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非鱼
商鞅变法中有一条:禁止私斗, 通常,律法规定了不能做的,往往是人们正在做的。 秦人尚武,民风彪悍,私斗的厉害, 秦地缺水,每到灌溉的季节,水源就会变得比黄金还贵, 上游的人会切断水流,下游就无水可用,这必然会引起村庄、家族之间的私斗。 商鞅的法令刚颁布不久,秦地就发生了几起私斗,原因就是争夺水源,涉及到数百人, 这数百人能置法令于不顾,一是因为习惯了,二是因为人多,觉得法不责众。 怎么办?如果不做惩罚,因立木求信而收获的贫民对官府的信任就会付之东流, 这种情况下,商鞅毅然选择了执行法令:一次性处决了几百个私斗的老秦人。 这还只是对普通老百姓施行法令惩罚,算容易的了。 商鞅变法中规定,取消世袭制,施行军功制, 这条法令几乎得罪了所有的老贵族,这些老贵族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于是,在有心人的策划下,太子杀了人, 太子时年十四岁,正是少年冲动时,看到自己封地的子民缴纳的贡赋,都变成了沙土,一时冲动之下,杀了几十个封地的百姓, 于是,封地百姓在老族长的带领下,决定“罢工”,如果官府不能给个说法,他们将离秦而去, 几万人离秦,将震惊天下,而且会寒了老秦人的心。 商鞅,要不要惩罚?如何惩罚? 不罚,曾经的变法成果将付之东流,恐怕也无法安抚面前请命的几万人, 罚?难道要杀掉太子吗?杀了太子,就是动摇国本,正中了有心人的计。 再一次,商鞅杀伐果断, 因太子未及成年,针对太子做了“罚奉”的惩罚, 而太子杀人,明显是太子太傅教导无方,所以商鞅惩罚了太子的两位师傅:割了太子傅的鼻子。 就这样,民怨平息了,那些老贵族们的奸计也没得逞。 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力大增,一举击败了老对手魏国,天下震惊。 可惜的是,秦孝公盛年早逝,支持商鞅的基石轰然倒塌,一时之间,各方势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杀了那个叫商鞅的人! 先说东方六国, 他们要杀商鞅,最主要的原因是怕, 短短十几年,秦国就强大到一战而全歼魏国几万人,这种战力在当时是少有的, 如果再让商鞅折腾几年,山东六国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一个原因,是商鞅的法度与山东六国的文化格格不入,尤其是商鞅废除了封建制,这对山东六国的贵族们无疑是震天惊雷,这种制度绝对不允许传播到东方六国! 再说秦国老贵族, 他们是最早想杀死商鞅的人, 只因为秦孝公在位时,没有机会动手, 孝公一死,他们就马上联合起来,罗织了N条莫可名状的罪名,扣在商鞅头上,直逼新君,誓杀商鞅, 眼看若不杀商鞅,秦国将乱, 而这些老贵族打的主意,就是新君刚登基,根基未稳,第一步先杀商鞅,第二步恐怕就是要恢复分封制、世袭制了。 最后说秦君, 秦孝公死后,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嬴驷就是当年杀人的太子,与其说嬴驷恨商鞅,不如说 怕, 商鞅杀伐果断,一定震慑了当年仅有十四岁的太子, 但这不是嬴驷杀商鞅的原因, 目下,东方六国的国书一致要求杀商鞅,而朝内的老贵族也一致要求杀商鞅, 这正好可以埋下一个伏笔:老贵族,东方六国,我刚登基,是你们逼我杀了我秦国的大功臣,商鞅的,等我掌权后,别怪我不客气! 所以,嬴驷就是要让六国和老贵族们一起施压,压力越大越好,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商鞅! 其一,可以稳定朝局, 其二,为以后收拾老贵族,出兵东方六国找到了借口。 不管什么原因,既然大家目标一致,商鞅必死! 哀哉?商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