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艾灸取穴治疗原则灸法的配穴方法和针法配穴一样 .仍然是要用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为指导,采用循经取穴、特要穴、经验穴和局部取穴等配穴方法。但一般用穴较少,而且宜避开禁灸部位。临床上要针对病情配穴,选用最恰当的灸法。 本章所列之灸法处方,也可以用于针法,由医师临床斟酌,灵活运用。 治疗总则: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大意是说,属实的病证就要用泻法,属虚的病症就要用补法,属热性的病症刺针就要快速,属寒性的病症就要留针,阳气不足而下陷不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取治于本经,虚实夹杂的病证就要分经推求,调其虚实。 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 灸疗原则大致如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属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穴、曲池穴、郄门穴、外关穴、内关穴、合谷穴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穴、 阳陵泉穴、 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 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经常灸之更妙。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穴、 风门穴、身柱穴、肾俞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 禁针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 、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禁灸穴歌 (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哑门、风府逆。睛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 、上临泣。脑户、耳门、 脉通,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腋如周荥。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申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针灸诸则 · 凡诸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治毕须好将护,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 凡灸头与四肢,必火足气到,方能愈病;然头巅四肢肉薄,若并灸之,则血气绝于下,宜时为歇火,或隔日再报,使血脉通达,火气流行,积数充足,自然除疾。又如本经针法多云刺入三分、灸三壮之类,乃概举大纲,未尽心法;且手足皮薄,宜炷小数少,腹背肉浓,宜炷大壮多,皆当以意推测。若灸背者,宜熟斯佳也。凡灸察生熟之候,当以人之盛衰老少肥瘦为则。凡灸脐下久冷、疝瘕 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又短剧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筋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此处而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瘦,即脱人真气也。 · 凡微数之脉,及新得汗后,并忌灸。 · 凡人年三十以上,若灸头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穴能下气也。凡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气下乃止。 · 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凡针刺大法,多宜在午时之后,不欲在午时之前。 哪些人最需要经常做艾灸? 1、上班族:每天坐电脑前,不经常活动,经常腰酸腿困、四肢乏力; 2、熬夜族:经常加班熬夜,白天晕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差; 3、亚健康人群:时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心情郁闷,到医院检查却没病; 4、经常吹空调人群:夏季经常在空调下,易手脚冰冷,增加患风湿、关节炎等病的可能性; 5、爱美女性:对皮肤不满意,经常为痘痘、皱纹、雀斑苦恼的人,艾灸可以解决99%的皮肤问题; 6、怕冷女性:经常手脚冰凉、习惯性痛经、月经不调等; 7、肾虚男性:压力大,频繁的饮酒抽烟,经常腿困腰酸,性生活不和谐,伴有阳痿、早泄; 8、老人:老年人走路吃力、腿抽筋、爬楼梯费劲儿; 9、小孩:爱生病,时常受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困扰,这是体质虚弱的表现; 10、健康人群:没有疾病困扰的人,经常艾灸可以保健防身防未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