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国 这首词历来受到名家好评。而苏州城盘门南十余里的横塘,也就在我国诗词的海洋里熠熠生辉了——这是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横塘啊。 去年,因课题研究需要,曾多次去苏州段京杭大运河沿线实地考察,每当来到横塘段时,心里就会升起一股莫名的惆怅:横塘这个地方是因那个特指的“横塘”而著名的,并因此而形成的镇。现在好像又不是镇了,只是街道了,可见城市化的威力。横塘那一段运河依旧十分繁忙,船只来往络绎不绝。两岸荒草疯长,荒草里有一些已经拆迁的厂房,只剩下残垣断壁,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不远处有庄稼地、住宅小区,也有正在施工的房地产项目…… 有一个横塘驿的亭子,据说是清同治年间造的,所以成了省级文保单位,亭外立有文保单位的石碑。但亭子里面堆了垃圾,碑刻上满是涂鸦,亭外东侧靠运河边的地上还被人种了一小畦香葱,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个横塘不是古代苏州地区随处可见的塘浦圩田的横塘,而是特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横塘。众所周知的贺铸那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曾在苏州居住,在横塘建有别业,常常往来于苏州城和横塘之间,在这往来的过程中,贺铸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这在南宋龚明之所编撰的《中吴记闻》中有明确记载,贺铸有小筑于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这首青玉案词中最家喻户晓的就是结尾几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因此得了个雅号叫“贺梅子”,还有一个雅号是“贺三愁”。为什么叫“贺三愁”?因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种景象都是用来形容他的浓厚愁绪的,他的愁就像“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长雨”。他这个“愁”是什么愁呢?他词里说是“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但这首词的题目是“凌波不过横塘路”,我们都知道“凌波”代指“美人”。这首词的上半阕确实写到作者在横塘散步、欣赏暮春景色时,偶然看到一位美人经过,但作者没有跟她接触,不知她要去哪里?也不知她住在何方?望着她离去,有种种猜想。 这样的两种情绪放在一首词里表达,乍看似乎有点矛盾,但这恰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寂苦闷的况味,所以这首词历来受到名家好评。而苏州城盘门南十余里的横塘,也就在我国诗词的海洋里熠熠生辉了——这是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横塘啊。 也许是受了贺铸的影响,到了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也常常往来横塘,流连吟咏,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有一首是直接以《横塘》为题的诗:“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也是写春天的横塘,还借用了贺铸的“一川”,可见他受贺铸的影响很大。但他写的不是爱情,而是友情:虽然隐居石湖,但朋友很多,所以年年要送客,每次送客都要送到横塘。为什么呢?因为横塘有驿站,这个驿站因为是在京杭大运河边,所以既是陆路的,更是水路的驿站,是苏州通向四面八方的必经之处,最后一句是“细雨垂杨系画船”,真是景色如画。 这首诗引起笔者兴趣的,是诗人提到了“南浦”,笔者研究吴淞江,知道吴淞江流域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著名的塘浦圩田体系,其中的“浦”是与吴淞江相通的、南北向的河道;而东西向的“塘”是与“浦”相通的河道。这些河道往往是“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塘和浦交叉围成的田就是圩田。 只是不知道这“南浦”指的是哪一条河道,至今已无处可寻,但应该是跟横塘相通的。这也说明范成大比贺铸更关注社会现实,更关注民生疾苦,这在他写的大量诗篇中都得到了印证,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喜晴》《喜雨》《苦雨》《田家》《催租行》《村景即事》等,这恐怕是两人的经历和所处时代不同的缘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