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路里与束身衣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9-04-20

卡路里与束身衣 来自每天听本书 28:00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给朋友!

📑 8785 字  |  🎵 28 分钟

考据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审美观念变迁,
构建关于瘦身的历史。

人们曾经是以胖为美的,主要是因为生殖崇拜、物质匮乏。但后来因为人们对健康和宗教观念的重视,以胖为美的价值观开始动摇。直到近代因为衣食无忧以及革命对贵族们的嫌弃,瘦一举打败了胖,成为现代社会的通行标准。

为了追求瘦身,人们采用过很多极端的方法。一些人不断降低卡路里的摄入量,结果得了厌食症。一些人则使用束身衣,结果使身体产生了各种问题。后来,人们又尝试了各种各样又极端、又恶心的方式减肥,基本都对身体造成了伤害。而如果去问减肥人士,为什么要瘦身?他们的答案多半都是,为了美观和健康。

但为什么我们觉得瘦就等于美,胖就等于不美?这种审美观念是怎么来的?这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材与外界的眼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带你到这本《卡路里与束身衣》里,寻找答案。

你将听到:

1. 卡路里这个让减肥人士如临大敌的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2. 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人与生俱来的吗?

3. 为什么胖子从让人羡慕变成了被人嫌弃?

4. 为了减肥,西方人想出过哪些极端的方法来折腾自己?

5. 减肥有捷径可走吗?

书籍信息:

书名:《卡路里与束身衣:跨越两千年的节食史》

原作名:Calories and Corsets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英] 露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

译者:王以勤

出版年:2015-10

定价:29.00

装帧: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ISBN:9787108053541

 关于作者   

露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英国历史作家、美食家、播音员。作品以医学、健康方面的科普读物为主,代表作《英国鸦片滥用史》曾获朗文历史奖。

 关于本书   

《卡路里与束身衣》是一本医学科普著作,作者通过对西方社会两千年来饮食、审美、健康等方面信息的考据,重新构建了关于瘦身的历史,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对美的认识。本书曾获得2013年的美食作家协会图书奖。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瘦与美。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怎么确立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实胖子是比瘦子更受推崇的。

第二部分主要讲瘦与健康。这部分,作者挖掘了西方历史上很多奇葩的减肥故事,让我们看到,为了瘦,西方人都做过哪些极端的事情?

第三部分,我们谈谈如何看待“瘦”这件事?作者眼中健康的减肥方法有哪些?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卡路里与束身衣》。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书名里这两个关键词。先说卡路里,卡路里是一种热量单位,拿烧水来说,把1克的水提升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就是1卡路里。人需要通过进食来摄取热量。但问题是,吃东西这种事很难把握精确计量。如果摄取过多,或者不通过运动来消耗掉相应的热量,那食物中的糖分就会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肝脏,再慢慢变成皮下脂肪。简单说,如果每天都重复这样的过程:摄入热量多,消耗热量少,那么,一个胖子就要诞生了。所以,一个对体重和形体很敏感的人,听到“卡路里”这三个字,可能就会眉头一皱,如临大敌。

这就要说到书名里的第二个关键词:束身衣。束身衣,简单说就是在女性衣裙的腰部加入铁丝、鲸骨、绳子之类的材质,把腰勒瘦,这是16-19世纪西方社会的一种风尚,特别是在上层社会的交际场所,后面我们会再详细讲到。在这里,束身衣可以理解成一种象征,象征着人对肥胖的态度,那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惜痛苦的代价,来减肥瘦身。

这种对“瘦”的追求,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刚需:减肥产品热销;很多健身场馆把减肥作为主打的宣传;还有很多人,制订年度计划的时候,郑重地把“减肥”列上,作为跟工作晋升、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同等重要的一项。可能你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而如果你问这些减肥人士,为什么要瘦身?他们的答案多半会是以下这两个:

一、美观;二、健康。

但如果再深入一步来思考,这两个答案就反而要推导出更多的疑问了:为什么你觉得瘦就等于美,胖就等于不美?这种审美观念是怎么来的?过度肥胖固然会影响健康,但时下流行的筷子腿、纸片人这种过于严苛的身材标准,是不是也有损健康呢?还有,瘦和美观、健康这几个概念是怎么被捆绑到一起的?这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材与外界的眼光?

对于这些问题,我将带你到这本《卡路里与束身衣》里,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露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女士,是英国的历史作家、美食家、播音员。她的作品,以医学、健康方面的科普读物为主,代表作《英国鸦片滥用史》曾获朗文历史奖。《卡路里与束身衣》也是一本医学科普著作,作者通过对西方社会两千年来饮食、审美、健康等方面信息的考据,重新构建了关于瘦身的历史,并启发你重新思考对美的认识。本书曾获得2013年的美食作家协会图书奖。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瘦与美。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怎么确立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实胖子是比瘦子更受推崇的。

第二部分我们来讲瘦与健康。这部分,作者挖掘了西方历史上很多奇葩的减肥故事,让我们看到,为了瘦,西方人都做过哪些极端的事情?

第三部分,我们谈谈如何看待“瘦”这件事?同时在这部分,我们也从书里提炼了几个作者眼中的健康的减肥方法,作为小贴士,一并附送。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怎么形成的?

今天,“瘦等于美”的观念已经在很多地方约定俗成,但其实,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以胖为美”的审美观。

一些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雕像,如果是女性形象,那多半是身材丰满的,甚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说是臃肿。从叙利亚到北非,再到德国,都出土过这种形象的雕像,时间跨度也相当长。作者说,其中在叙利亚戈兰高地出土的一尊雕像,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万年,那个时候,我们才刚刚进化成智人。

这类雕像中,最有名的当属“霍赫特·菲尔斯的维纳斯”,这是一尊用猛犸象的牙齿雕成的女性雕像,出土于德国。据考证,是3.5万年前的作品。这位“维纳斯”大腹便便,丰乳肥臀,腰几乎和肩膀一样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跟“美”字不沾边。但是在先民眼中,这种形象才代表着美。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死亡率相当高,只有多生多养,才能保持一个种群的延续。而肥硕的身体,正表示生殖能力更强。因此对当时的女性来说,胖才代表着魅力。

最初的以胖为美,背后的含义是生殖崇拜。而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胖又跟社会地位挂上了钩。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能长得胖,那通常是因为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穷人是很难吃成胖子的。所以,胖就成了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人们用诗歌来赞颂奢华的吃喝,赞颂没有节制的生活。而罗马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胖人,也是这个社会经济实力的体现。正是因为发达的物质财富,才能供养其那么多的胖子。

甚至直到中世纪,胖仍然是衡量一个人身家的直观标准。在婚恋市场上,胖子比瘦子更受青睐。可以说,欧洲的中世纪虽然黑暗,但对胖子来说,也不失为一个美好年代。

其实,虽然书中没说,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过去的中国,物质不发达的年代,胖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身家财富的重要参考指标,否则怎么会有“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俗语流传呢?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从人类诞生之初,直到距今不到一千年的中世纪,胖都不被视为缺点,甚至还是一种风尚,让人向往。那么,胖子又是怎么变得被人嫌弃的呢?以瘦为美的观念,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那就宗教影响、物质条件和政治形势。

我们先来说宗教观念的影响。基督教中,有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认为离群索居、少吃少喝、饿得皮包骨才算修行。所以他们将自己放逐到沙漠、荒原或者其他杳无人烟的地方。

5世纪,欧洲基督教的扛鼎之作《上帝之城》的作者圣奥古斯丁进一步说,臃肿肥大的身躯流于庸俗,并充满罪恶,纤细苗条,则带有神圣的色彩。他觉得,饮食就像七情六欲中最大的一个陷阱,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所以他拼命地抵抗饮食对自己的吸引,能不碰就不碰。而且,他也在《上帝之城》中一再提出应该抵抗食物的诱惑。

圣奥古斯丁的影响太大了,他这么一提倡,很多虔诚的教徒就照着做,有的甚至什么都不吃,把自己饿死了。到了6世纪,当时的一位教皇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干脆就制定了一个标准,来规定教徒们的饮食问题。比如说:吃少一点、吃相得体、饮食有节制、在正餐时间吃饭、只吃粗茶淡饭、不挑食……这些就是正确的吃法。如果相反,就是错误的。教皇把错误的吃法称为“暴食”,并且把这定义为一种罪过。你可能听说过基督教里有一种说法叫“七宗罪”,暴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时开始流行的,并不是圣经里就有的。

除了宗教影响,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也促进了审美观的转变。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就是地理大发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的征服,巨量的商品和财富涌入欧洲,带动经济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原来令人羡慕的“吃饱饭”,现在就变成一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了。虽然社会财富差距并没有被拉平,但最起码从感观上看,大家觉得胖人那种温饱不愁的生活自己也能达到了,对他们的羡慕和好感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随着工业革命开始,运输能力、食物贮藏水平都大为提高,人能更方便地获得食物,发福的农民和工人越来越多。肥胖在西方不再是上等阶层的专利,胖子形象中仅有的这点正面意义也没有了。所以,胖子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另外,18-19世纪欧洲的政治形势,也对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很胖,这个体型特征也被拿来和旧贵族的腐朽堕落挂上钩:你这么胖,一定是损公肥私啊。就这样,胖被视为封建反动势力、守旧派以及剥削阶级的特征,成了革命的对象。

到这时候,西方社会对胖的偏见就越来越根深蒂固了。

好,说到这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我们讲的是,曾经长期存在的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是怎么一点点被颠覆的。对胖的推崇,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物质贫乏的年代有条件吃成胖子的,通常都是非富即贵,胖象征着令人羡慕的经济地位。而随着物质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能吃饱饭的人越来越多,胖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营养科学的进步让一些新的精致生活方式开始流行,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再加上政治形势使然,胖被跟旧时代、旧制度画上等号,所以,胖子的形象越来越不受待见。

人在审美倾向上,也不再崇尚胖,转而以苗条匀称的身材为美。随着以瘦为美的新式审美观确立起来,人们就开始追求瘦身。虽然上述的审美观念的演变,作者是通过对西方历史的研究总结出来的。但由于今天西方的生活方式被广泛接受,这种审美倾向也在其他非西方社会流行开来。

第二部分

除了审美方面的原因,瘦身的另一大动力是健康,不过很多人为了追求瘦身无所不用其极,一些极端的减肥手段非但不会改善,反而还危害了健康。下面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为了追求瘦,西方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荒唐又有害健康的事。

过度肥胖会影响健康,这一点古人也有认识。早在古希腊时代,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就提出,要适量进食,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特别是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各种古代的观念都被重新翻腾出来,这种健康观也重新开始流行。近代以来,健康医学的进步让欧洲人认识到,胖不光是因为吃得多,更主要是因为能量消耗不充分。这个认识促成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变革,传统的丰盛大餐被精细健康的中产阶级美食所替代。这个时代,美食被重新定义为一门理性的学问,暴饮暴食,被视为不健康,甚至粗鄙落后的生活方式。

瘦身的最佳方法,就是少吃多运动,特别是多运动。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必很多人都有体会。所以就有人想了很多“捷径”。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类。

第一种,最直接的,是减少摄入量,也就是节食,从根源上断绝;第二种,就是以书名里的“束身衣”为代表的,外在物理手段,说白了,就是硬勒;第三种,方法上五花八门,但核心原理是类似的,就是用各种非常规的手段,把已经摄入的卡路里给弄出来。这三类方法,虽然有很多流变,但都能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源头上。

我们先说第一类,节食法,这个原理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少吃少吃再少吃。

这方面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拜伦。英国的桂冠诗人拜伦是有名的风流才子,身材修长。这种体型是他刻意保持的,他的方法就是,不吃饭,只喝水或苹果醋。但拜伦这种节食法的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那就是他患上了厌食症,食欲消退,即便已经骨瘦如柴,还是不想吃东西。这又导致了他的身体机能严重受损,免疫力下降,最终一场感冒,就去世了,年仅36岁。

今天很多节食减肥的人,甚至还希望干脆饿出厌食症,一劳永逸。其实拜伦的例子已经可以警醒我们,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不仅会让自己得不到营养补偿,诱发各种病症。

而且从效果上说,节食也未必总是有效,因为节食方法也会令肌肉量大幅减少,代谢也跟着减慢。我们体内的脂肪和肌肉,存在此消彼长的紧密关系,也就是说,肌肉量太少了,脂肪就会趁此空档肆意增长,脂肪的燃烧变得越来越困难,脂肪就更减不下来了。

再说第二类减肥方法,束身衣。

关于束身衣,有这么一段来历:16世纪50年代,身材矮胖的法国王后凯瑟琳·美第奇嫌自己的腰身不够美丽,害怕失去法王的喜爱,便偷偷在长裙内穿了铁制的束身衣。当时,束身衣本来是一种医疗器械,矫正身体畸形用的。

凯瑟琳王后用的这款束身衣,可以把自己的腰部扎细到周长只有40厘米左右,简直难以想象,但凯瑟琳还希望再瘦一点,降到33厘米。她这一番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坐稳了法国宫廷王后的宝座。在各种宴会上,王后可以尽显自己的身姿。法国的贵妇人们见王后如此光艳照人,也纷纷有样学样,扎上铁制的束身衣,一个个把腰都勒得越来越细。一时间,束身衣的需求供不应求,各地纷纷开始大量制造束身衣。

随后,这股风潮传到了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先在宫廷后在民间推行束身衣技术,要求普通妇女必须由正常腰围收缩到38-43厘米甚至更细。后来,当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后,还将束身衣的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

当然了,在英国还有个不同于法国的特点,就是在束身衣的腰部要放上两个棉质的撑裙托,以撑起占空间相当大的裙子。腰越细,撑群托就更容易放上去,而撑裙的大小往往与财富和地位成正比,撑裙越大代表越富有。

今天我们在那个时代题材的欧美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当年的那种浮夸长裙,著名的茜茜公主,堪称这种形象的最佳代言人,她的纤腰,保持在50厘米。注意:如果说前述的英法宫廷贵妇们的腰围尺寸,还只是存在于文字记载中,那么茜茜公主的纤腰则是有照片和她穿过的衣裙实物为证的。但这种苗条的代价就是,茜茜公主每天穿上束身衣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更不用说长期节食导致的各种病症了。

束身衣还有一种常用的材质,就是鲸骨。我们在另一本书《假如海洋空荡荡》里讲到过,18-19世纪的捕鲸业非常红火,差点就让鲸鱼这个物种灭绝了。这当然主要是为了获取鲸的脂肪来作为燃料,但还有另一个重要需求就是欧美女性大量使用的鲸骨束身衣。

束身衣后来又经历了技术改良,出现了“软制”束身衣,不同于传统的金属、木料、鲸骨制成的硬制版,软制的束身衣由布、皮革和绳子制成。采用多片立体裁剪,腰部用绳子交错束结勒紧,穿着更舒服一些。当然,这个舒服也是相对而言。

一直到20世纪初,各种软硬束身衣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今天,各种女装还习惯做一个掐腰,而这也可以说是束身衣的变形。

至于第三类减肥方法,就更奇葩了。

这类方法的逻辑是这样的:摄入卡路里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饭还是要吃。但人往往管不住嘴,一吃就吃多,导致摄入的卡路里超过维生所必需的最低水平,多出来的这部分就转化成了脂肪,造成肥胖。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多余的这部分卡路里排出体外。

具体手段,在古罗马时代流行的是催吐法,就是吃到一定程度就去呕吐。前面提到的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特别提倡这种方法。但后来大家发现,频繁催吐,会导致胃酸进入口腔,灼伤食道,腐蚀牙齿。滥用催吐还可能引发患厌食症,因此从中世纪开始,催吐法就不再流行了。

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催吐再次死灰复燃。各种视频直播网红大胃王,为了增加粉丝量和虚拟礼物,往往都能吃下普通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东西。然后他们就不得不去催吐。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抽脂,这是现代医学才能实现的方法。体内淤积的脂肪太多,有些人没有时间或是没有毅力通过运动来燃脂,于是就想走这个捷径,肚子上开一刀,把脂肪抽出来。不过这种手术今天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而且脂肪也不是想抽多少就可以抽多少,所以对多数人来说,这也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此外还有各种奇葩的方法,比如电击法、吃寄生虫卵,吃大量安眠药减少新陈代谢,还有把纱布缝在舌头上减少食欲……都是非常极端的减肥法。这些内容都比较容易引起不适,我们就不展开讲了。而且显而易见,这些减肥法都对人体没有任何好处,最后往往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可愈合的伤害,千万不要贸然尝试。

好,这一部分我们盘点了各种极端的减肥方法,通过这些,我希望能引发你重新思考瘦和健康这二者的关系。比起瘦,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健康,使用极端的手段来减肥,可能反而会影响健康,这是舍本逐末。

第三部分

那么,作为一位研究减肥史的学者,本书作者是如何看待瘦身这件事的?有没有又健康、又不损害身体的减肥方法呢?下面,就进入我们的第三个问题。

作者认为,在高度商业化的当今社会,瘦身已经成了一门产业。精明的商人知道,美是人永恒的追求,而如果能够掌握话语权来定义“美”,那自然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比如,什么样的腰围尺码算是美?你所熟知的标准,很可能就来自商家根据自己产品性能而制定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男女都在拼命地追求着获得标准体重、每日进食量要合乎专家们给出的标准卡路里数字。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为了获得商家们和专家们根据他们的需要所给出的一系列数字。

而这种追求发展到极致,结果就出现了最开始我们提到的病态人、纸片人、骨感女孩、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背手合十等等,这些标准里很多都是不健康的。作者在访谈中谈到写作本书的目的,也表示说,希望通过呈现减肥史上这些荒唐、极端的历史片段,以及她个人对美与生活的理解,来引导大家重新审视这些观念,不要盲从于世俗眼光和商家的宣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样貌和不同的美,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

不过既然这本书的核心话题是减肥,那最后我们还是应该谈谈,怎样才健康的减肥方法吧。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给出的三条减肥心法。

第一条,是科学饮食,最好是采用地中海式的饮食。

二战后到现在的70年间,经过美国生理学家安塞尔·基斯以及夫人玛格丽特的试验、分析和比对,最后确定,地中海式饮食是对健康最好的饮食。地中海式饮食的饮食结构强调多吃蔬菜、水果、鱼、海鲜、豆类、坚果类食物,其次才是谷类,并且烹饪时要用植物油来代替动物油,尤其提倡用橄榄油。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营养师还发现,地中海式饮食不仅健康,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和老年痴呆。一下子,这种饮食法便被爆炒起来,成为今天推崇的最为健康的饮食法。

作者说,对于有志减肥者来说,第一步,就要从饮食结构入手,当务之急是将“地中海式饮食”,以及这背后的古希腊的饮食哲学带回21世纪的生活中。

当然,这就意味着要放弃很多诱人的美食,也需要通过意志力来配合。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富商路易吉·柯尔纳罗,他是一位百岁老人,他写的《长寿的艺术》是那个年代的超级畅销书。书中他将自己的长寿归因于减肥,而减肥的第一法则就是:我们必须重拾自制力,摆脱欲望的奴役,因为欲望终究不过是一场错觉。本书中,作者认为,对立志减肥的人来说,记住这条法则,会很有用。

除了科学饮食,第二条减肥心法,就是改善新陈代谢。

一些医学教授和专家在英国百年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称,摄取脂肪和蛋白质会增加热量消耗,摄取碳水化合物会减少热量消耗。就是说,如果能少进食糖和淀粉,就算经常吃肉也照样能减肥。当然了,仅仅改变饮食是不够,再加上适当锻炼才算是健康有效的减肥法。关于锻炼,我想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第三条减肥心法,是从心理方面入手。

心理学家建议减肥者进行“双重思考”:一方面对达成目标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要以务实的心态来面对减肥过程中遭遇的阻碍。而通过本书作者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到,不必过度在意世俗审美的眼光,在健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来生活,这才是我们与自己的形体相处的最佳途径。

这些减肥心法,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老生常谈,这也提醒你一定要意识到,减肥需要毅力,并没有什么捷径。

总结

好了,到这里,《卡路里与束身衣》这本书里的三个核心问题,我们就都介绍完了。

第一个问题是,以瘦为美的审美观,是怎么形成的?这部分讲的是,近代以前的人类是以胖为美的,主要是因为生殖崇拜、物质财富的发达以及生活的刚需。但后来因为人们对健康和宗教观念的重视,以胖为美的价值观开始动摇。直到近代因为衣食无忧以及革命对贵族们的嫌弃,使瘦一举打败了胖,成为现代社会的通行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极端的减肥方法?一些人先是用降低卡路里摄入量的方式,让自己减肥,但大多数的人却事与愿违,反而得了厌食症。另一些人则是使用束身衣,将自己的身体包裹在瘦瘦的衣服里,达到瘦身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却因为束缚过重,身体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后来,人们又尝试了各种各样又极端、又恶心的方式减肥,但却基本都是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可愈合的伤害。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才是健康的减肥方法?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减肥没有捷径,只能持之以恒。同时,医学专家们还为我们指出了,要经常食用地中海式饮食,改善新陈代谢,再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