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佘氏中醫 2019-05-06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网图,侵删

在读史时,老书蠡最喜从一个人的名字去臆测这个人的生平,尽管有的时候猜测的结果与事实大相径庭,但是老书蠡仍旧乐此不疲。

今天老书要说的这个人他的名字也是让人浮想联翩,田千秋。这是个金庸味特别浓的名字,第一次读到这个人名字,一股江湖武侠的文墨扑面而来;又莫名的一股沧桑感涌入心头,千秋功过,谁与评说?拥有这样的一个名字的人,其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这篇文章又要从汉武帝后期最重要的一场政治事件说起,“巫蛊之祸”这是读汉史绕不开的话题,沉重、血腥,但是却引人深思。具体的过程前面几篇文章中已经简略提及,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这样汉武帝末期掀起的这场风暴,几乎将整个汉朝中央政府的所有官员牵扯进去,前后多达四十万人受此波及。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汉朝权力真空,权力中枢官员短缺,甚至连培养的帝国继承人都出现了空白。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是致命的,万幸的是汉武帝青壮年时代的改革,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才使汉王朝有惊无险的度过这一场灾难。

“巫蛊之祸”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从当时的愤怒和慌张中渐渐清醒,当他从新审视整个事件的经过,逐渐认识到这是一场无妄之灾。《资治通鉴》记载“吏民以巫蛊相告言者,案验多不实。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太子刘据起兵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发动政变,而仅仅只是为了杀江充以求自保。但是最后的局面却在有心人的运作之下,愈演愈烈,直至以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自杀而告终。

人死不能复生,汉武帝虽然心中懊悔万分,但是多年来唯我独尊的习惯已经让他失去了认错的勇气。而此时,他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很快,这个台阶被一个人送到脚下。

田千秋,一个守墓人。如果没有意外,他将一直守着汉高祖刘邦的陵寝直到生命的尽头。也许是“巫蛊之祸”的惨烈真的惊动了刘邦,这个守墓人竟然干了一件轰动朝堂的事情——上书为刘据鸣冤。作为皇帝都已经明白太子刘据的冤屈之处,想必整个朝堂高官也都明白整个事件的经过本就是一场蓄谋的冤案。只是这个诛杀叛逆的命令,是汉武帝下的。是汉武帝亲手将太子刘据埋葬在无尽的冤屈之中,那么又有谁敢拼了性命为刘据鸣冤呢?所以,与保持缄默的高官们相比,田千秋可谓是一鸣惊人。

当然,田千秋既然叫了“千秋”这个名字,就肯定不会是英年早逝的人。他的上书,并未将矛头直接对准汉武帝,更没有以刘据的冤屈为由,大肆攻击朝廷官员。只是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资治通鉴》对田千秋的上书记载十分简略,但是正是这寥寥几句就将这位守墓人的情商之高描绘的淋漓尽致。“会高寝郎田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首先,田千秋将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关系限定在父子之间,这就将“权力”这极其敏感的词汇抹去,弱化了整个事件中权谋和政治的影响;其次,承认刘据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并由此做出惩罚措施的判决。这样一来,原本只应受到鞭笞刑罚的刘据,却被逼的自杀而死,从而让刘据获得更多的同情;最后,强调刘据身份的特殊性,身为皇帝的儿子,十足的贵人,即便因为过失而杀人,又能算得了什么罪行呢?此外,为了侧面正是自己言论的正确性,坚定刘彻为太子平反的决心,田千秋提到了这番说辞并非是他一个守墓人想到的,而是一个白头发老仙人托梦教他这样说的的。

就这样,汉武帝借着这个台阶,直接就说出了他和太子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都以为外人不好说,只有你田千秋知道应该实事求是,说出事实。况且这是太祖高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教导我,你应该做我的辅政大臣。就这样,原本平平无名的守墓人,竟然一跃而成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资治通鉴》中记载“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

台阶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刘彻也已经清楚了。为子报仇,这是汉武帝从原始的人性出发,所做的选择。虽然明知此时的任何举动都无法挽回太子刘据的性命,但是至少汉武帝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举动给自己一个安慰。于是,罪魁祸首江充满门抄斩,参与构陷太子的苏文被烧死在横桥之上,而那些曾经对太子动过刀兵的人也受到,身死族灭者不在少数。至于那些或多或少参与过陷害刘据的人也在后期被汉武帝以各种借口贬斥、腰斩等等。伴随着一条条性命的收割,汉武帝心中的怨气逐渐消散,但取而代之确实无尽的悔恨与思念。

当上大鸿胪的几个月之后,因为刘屈髦被腰斩而死,武帝便封田千秋为富民侯,接任丞相一职。就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又毫无功劳的守墓人竟然施施然成为百官之首,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荣耀。就连匈奴可汗都觉得一个人凭借着一封上书,而非贤良才华就能获得丞相高位,显得太过儿戏。“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

不过,田千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的多了。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特别多,大臣们都很恐惧,便与御史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也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并感谢丞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也不再追究太子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田千秋顺应大势,一改武帝年间政令繁多,刑罚过严的风气。让原本极度高压的统治方式向着较为平和的方向转变,这是十分正确的。此外,田千秋还建议汉武帝“罢诸方士求神仙事”,也为汉武帝所采纳。可以这样说,田千秋对于武帝后期的政策方针的改变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享年七十岁。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帝。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弥留之际的汉武帝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此时的丞相田千秋并未出现。也就是说,刘彻心中对田千秋的能力也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的。

新的皇帝继位,田千秋并未感受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仍旧安安稳稳的做着他的丞相之位。不管是辅政大臣之间的争斗,还是霍光的一人独大,这个守墓人依然向前几十年的生活一样,守着丞相的位子坐看云卷云舒。不参与,不抵抗,以至于每次霍光向田千秋进行咨询时,田千秋全都以霍光意见为准,这让霍光大为受用,认为这位富民侯很识时务,因此便多次请求汉昭帝下旨褒奖丞相谨慎厚重的美好品德。《汉书·车千秋传》中记载:“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

德高望重的田丞相渐渐老成一个吉祥物,成为大汉朝四海升平最重要的一个注脚。晚年的田千秋极受优待,享尽人臣荣耀,汉昭帝特许上朝时坐小车入宫,因此也被人称为“车丞相”,所以《汉书》立传时,用的就是“车千秋”这个名字。

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担任丞相十三年之久,历经武、昭两位皇帝的田千秋病逝于任上,谥号定侯。

好像是田千秋特意用他的名字为汉武帝的一生画上句号一样,千秋功过,谁与评说。我们用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串联起了作为皇帝的刘彻的一生,理想和报复,丰功与伟业,当然还有残暴和昏聩,各种矛盾的形容词揉在一起,将一位千古帝王的形象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