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鹃就是“悲鸟”的形象吗?

 七星钓客 2019-04-22
            摘要: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来探究其丰富含义: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运用这四种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进而探究古诗词系列意象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意象;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
  在高中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意象探究的问题。那么,何谓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就是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情感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缘情悟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探究意象的意蕴内涵可从诗词情感人手,这是最常见的探究方法。例如唐代诗僧无闷的《暮春送人》:“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大致讲的是友人分别,离别之时心情悲伤难耐之语。然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杜鹃这一形象的出现。诗人刻意将杜鹃这一形象放在了诗歌的后半部分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离别之时在杨柳、长亭、江水、芳草的形象背景之下,友人双目相对,类似于“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之无声情境,而暮春时节的杜鹃不合时宜的啼鸣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每一声啼鸣声声入耳,声声入境,声声人心。诗歌的情感在杜鹃的啼鸣声中不断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从无声到有声,从情感铺垫到情感蕴藉到情感爆发,离别之情显得情真意切,意象内涵得以彰显,可谓简单小诗中的不简单之语。
  从该诗看来,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情是诗歌表达的情感,而顺着这一情感思路,我们品悟出了杜鹃意象的内涵。情感体悟是探究意象内涵的主要方法,又如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花愁月恨只长啼,雨夕风晨不住飞。白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在该诗中,杜鹃被赋予了故园之思的情感内涵。在花月风雨这些形象营造的悲伤情境中,杜鹃鸟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家不得归,归思难收,却还在对游子劝归,究竟是劝人还是劝己?个中情感,只有作者自己知晓吧?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在这细微的情感中得以彰显,堪称妙用!
  二、由典析象
  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典故及传说中找到依据。然而,这种依据并非一定是我们的既有认知。比如杜鹃意象的典故和传说大多来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故事,虽然我们将其定位为“怨鸟”“悲鸟”,但是回溯典故的细节,我们依然能探究出意象的新意。比如北宋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这首诗中,暮春时节的伤感一扫而尽,花落了依然能够再开,燕子飞去依然能够再次飞来。而杜鹃鸟日夜啼鸣,呼唤着春风,期待着春天依旧能够来到身边。这首诗的杜鹃与以往诗词里的哀伤形象大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情感,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华阳国志》中记载:“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山以除水害。帝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也。”《禽经》:“江左日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间日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啼必北向。”从这些典故细节中来看,杜宇化鹃固然是个悲剧传说,古典诗词中将其塑造为为国伤怀、身世悲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但是杜鹃“夜啼达旦”固然也有坚持顽强之意,因此,王令《送春》表达的杜鹃积极坚定和乐观的情感意蕴也就有了依据。典故与传说是意象内涵探究的重要来源,值得深究。
  再如唐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耕种。”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布谷鸟即杜鹃鸟,传说望帝生前教民务农,等到化鹃之后,常常于农忙时节飞回田间,催促农事,在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更新之时出现的布谷鸟一反悲苦怨鸟形象,被诗人赋予了“催耕”之意,形象颇为积极。
  三、披文人象
  阅读古典诗词,重在读懂古典诗词,体会诗词意境。大多数诗词意境的营造需要依靠一系列被赋予了情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体会意象的情感内涵重在对诗词内容及意境进行整体观照,用文意来解读象意,切不可一叶障目,生搬硬套。例如宋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与慢词相比,要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情感,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思乡悲苦之情境。从句尾来看,表达的情感是思乡之情。词作情感层层铺垫,从上阕芳草、登楼之语的含而不露、欲说还休,到下阕暮色引发的春光易逝、羁旅愁苦,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最后一句“杜鹃”之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是系列意象的最终呈现,是写作内容的自然延伸,只有通读词作,才能理解词作中意象的真正内涵。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再看词中结尾的“忍”字,实为“岂忍”之意,文意与象意已然巧妙融合,情感真切,真乃绝笔!
  意象的情感内涵在诗词文意的背景之下得以彰显,从而反过来促进诗词情感的表达,这种意象探究方法重心落在理解文意,是意象探究的重要方法。又如唐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虽然从题目上可以一眼看出诗歌的送别主题,这种清晰的文风也正合白居易的创作风格,然而细细品析文意,依然可以察觉白居易诗歌创作简单中的复杂。萎绝的江花,销歇的江草,孤客伴孤舟,一系列意象营造的情境孤寂悲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依依不舍之情,蕴涵在送别图景之中。此刻如泪的竹斑,杜鹃鸣啭声声,视觉加之听觉,让离别之人更显哀怨而凄伤,杜鹃意象的离别内涵因而也更加深化。
  四、以人解象
  杜鹃因其啼鸣的方式与声音带有悲伤的色彩,与古代文人的某种悲观心理产生了共鸣,于是我们能够在很多诗词中找到作者与杜鹃情感的联结。如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49岁的陆游被闲置西南,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岁月蹉跎中满是功名失意以及对时局的忧心。杜鹃日夜啼鸣凄厉悲凉,声声直击词人内心,词人触景生情,无限悲慨,冤恨之痛油然而生。纵观千百年来,混乱时局中的失意文人,在谋求个人发展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内心愁苦无法排遣,或心灰意冷、或思念家人、或愤懑不满、或心有寄托,而杜鹃啼鸣恰恰能够触动作者忧伤的情怀,以至于“与尔同销万古愁”了。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往往至关重要,意象本身同时代、个体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关系。
  运用知人论世的探究方法,意象探究的思路和视野将开阔许多,杜鹃形象还可上升到与国家兴亡联系密切的亡国之君的形象,如唐杜甫《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大量作品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这些诗歌中,杜鹃被塑造为亡国之君的形象,诗词充满了故国之悲,亡国之恨的情感。杜鹃不仅是古帝魂,更是冤魂。作为帝王的象征,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悲伤意味,而杜甫实际上是借杜鹃冤鸟暗叹唐玄宗失去帝位之寓意。因此,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若是放在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刻的探究,意象本身将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意象的外延将与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内在的情感交集与极强的艺术效果。
  由是观之,尽管杜鹃在大量的古诗词中被赋予了“悲鸟”“怨鸟”的形象,然而仔细探究,杜鹃意象有着超越形象本身的丰富内涵。因此,对于古诗词意象内涵的解读,学生朋友们大可不必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在死记硬背中苦苦挣扎,不得要领。如果尝试运用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人象、以人解象这四种方法来探究其丰富含义,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破除思维定式,很多关于意象的复杂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