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

 农民999 2019-04-22

    19世纪末英租界在天津设立后,今天的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一段名为“维多利亚道”。随着这条路上的利顺德大饭店开业,无数达官显贵聚会于此,可门前不远处的臭水坑实在有碍观瞻。于是有英商提议,将水坑填平建成公园。公园用大约一年的时间修建好,园内的设施和建筑材料均来自英格兰。1887年6月2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诞辰50周年之日,公园正式开放,因地处维多利亚道,又有纪念日的意义,公园被命名为“维多利亚公园”。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1909年的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

    维多利亚公园整体设计上以英国传统风格为基础,但又在公园中心位置建造了一座中式六角凉亭,吸收了中国中式园林的特点。公园四角开门,早期公园里常有马术表演、动物展出和露天音乐会等活动。当时园内只准外国人出入,不经英租界当局允许华人不准入内。因为外国商人、船员常常来此拍照留念,所以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当年这座公园的照片。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和戈登堂

    维多利亚公园位于原英租界,东面为维多利亚道,又称中街(今解放北路),南面为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西面为海大道(今大沽北路)。188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坑,英租界工部局将水坑填平后建成公园,于1887年6月2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诞辰50周年之日正式开放,故称“维多利亚公园”,又称“英国公园”。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英租界内的麦多士路

  该公园占地18.5亩,呈方形。在造园的设计上,以英国传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园林自由式布局的手法,形成了半规则半自然式的中西合璧园林。1890年5月,英租界当局在花园北侧建成了一座欧洲古典风格的城堡建筑,为英租界内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名“戈登堂”。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维多利亚公园海光寺大钟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1900年前的海光寺大钟

    花园建成之初,园内安置了一座大钟。这座大钟由德国铸造,重13000斤,是德国政府送给清王朝的礼物。李鸿章最初把这座大钟悬于海光寺,并派机器局的技师在钟上刻了全本《金刚经》经文。日租界在海光寺附近建成后,日本人把这口钟转送给英租界工部局,作为消防警钟悬于维多利亚花园。1919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英国工部局将消防大钟转送给南开大学,在原址又建起了一座约5米高的欧战胜利纪念碑。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天津戈登堂又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楼,始建於1890年,是19世纪天津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1901年发行的明信片上戈登堂的侧影

       维多利亚公园周围曾是旧英租界的核心区域。附近建筑包括1884年建成的利顺德饭店、1890年建成的英国工部局大楼戈登堂、1903年落成的英国圣公会教堂、1904年建成的英国俱乐部等等。戈登堂的建筑师是一位苏格兰传教士,他曾以“天津的维多利亚”来形容这座建筑的风格。随后建成的安里甘教堂和英国俱乐部也秉承了这种风格,再加上之前的维多利亚花园,这一区域构成了天津当年的“维多利亚时代”。

天津英租界里的维多利亚公园 戈登堂以1885年在苏丹喀土穆阵亡的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英语:Charles George Gordon)命名。为了纪念戈登在开辟和规划该租界方面的贡献   。图为 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 


 

  1942年,公园南侧的咪哆士道改名为“南楼街”,故公园也改名为“南楼公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中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解放北园”,人民惯称之“市府公园”。如今,处于天津政治中心的解放北园,基本上保留了原维多利亚公园的总体格局,虽原有建筑不存,但公园里的设施更加齐备,环境更加清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