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用摄影写成的史诗

 qmlick 2019-04-22

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用摄影写成的史诗《劳动者》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照片本身。那是一部为消逝的传统劳作方法而作的古典交响曲。那些纪实摄影作品展现的是现代文明中人类永不停息的劳作。从这些劳动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萨尔加多对劳动者的生存状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非洲撒哈拉饥民到巴西金矿,从卢旺达茶场到科威特油井,他大量纪实摄影作品让世界各地的读者倾听人类手工劳动绝响的古典交响曲。——黄一鸣


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萨尔加多在他的作品集《劳动者》中,用摄影的语言讲述了全世界劳动者的故事。他用摄影的独特语言实现了用作品去感染和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目标。他始终坚持创作的作品必须让处于地球不同经纬度的人们都能看得懂,甚至被感动,而不是靠文字去诠释。他这种独特、苛刻与严格的图片受众接受角度,逼迫萨尔加多必须在锤炼影像表现上的非凡功力,寻觅那种“一图胜千言”的形象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更需要形象语言的解读。文学的形象思维在摄影中变得更具体、更直接。1998年,萨尔加多在上海与摄影界人士见面时说:“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着一种世界语言,有人认为英语就是世界语,其实不是。影像语言才是真正的世界语。我所拍的上海的作品,无论是拿到英国、美国、日本去,大家都能看得懂。应用世界语的人,就有权力表达他看到的一切,不管是光明面,还是阴暗面,只要他是出于真心,就可以表达一切”。萨尔加多的《劳动者》专题,正是熟炼地运用了这一影像语言,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劳动者》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组作品:一组是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科威特的油井灭火之战;一组是20世纪80年代巴西巴拉州的萨拉普拉达的露天矿井中淘金的工人。这两组传世之作已成了《劳动者》的代表。萨尔加多用摄影的语言把工作过程叙述得非常透彻,其实这也是很形象的文学作品。在上海图书馆,我认真观看了萨尔加多本人放映的《劳动者》的幻灯作品,在一个半小时的放映中,没有靠任何文字解说,只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心灵震憾。萨尔加多说:“我在拍摄这些作品时,首先选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拍摄对象,然后用语言把我的意思说出来,它不是通常的口语,而是一种让人一看即知的语言,可视的语言”。他说:“我相信一种哲学,发展的哲学,当你总结社会生活时,当你抓到反映一个重要的‘点’时,要强迫自己必须通过可视语言将所感受到的表达出来”。——黄一鸣


 

萨尔加多1944年生于巴西,父亲是农场主,有兄弟姐妹八人。他在父亲的压力之下学了经济学,后来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年轻时的萨尔加多是位激进的左翼青年,十分关注社会问题。1960年代末,巴西右翼发动政变,他和妻子流亡欧洲,随后以经济学家的身份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直到1970年才开始接触摄影,很快他发现摄影所带给他的乐趣远大于枯燥的表格填写工作。29岁时开始专心从事摄影报道工作,他的第一个摄影专题是受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委派对非洲撒哈拉地区大旱的摄影报道。一生拍摄的主要摄影专题有:《劳动者》、《移民》、《创世纪》、《帕拉达山区露天金矿》、《埃塞俄比亚饥荒》、《科威特的恐怖》等等。

..............................END...............................

编审:方学辉、黄一鸣

责任编辑:远方

投稿信箱:19987326@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