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孩子的想象力与汉字更配哦

 李孟雅_ 2019-04-21

前不久,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中称我们小时候被老师纠正过的一些字的读音,已经悄悄被改了。那些曾经被纠正的“错误读音”现在又变成了对的。很多网友表示难以接受,大呼“我可能上了个假学”。

虽然有人出来辟谣了,但不少字音已经规范下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字音修改并不是什么奇事,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在改变,字音也一直在变化。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汉字字形在与时俱进;从古音到普通话,汉字字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音修改的依据应该来自汉字本身,汉字本身的内涵决定了它究竟应该怎么读,而不是生硬地更改和迁就。

尴尬的是,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在网友的热议中都很少听到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实际上,汉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读,都有特定的依据,我们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汉字的根源和由来,才不会被混淆了视听。作为家长,与其单纯地凑热闹,不如关注汉字本身,借由这个契机让孩子认识汉字、亲近汉字。

今天,我们邀请了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汉字中国》作者、儿童文学启蒙杂志《宝葫芦》专栏作者田舍之老师与我们分享汉字里蕴含的无限可能。他用一个个汉字和故事告诉我们:原来,汉字这么好玩儿。

1
 汉字里,处处是有趣的传说

听音频、看动画、读绘本……

要讲故事,我们今天有太多的选择。

可是,你一定不知道,

汉字也是讲故事的一把好手!

它和孩子的想象力一起,

编织成了最美妙的传说。

传说造字的始祖仓颉生有“重瞳”,也就是有四只眼睛。这当然是后人的臆测,但其中要表述的很可能是仓颉的“火眼金睛”能洞穿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我曾经带孩子们模仿仓颉造“人”字,孩子们大都画了个直立的人形——头、身体、四肢,又形象又简单。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侧身弯腰的“人”,告诉他们这是仓颉造的“人”字,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这是一个人在田地里劳动”“这是一个人在鞠躬行礼”“这很像是从猿到人直立行走的过程”……“这个字比我们造得更简单。”

孩子们的眼睛太纯粹,常常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最接近仓颉。其实甲骨文中也有他们造的“人”字,只不过那个字是“大”,表示成人、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过“人”和“大”的区别:古时候所说的“大”人是有道德、有威望、受人尊敬的人,那么弯腰劳作的“人”该是普通人吧。我们的祖先或许是要通过这个字告诉我们:要成为品德高尚、伟岸高大的“大”人,需要勤劳、谦恭,需要抬起头看世界……

跟孩子们的这些碰撞,未必能还原古人造字的本意,但这些碰撞出来的火花,确实可以点亮我们的生命。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慢慢走近仓颉,走近汉字,走近来自远古的智慧。“入山寻宝,时有所获”,我常常这样形容我们对汉字的探索,神秘、有趣、欢喜。如此,汉字便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和阅读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精灵。

——《我们都会长大》

2
 汉字里,盈满生活的温度

甲骨文是最淳朴的画作,

一个字就是一个场景。

斗转星移、农忙劳作,

都被祖先们记录在了汉字里。

看到这些字符,

就唤起了属于我们的记忆,

汉字就和生活融在了一起,

有了暖暖的温度。

老家在农村,我的童年是在田间的泥土中滚出来的,直到八九岁时父母工作调动才进了城。一直觉得自己身上有一股洗不掉的土气,前些年才明白,那是儿时留存的无法抹去的印迹。

我不会干农活儿,但我认得很多农具——犁是春天用的,牛拉着耕地;锄是夏天用的,间苗、耘草;碌碡、木锨是秋天用的,轧谷、扬场……那时父母工作忙,我整天和一群小伙伴儿跟着大人们下地,农具成了我们的玩具。我喜欢农村,对泥土尤其亲近,常常能闻出泥土中淳朴、童真与欢乐的味道。

“农”字的甲骨文很复杂,上面是草丛,下面是早期的“辱”字,表示锄草开荒;也有的用丛林代替草丛,表示丛林开荒。有的金文上面加了“田”,周围是草,下面是一双手握着石锄的形状。这个字很有画面感——荒草丛生的郊野,一个人挥舞石锄翻垦土地,他把坚实的土块儿敲碎,甚至细心地围出纵横交错的田埂,平整出一片规整的“井田”……

小时候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字,可以勾起很多回忆。

——《梦里依稀归农田》

3
汉字里,藏着节气的秘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每个名字都很美,

但要一个个解释起来,

恐怕要费些力气。

其实,节气的解释就在它们的名字里,

当我们了解其中深意,

一定会叹服于古人的智慧。

北方的春天是要到二月才有些样子的,不过这里说的“二月”,是指农历,也就是出了正月之后。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此时正值农历二月,冰雪消融了,柳树刚刚抽出嫩嫩的芽儿,这时的绿,鲜灵得惹人爱怜。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说的就是这个时节的柳叶。

二月初一前后,有一个叫“惊蛰”的节气。“蛰”是躲藏、蛰伏的意思,有些动物,比如青蛙、蛇、蚯蚓,一到冬天就蛰伏起来,进入冬眠的状态,要等到二月天气回暖,才结束冬眠出来活动。

其实“惊蛰”的名称是汉初才有的,之前人们把这个节气称作“启蛰”。“启”是开启的意思,甲骨文的“启”字,左边是“户”,表示单扇门,右边是“又”,表示一只手,用手推开门,就是开启。后来的“启”字下面加了个“口”,大概是表示不能随随便便推人家的门,总要有些礼貌,客气地招呼一声吧。那些冬眠的动物、昆虫们,是谁把它们招呼醒的呢?古人认为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它们的睡梦,所以后来才有了“惊蛰”的名称。

——《二月春风似剪刀》

4
汉字里,埋着《论语》的“彩蛋”

对孩子来说,

《论语》是经典,是必读,是道理,

哪有什么乐趣可言?

但汉字却能揭开《论语》严肃的面纱,

为我们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情景,

给我们看孔子和弟子们有趣的一面。

相信我,这些“彩蛋”,

你不会想错过的。

这些年读《论语》,越来越喜欢孔子,他如邻家长者,慈祥和善、睿智洞达。之前是不大喜欢的,小时候去孔庙,见到高高大大的孔子像,只觉得陈旧遥远,不亲切。慢慢地,我能从《论语》中感知到一种温暖与性情,嬉笑怒骂间,孔子在我身边渐渐鲜活、真实起来。

孔子不古板。“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在家闲居;“申”字是闪电的象形,后来表示伸张、舒展;“夭”的甲骨文像是一个人挥动双臂奔走或是妖娆起舞,小篆时又强调了歪着头的姿态,很是俏皮。如此,孔子在家时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也是很放松自在的,也会四仰八叉地躺着,没准儿高兴了还会哼个小曲儿舞一段儿。

……

和悦率真、博学精进、洞明廓远,这就是孔子,可亲又可敬。喜欢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学者和师者,用一个又一个的“子曰”告诉我们该怎样活着,怎样的生命才有尊严、有意义。

这些年没事儿就翻一翻《论语》,听他说说话,看着他和弟子们聊天,回味他们曾经的表情和故事,很幸福。翻着翻着,我隐约看见了“学”字上面的那双手,隐约遇见了孔子。

——《遇见孔子》

5
汉字里,蕴含着《庄子》的智慧

《庄子》里,

多得是丰富的想象和睿智的哲思,

无论多厉害的画家,

都难以为这本书绘出贴切的插图。

但汉字就能胜任这个工作,

一个个象形文字,

就是庄子智慧的最佳注解。

“亡”的甲骨文像是一个战败的士兵手持盾牌逃命的样子,“忘”字细琢磨起来更有趣。《说文解字》把“忘”解读为“不识也”。金文的“识”字没有后来那么复杂,一边是“戈”,一边是“言”,意思是辨认武器的归属。如此,这个“忘”字便很有意思了:一个士兵丢盔弃甲逃跑,后被捉住,不明是友是敌,于是让他在一堆兵器中辨识自己部队的武器,这个家伙连连摇头,说“不识也,不识也”……

庄子讲过一个关于“忘”的故事:有一年大旱,泉水干涸了,仅存的一个水洼里的水也日益减少,从未见过面的两条鱼在这个小水洼里相遇了……

“水越来越少了,你喝一些吧。”一条鱼说道。

“你喝吧,我还不太渴,可以再挨一阵子。”另一条鱼谦让地说。

这样的谦让并没能阻止水的蒸发和减少,他们悠悠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直到水洼终于变成了陆地。

可两条鱼还活着。只见一条鱼慢慢地对着另一条鱼的嘴吹了口湿气,那条鱼深深地吸了一口,缓了半天,回应给对方一个小小的水泡……

庄子恰好路过,救起两条鱼儿,把他们放归湖海,喃喃说道:“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我看汉字,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精灵。十年前,教几个孩子写字,闲暇时,画些甲骨文让他们猜,没想到他们可以精准地说出那些符号的本义,甚至可以描述出一个个故事。那一刻,忽然觉得讲授知识和技艺没那么重要了;那时起,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去亲近汉字,带他们探知汉字背后的故事和秘密。

孩子们的眼睛里,是干净得没有渣滓的世界,这种纯净,能清洗心霾。他们启发了我的思考,甚至有些字,是他们教会我该如何认知的。亲近汉字,孩子便打开了连通知识和智慧的门,收获了清澈澄明的心。

本文内容摘自《汉字中国》,作者田舍之是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

《汉字中国》包括《汉字里的传统节气》《汉字里的中国神话》《汉字里的生活智慧》《汉字里的<论语>智慧》《汉字里的<庄子>智慧》,结合了书法、国画、汉字公式、汉字故事、历史传说等诸多要素,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带来一道汉字大餐,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汉字,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微课预告

这些文章,只是田老师的汉字故事中的很小一部分。在长期研究汉字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田老师发现了许多汉字中的秘密,也解锁了不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本周四晚20:00,田舍之老师将带来主题微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书法感兴趣的家长,一定不要错过哦。

微课主题:

学汉字,孩子可能是我们的老师

时间:

3月21日(周四)20:00

主讲人介绍:

田舍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舍之国学”创始人

《宝葫芦》“舍之学堂”专栏作者

近年来,他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以汉字文化为切入点、以国学经典为主线、以生活养成为目标的“舍之国学”教学体系。出版有《汉字可以这样写》《汉字可以这样画》《汉字可以这样解》《汉字智慧》《书法智慧》《国学与养成》等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