井,可见祠堂内有立像一座,堂前廊柱上所悬“無絲竹之亂耳,樂琴書以消憂”,半是出自刘梦得《陋室铭》,半出渊明《归去来兮辞》,用于此处,应情应景,深得我心。陶公立像两米余高,宽袍缓带,负手远眺,似乘风,衣袂翻飞,飘然出尘。祠有两耳门,分别通往菊圃、柳巷。此二物倒是应景,门前植柳,园后培菊,却是陶公所有之妙趣。

陶渊明诞辰1640年纪念碑

清风高节

在这里谈情倒是一种别样

出祠堂,再沿小径前行,便来到陶墓牌坊前。青荫流水,不由忆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一句。千年间沧海桑田,草木溪泉也有不复之时,其人虽去,其思其文却流传百代,若当年陶渊明知其影响之巨,“行休”之慨便不会再发了吧。不过人生匆匆百年,己志不得伸,确实令人心有不甘。抬头见牌坊上云“清風高莭”,方才在祠堂所观匾额却是“清風高潔”。“洁”与“节”,两字均可讲得通,说不定这也是而今的建造者有意写成的。行至坡道半腰,左右各一凉亭,一对中年男女坐于亭中,我本想入亭内细看,但立觉自己成了电灯泡,于是匆匆继续前行。

在此朝拜

墓的顶端有些奇特

墓碑上也是用的“节”字

终于走到了陶渊明的墓前,墓碑样式很奇特,顶部如同三叉戟一般,有三个尖端。碑上有许多文字,顶上依旧是千篇一律的“清風高節”。墓碑正中一行大字为“晋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细看两旁小字,左侧略志陶公生前事及此墓重修缘起,右侧录《归去来兮辞》。我站在墓前向陶渊明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以此来表达我对这位大诗人的敬意。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记载有近代日本汉学家诸桥辙次民国时期前来寻访陶墓的过程:“离开栗里去寻访陶渊明墓,可是,村人几乎全都不知道。我翻开携带的《庐山志》一看,墓在离栗里不远处的面阳山,就到山间小路上到处探求,终于认出来了,墓没在茂密的草丛中,极其粗陋,高约二尺许,和天然石头差不多。碑文也半已风化,不大易读,写着‘晋代征士陶靖节先生之墓’,接近它的时候,我感到难以言语的喜悦。”(昭和二十九年十一月《汉文教室》)

墓园全景

站在墓前回望

按其所说,到了民国年间,本村人已经不知道陶渊明之墓在哪里,是这位诸桥先生在草丛中找到了墓碑,而今我眼前所见者肯定不是他当年所建,只是不知道那块碑而今到了哪里。

面水而眠

从陶渊明墓中原道返回后,我到陈列室一看。在里面转了一圈,没有看到自己想找到的那块古碑。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