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有能力而行低调之事,懂得韬光养晦,不使自己立于众矢之的,而有些人,仗着自己有能力有脑子,而总是喜欢把自己立于众矢之的,这也就应证了那句“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那种被淹死的聪明人,光辉一时可以,但荣耀一世可就未必了,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的道理是有太多真实案例的。 与这种淹死的聪明相比,那些能力平庸的、而心态宽厚的人也就显得聪明而识时务了,因无大财而心态平和,不去妒忌别人,自然不会成为被打的鸟、被淹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识时务者位俊杰。 在汉朝开国之后,经过几代的延续发展,国家慢慢走向了相对平稳的一个阶段,国家有难时需要大才,而在太平时代,越是中庸低调的人却要比大才得以长久,在汉武帝往后,宰相的权力中落,内朝逐渐强大,皇帝所需要的不再是精明的宰相,所以,田千秋,依靠他宽厚的性格与平庸的能力,以一个守墓人起家,直至宰相之位,寿想天年,这其中当然不是偶然了。 剧照 田千秋的祖上,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秦国统一天下后,田氏的血统也就没有了意义,汉朝建立后,齐国田氏被迁移到咸阳,传到田千秋这一代,他的官职是“高寝郎”,也就是给刘邦守陵的“守墓人”。 成天与死人打交道,本来是无仕途官爵可言的,但田千秋虽无大能力,但品性与胆量也注定不是平庸之人。 当时,全国发生了巫蛊案,酷吏江充负责调查此案,并大肆乱杀人,最后竟然在太子的寝宫“发现”了巫蛊娃娃,太子无奈,只得反叛保命,与汉武帝在长安城打的不可开交,太子因兵败身亡,但汉武帝并未就此罢手,继续追查此案。 案子越查越大,案情也越来越明显,汉武帝渐渐察觉到,太子可能是无辜的,心中不免有了愧疚之感。这一丝愧疚之感,满朝文武竟然没人察觉,可偏偏却被一个在荒郊野外的守墓人发现,这个人就是田千秋。 田千秋胆子大啊,他竟然凭着对皇帝心思的揣测,大胆的写了一封上书,直接了当的为太子伸冤。但他也担心万一皇帝不买账怎么办,于是他在书信的背后,写了几句话,说:“以上这些话,是臣昨晚梦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教我说的,臣以为他是神仙,是想让臣来禀告陛下”。 这样的说辞,让汉武帝都哭笑不得,所谓一个梦,似有似无谁又知道呢,但汉武帝不是昏君,再加上这上书正中他心思,一道命令召田千秋进宫,并拜田千秋为外交部部长,没几年又封为丞相。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晚年临死前,太子还很小,按照惯例要进行“托孤”,田千秋是汉朝丞相,理所当然应该是首席的托孤大臣。但汉武帝的托孤名单里,霍光才是第一名,除霍光之外,桑弘羊、上官桀与田千秋,一起为托孤大臣,排名不分先后,也就是说,汉武帝一死,田千秋的位置立刻从第一名跌落到后面。 换了常人,心情都会有所愤愤难平,但田千秋却毫无怨言,与汉武帝相处多年,他深知汉武帝的良苦用心,第一,霍光是外戚,政治上更可靠,第二,幼主即位,需要既有能力又能镇得住场的人物在势,第三,霍光的兄长霍去病能力卓越,其弟必然不是平庸之辈。因此,面对汉武帝的托孤安排,田千秋深为理解。 田千秋不仅理解汉武帝的托孤安排,还对霍光给予很大的支持,他把霍光推到聚光灯下,让霍光充分发挥才能辅助太子,自己则在幕后推动支持,时间一久,霍光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对田千秋说;“我和您一起接受先帝嘱托,我治内,您治外,您要时时刻刻督促我呀,以免我犯错误”,田千秋笑了:“哪里哪里,有将军在,我心才可安啊,您只管办事,我都支持“。 剧照 田千秋的心态好,但那几位托孤大臣就未必了,桑弘羊、上官桀等联合藩王企图推翻霍光,结果都是满门抄斩的结局。而朝廷势力无疑是霍光独大,而田千秋却在宫廷争斗中不沾血雨腥风的稳步阔健,绝非偶然。 田千秋的一生虽也谨小慎微,也没什么大功劳,但也没有大过错,由于心态宽厚,为人正直却又心细如发,自知无大才也无非分之想,明智的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自然讨得君主安心,同僚放心的安稳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