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奉承不可容, 错用小人将蒙羞。 完善制度是根本, 江山社稷永世留。 (卦辞)(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爻辞)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六三:包羞。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用人不当危害大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中国的文字真的很有意思,譬如“否”这个字,是由“口”、“ ”、“ ”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一看就知道意思是:言从口出而被挡。也就是不允许你说话,或说出的话不让你传出去的意思。引申为闭塞、阻隔不通等义,或作副词用,表示否定。这里就是指君王的命令不能下传,臣民的意见不能上达的状况。 上一卦《泰》卦讲了如何处理商族旧属各邦国的关系。外事处理好了,还得整顿朝纲,故接《否》卦,讲述如何理顺内部关系,让政令得以执行,民意得于上达。 《否》卦卦辞大意为:“阻止政令通达、民意上传的那些行为不正者,将不利于君主的行政。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将会造成德才兼备的大人离去,而错用更多德才不备的普通人。” 外官易治,近臣难管,几乎是历代朝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通病,因为近臣易出阿谀奉承之人,而他们长期与君王朝夕相处,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所以对这些近臣也就难于下手。而作者在此所说的正是对这些身边人的严格要求,的确是难能可贵。也可见其毛病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 同一副药方 初六(升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这段爻辞与《泰》卦初九爻爻辞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主题和后半句的判断语和告诫语。《泰》卦的主题是协调邦国,需要惩强辅弱,需要胡萝卜加大棒,军事、经济、外交一起上,所以有“征,吉”之辞。而《否》卦的主题是整顿朝纲,对待方国的手段在此不起作用,关键是君王自己要善于辨别忠良,所以有“贞吉,亨”之辞,强调的是“贞”而不是“征”。也正是两者的主题不同,所以此处所说的“茅茹”也就不是指的《泰》卦的“茅茹”。《泰》卦的“茅茹”是用来比喻商族的追随者,而这里所说的“茅茹”则是比喻朝廷中小人的生长基础,这是根据后面的爻辞内容而确定的。因此,初六爻爻辞大意为: “正如拔除茅草也要连同它周围的杂草一并拔起,因为它们聚集在一起一样,对破坏朝廷行政的行为不正者,也要连同其生长的基础一并铲除。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才能产生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初六爻爻象为“ ”,《升》卦卦象。升就是提升的意思。同时初六爻爻象“ ”由《泰》卦卦象“ ”演变而来,还将继续演变为六二爻的“ ”和六三爻的“ ”。其变化实际上是下三阴爻连续变为阳爻,正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所以有此爻辞。 离糖衣炮弹远点好 六二(谦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承”是奉承的意思。 这段爻辞的意思很好理解,只是断句上有一点点疑问,很容易错断为:“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这样断的话,格式上好像更合理一些,但就有点是非不分了:贪赃枉法的“小人”当道,而明事理的“大人”被赶跑了,哪来的“亨”呢?而且帛易写作:“包承,小人吉,大人不亨。”以“不”代替了“否”,意思就很清楚了,原来如此,可见应断为以上句式。可译为: “如果包容阿谀奉承的行为,就将会使德才不备的普通人得势,而品德高尚的能人却因此被隔绝了与君王沟通的渠道。” 六二爻爻象为“ ”,《谦》卦卦象。“谦”通“兼”,合并、吞并的意思。帛书《周易》也写作“嗛”,含在嘴里的意思。因此有“包承”的爻辞。 六三(坤 ):包羞。 “羞”这个字的古文是双手持羊,以会“进献”之意。进献就是臣服。凭什么老子要给他进贡?打不过啊,兄弟。所以向人进贡就是夹着尾巴做人,也就有了耻辱、惭愧之义。 六三爻爻辞大意为:“如果包容阿谀奉承的行为,将会蒙受耻辱。” 这一段爻辞实际上是进一步讲“包承”的坏处。是在向王子们解释说:并不是我喜欢那些老气横秋、平时总爱挑毛病的“大人”们啊。实在是他们走不得。走了后我们就会被这些花言巧语的“小人”们卖给人贩子,就要蒙羞哦。 六三爻爻象为“ ”,《坤》卦卦象。“坤”卦六爻皆阴,象征被动的一面,比如天施地受中的地,男尊女卑中的女,夫唱妇随中的妇等等。对于国君而言,处境被动就得受制于人,就是蒙受耻辱,故有此爻辞。 如果能把“大人”们的本事与“小人”们的态度嫁接一下就好了,那样结出的果一定好卖,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来。 杜老先生喜欢什么鸟 九四(豫 ):有命,无咎。畴离,祉。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老先生的这首诗,几百年来感动过无数的青年学子。但年青人大多没有乡愁,更没有经历过作者的仕途坎坷,所以是很难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的意境的,大多是被前两句的景色所感动。的确,这两句写得太美了。但我现在想出一道题给大家做: “请根据这首诗的立意,说说杜老先生是喜欢诗中的‘黄鹂’,还是更喜欢诗中的‘白鹭’,或者两者同样喜欢?为什么?” 好像有人在下面嘀咕了:“你是在讲《周易》,还是在讲《唐诗》呢?”呵呵,我可没有跑题啊。因为本爻辞中也飞来了一只“黄鹂鸟”,看见没有?就是那个“离”字啊。 《说文》说:“离,离黄,仓庚也。”“离”就是“离黄”,也叫“仓庚”或“黄莺”,也就是杜大人诗中所说的:在那嫩柳枝头谈情说爱的“黄鹂”鸟。注意啊,本爻辞中的“离”是指的黄鹂鸟,可不是小两口打架上民政局去的那意思哈。 作者写这只鸟可没有杜圣人写得美,因为他在“离”字前头加了一个“畴”字。 周朝实行井田制,八户为一井,其田为“ ”形,故称为“井”。井田中间的一块为公田,田与田的界为“匹”。四人的田界相连形状如“弓”形,就是“畴”。或者说:“畴”字的本义就是为整田而分的界。 “畴”字和“离”字弄在一起的意思是说:把这只既漂亮又会唱歌的小鸟请一边玩去。为什么呢?“祉”:停止其不正当的行为,不要再唱这些好听的鸟歌了。 听懂了吗?作者是在以这种赏心悦目还悦耳的“黄鹂鸟”,比喻那些花言巧语的“小人”呢。以此,本爻辞可译为: “制定出严格的法令,就没有过错。因为严格的法令就如同分隔开农田的田界一般,可以将黄鹂鸟一样只会唱赞歌而无才无德的人挡在朝廷之外,使他们停止其不正当的行为。” 九四爻爻象为“ ”,《豫》卦卦象。“豫”的本义就是大象。大象善良,一般不会伤害其它动物,而它那巨大的身躯却又是普通动物所畏惧的。这正如国家的法令或政令不会伤害好人,只会约束坏人一样,故有此爻辞。 最后该你们回答我的问题了,杜老先生是喜欢“黄鹂”,还是更喜欢“白鹭”? 万古良方 九五(萃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周易》所使用的语言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的,有些甚至美极了。“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一句,就是这种极美极美的句子之一。但越是这样美的语言,越是难译。因为你既要将作者的意思译准确,又要想法把作者的双关语义都表现出来,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句子本身的韵味。有时三者很难兼顾,只能以说清意思为重,而损失掉韵味了,这句话就是如此。 传统易学大多将其译为:“将灭亡啊!将灭亡啊!国家的命运就象系在脆弱的苞草和桑枝上一样。”听起来很顺耳,也好像没有大错,它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韵味及字词的本义,但谁能听明白吗?译与不译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这话经不起推敲啊。因为桑枝和苞草的柔韧性均很强,都不脆弱,至少也不是最脆弱的植物,至少不会比麦草和杨柳枝脆弱。作者如果是想取其脆弱义,为什么不写作“其亡!其亡!系于麦杨”呢?那不是更确切吗?可见作者应当不是取其脆弱之义,传统的译法不妥。其实,这句话是在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那档子事。 “苞”是古代的一种制鞋的席草,而“桑”是制衣的主要原料,蚕的食物。或者说,古代黄帝及尧舜这些圣人们治天下,靠的是衣裳,而衣裳的原料就是“苞”和“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爻辞实际上是说,“垂衣裳”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问题来了,“垂衣裳”有这么重要吗?要说明这个问题还真的有些难度,至少要作一篇博士论文才行,我们在此却只能简单地讲一下“垂衣裳”的大致意思。 “垂衣裳”一词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洋人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个赤身裸体的少男少女在伊甸园玩得开心时,忍不住偷吃了上帝嘱咐了又嘱咐不准吃的善恶果,知道了羞耻及男女之间的那些个事儿,于是被从天堂里赶了出来,并穿上了遮羞布的衣服,从此有了洋人这个类。中国的传统学者们大多也是从“礼义廉耻”的角度来理解“垂衣裳”这三个字的。的确,“垂衣裳”属于古人所说的“礼乐文化”,但“礼乐”与“礼仪”是不同的。“礼乐”强调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礼仪”只是表现这种等级制度的仪式。制度才是根本。或者说,所谓的“垂衣裳”实际上是说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制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制度建设”没有本质的区别,大意是相同的。打一个比方吧:现在各单位都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将这些制度印成书发给大家,也张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如果以为这些书,这些墙上的表图就是制度,那就错了,其中需要你去遵照执行的内容才是制度。这就是礼乐与礼仪的区别。 在《周礼》中,对什么人在什么季节应穿着什么样式和颜色的服装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历朝历代也大都有类似的规定,我们现在还能从古装剧的服装上看到这一点:皇帝总是穿着龙袍出场,王爷穿的则是绘有麒麟图案的服装,七品县官的衣服上也就绘一小麻雀……这些动物的等级也就象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者说,古人就是用这些服装的样式分别开了人的等级,同时规定各等级之人的权利及义务,这一系列的等级制度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才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意义所在。有了此制度,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小人”的行为。这才是周王朝所推崇的“礼乐文化”。 因此,“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爻辞就应当是说:如果想消灭这种行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能够制约他们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其”是指“休否”的“否”而言的,不是指国家。“苞桑”是指“礼乐”这个规定。这样理解也正与上一爻的“畴离,祉”的爻辞含义相符。因此,九五爻爻辞可译为: “只有阻止了上下不通的不正常状况,品德高尚的大人才可以受到重用,从而施展出他们的才能。这种现象的消亡啊!这种现象的消亡啊!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能够制约其现象产生的完整制度。” 九五爻象为“ ”,《萃》卦卦象。“萃”字的本义为同类聚集。有了一个好的制度就可以使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个制度的保证下聚集,故有此爻辞。 上九(否 ):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爻爻辞大意为:“要彻底根除君民隔绝、上下不通的不正常状识。只有先改变了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过去政令不通的状况才可以从今以后转变成为让人欣慰的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倾”是倾危、倒塌的意思。上一段爻辞说要“休否”,如何“休”这个“否”呢?这里的“倾否”就是答案:滚他妈的蛋,把这种上下不能勾通的不正常状态如清除垃圾一样彻底倒出去,用一道制度的门把它档住,让它再也回不来…… 上九爻爻象为“ ”,《否》卦卦象。这个卦象是从《泰》卦卦象“ ”经过六爻的变化转变而来,变化前后的卦象很有意思,互为颠倒,所以《泰》卦上六爻爻辞说:“城复于隍”,而本爻爻辞说“倾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