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瞎”画之后,张大千步入人生巅峰

 明远小筑 2019-04-20

张大千被誉为20世纪的天才绘画大师,其于近60岁之晚年开创出泼墨泼彩之雄浑瑰丽的大胆画风,使其艺术成就再臻高峰,并且被认为是促成中国传统画现代化的大跨越,在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对于张大千泼墨泼彩画风到底如何形成,以及如此大幅度转变画风的契机是什么,给世人留下许多想象与诠释的空间。

黑云袭来:契机与发展

综合各家研究,张大千的眼疾、他长年旅居国外的经验、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撷取中国传统绘画之底蕴等种种因素,促成了他在画风上的转变。

张大千在1956年以后开始发展泼墨风格,此年他至巴黎展览并与毕加索会晤,被认为受到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影响,于是逐渐走向泼墨泼彩的实验性风格。然而,此时眼疾问题也困扰着身为职业画家的张大千,1957年开始,张大千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玻璃体出血,经治疗后右眼仍宣告失明,只救回左眼,故有“一只眼”“独具只眼”等闲章。据研究,眼睛玻璃体出血会造成患者所见有“黑影、黑云袭来”,这些“黑影”会随着病情而转变大小、形状、浓淡,故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张大千开始泼墨风格的契机。

1.张大千,《大千狂涂》册之二《山林高士》

如《大千狂涂》册之二的《山林高士》(图1)画面效果,即类似患此眼疾者所见景象,画中山林以浓墨和淡墨大片晕染于无形,仅右上角以逸笔勾勒出松枝与高士,大千署款:“……大千居士病目四年矣,真可谓瞎画也。”然而,能将玻璃体出血所产生的暗影画成淋漓的墨晕,也只有大千一人。他早年钻研石涛笔法时便已熟练此种先以水濡湿纸张、再以墨晕染的大写意手法,八大的写意墨荷也是他曾取法的对象,“瞎画”在这位功力深厚的艺术家的高超转化之下,成为突破自我的转机,并发展成标志性的个人风格,1962年所作的《青城山通景屏》(图2)即是大千泼墨风格的代表作。

2.张大千,《青城山通景屏》,1962

张大千在1960年前后开始尝试在泼墨上叠以泼彩的山水画,1965至1968年则是他泼墨泼彩技巧臻于巅峰的时期。他于1967年夏天为王新衡六旬华诞绘制《泼墨青绿山水》时表示:“我最近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这我近来唯一自觉的进步,很高兴,也很得意。”1965年的《幽谷图》、1966年的《爱痕湖》(图3)、1967年的《瑞士雪山》(图4)和《山雨欲来》、1968年的《深山飞瀑》皆是他泼墨泼彩画风的成熟之作。

3.《爱痕湖》镜框1968,设色绢本,76.2×264.2 厘米,成交价 1.008 亿元人民币,中国嘉德 2010 年春拍

1965年秋天,大千同张目寒与王季迁夫妇到瑞士旅游,瑞士的自然美景带给他不少灵感与刺激,《幽谷图》《爱痕湖》和《瑞士雪山》皆是此次游历之后的新作。《爱痕湖》较偏向纪实,仅环山以泼墨泼彩表现,画中仍有中国传统的屋舍、湖草、桥梁等具象描绘,《幽谷图》和《瑞士雪山》的风格则是极致奔放,大面积的色块几乎占满画幅,将线条减至最少,戏剧性的光影对比、特写式的构图等元素皆不同以往,尤其《瑞士雪山》被认为是当时最有西方情调的作品。

4.《瑞士雪山》1965,173×344 厘米,成交价 1.6445 亿元人民币 /5264 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 2016 年秋拍 / 北京匡时 2009 年秋拍

张大千画风的转变也与他自1956至1975年间侨居巴西与美国加州有关,身为职业画家的大千,为了开拓西方市场,必定在画风表现上作了一番思考,加上这期间游历欧美的经验与视野,环境外力与个人内省交相施力之下,促成了融合西画元素的新风格产生。据傅申的研究,“大千从1959年下半期开始,便努力打开欧洲市场,他在60年代起又希望能进入美国的艺术市场”,1967年他曾在加州卡梅尔(Carmel)短暂居留,1969年购屋后不久定居美国。侨居海外的经历使他的作品趋向国际化,1967年的《瑞士雪山》和《山雨欲来》、1968年的《深山飞瀑》都有宛如油画般的色彩效果与强烈的光影对比。

作画现场

到底泼墨泼彩是如何画成的?傅申在《张大千的世界》一书中曾如此描述张大千进行“泼墨”创作的过程:

首先他将画纸或画绢贴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的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舟楫。

“泼彩”的流程则是:

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后在墨汁将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叠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用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开的,也有沉积堆栈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他再一再地倾倒审视,渐渐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一般须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混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时不能完成者,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缀完成。

泼墨泼彩的作品看似轻松随意,实际背后必须经过反复施作、斟酌,相当耗费时日。

当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潮流相遇

大千的泼墨泼彩法被认为与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艺术潮流中抽象表现主义的自动技法概念相似,然而,其创作模式又类似唐代泼墨画家王洽:“先以墨泼图障之上,乃因似其形象,或为山,或为石,或为林,或为泉者,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泼墨泼彩其实是一种半自动技法,以颜料与水作用后的随机变化作为画面基础,以作者的主观想象点缀成山林云雾、谷间飞瀑等具象主题,而非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中的“无题”形式以及进入潜意识的艺术目标,因此泼墨泼彩在艺术概念上仍是中国式的。

张大千自己也曾表示,泼墨泼彩乃自古人的技法发展而来。泼墨有王洽之法,泼彩则是承自六朝画家张僧繇的没骨青绿山水而来,张大千再将之发展成更加恣意奔放的大写意青绿山水。青绿山水自唐代盛起,五代、北宋水墨画兴起后,青绿山水虽非主流,在历代仍有发展,从未间断,石青与石绿的使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已是经典组合。张大千曾收藏过一幅五代董源的青绿山水画《江堤晚景》,这是一幅以披麻皴法结合青绿山水的作品,他对此画相当钟爱。他在临摹敦煌的时期亦熟习壁画中大量的青绿着色手法。1981年泼彩画《灵岩山色》一画中大千自题:“并用唐贤王洽、杨升两家笔法,不敢忘本,妄言创作也。”据载杨升与张僧繇一样,皆作没骨山水。

张大千将西方艺术中之“抽象”概念以中国老子的“无象之象”“大象无形”来理解,并论及此种艺术创作的境界:“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此境良不易到,恍兮忽兮,其中有象,其庶几乎。”张大千在西方艺术潮流的刺激下,以其敏锐度,在深厚的中国绘画传统底蕴之中,提取传统中固有的技法经验与西方艺术潮流相通之处,交融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他认为:“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他在巴黎见到毕加索与马蒂斯都曾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或许更加坚定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的共通性。他使用纸绢、毛笔与颜料等中国绘画传统材料,在母题表现上仍保留山林烟云、飞瀑之美等古典题材。

他导入西画元素的原则为:“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从泼墨泼彩最巅峰的作品来看,或许他并未做到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有的反而相当接近西画,但是他以其艺术家的敏锐度与美感经验,将西画元素与中国绘画元素以完美的比例相互融用,使其作品与当时其他中西合璧的作品有所不同,开创出独特又具有现代感的美学情调。

中西融用

在张大千泼墨泼彩极盛期的代表作中,彩与墨借水的力量相融相晕,或流动,或沉积,色块与光影使人惊艳,整体表现雄浑瑰丽,令人顿时分不清是中国画还是西画。他所运用的西方元素包括以特写的视角来构图、色块满幅少留白的布局、画面以色块为主、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其所保留的中国元素包括使用纸绢和传统颜料、以自然山川为表现母题、皴法、水墨写意、青绿山水的不透明蓝色和绿色等。

5.张大千,《幽谷图》,1965

《幽谷图》(图5)作于1965年大千刚从瑞士旅游回来之时。此件以泼墨叠彩法画于类似立轴的窄长绢幅上,画面中两山夹谷,几座淡远的重重山头,有宋画的构图韵味;然沉浑的墨色与石绿流淌,融成墨绿色的山体,山体上不均匀的暗色块予人流动变幻的神秘氛围。谷间如有一道白光现出,照亮山石的部分侧壁,仿佛积雪,亮白的侧壁以干笔扫出简单的岩石纹理,带出立体感。强烈的光影变化与对比产生了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在过去的中国画中甚是少见。左侧山壁忽有一道水痕如白丝落下,仿若山中瀑布,又令人想起宋画中白练般垂挂的瀑布原型。山壁上闪现的明亮的石青、石绿与朱红小块面,暗示着山中林木,下方一个突兀的水蓝色块则让人联想到如镜般的湖泊。

《瑞士雪山》一图以特写的视角画山,张大千以宝蓝色画主山,墨色皴线于山顶自然流动,产生嶙峋的岩石质感,撞入白粉的手法用于表现积雪和白云。此图画于日本金色画纸上,画面右侧似阳光洒落积雪的山头,画面左侧则是一片深沉的蓝。此图所展现的强烈色彩印象与光影对比,以及阳光洒落的耀眼景象,让人几乎忘了这是用中国传统绘画颜料和墨汁在纸张上所制作的。

6.张大千,《山雨欲来》,1967

《山雨欲来》和《深山飞瀑》则在雄浑深厚中展现了中国式的诗意画境。和《瑞士雪山》同年所作的《山雨欲来》(图6),画唐人诗意“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浓墨上泼洒石青、石绿,表现山石被浓云笼罩、山色阴沉变幻的瞬间,仅右上方一小处山坳留白,如天光自云隙间射出,更衬托出周围的乌云盘旋、风雨欲来的气氛,山中楼阁则悄悄藏匿在画面左下方。《深山飞瀑》(图7)以一道留白的瀑布置于画面中央,瀑布是中国山水画中相当重要的母题之一,一道简练的、倾泻而下的瀑布是常见的宋画印象,也是大千常用的母题。瀑布两侧的山石以暗色晕染,复又洒上一道石青,用墨刷了几笔粗线条,山石的立体感在混沌中乍现,天光氤氲变幻。瀑布下方偷偷伸出几只红梅,在全画色块与光影的西式视觉效果之下,点缀一缕中国风情。

7.张大千,《深山飞瀑》,1968

张大千后期的泼墨泼彩带入较多皴法与具体山形,加入更多中国传统画风与中式情调,如1968年的《长江万里》、1972年的《春山积雪》、1979年的《古汉柏》等。他亦将泼墨泼彩技法应用于画荷(图8)与人物画(图9)上。

8. 张大千,《台风过后的荷花》,1979

9.张大千,《松下高士》,1982

无论是致命的眼疾、前卫的西方艺术潮流,或是为了市场开拓新风格的必要性、年纪等,对张大千这位勤勉用功、才气过人的艺术家来说似乎都不成问题。虽有生理上的限制,但凭着他对艺术的敏锐观察与体悟,在接近晚年之时,突破自我,为中国绘画树立了标志性的里程碑,让中国传统绘画也能穿上现代化的外衣,与世界亮丽接轨。

文∣李如珊,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硕士

图∣本刊资料室

图版取自傅申《张大千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