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荊, 一種美麗的花朵, 是香港市花, 也是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圖案, 有個洋字, 不要當他是外來的品種, 她是香港本土的品種,在1880年 一名法國神父在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發現她, 並移植至薄扶林伯大尼修道院, 洋紫荊因不會結果實, 即現在所有見到的都是當年那一株分株(嫁接,插枝,壓條)出來的, 大家可能在台灣都見過洋紫荊, 原來都是當年的那一株分株出來的, 聽落都有點神奇呢, 洋紫荊在1967年才引入台灣, 1984年更成為台灣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其實洋紫荊的真正身份在2004年才由香港大學的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 找出來, 証實了洋紫荊並非獨立品種, 是紅花羊蹄甲, 同宮粉羊蹄甲天然雜交出來, 即是洋紫荊的DNA是紅花羊蹄甲的DNA 加 同宮粉羊蹄甲但加DNA, 咁洋紫荊,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個樣又如何, 又點樣分辦呢? #1 洋紫荊 #2 宮粉羊蹄甲 #3 紅花羊蹄甲 #4 白花羊蹄甲 下面列表有詳細分析, 但多數人都不睇或睇左都唔明, 有個簡單直接的方法分辦她們, 就是深紫色花的是洋紫荊, 白色花是白花羊蹄甲, 粉紅色花是宮粉羊蹄甲, 在春天很多時同時見到開緊花, 洋紫荊的另一成分紅花羊蹄甲, 也是粉紅色花, 花瓣尖特別皺摺的, 雄蕊得3或4條, 多在夏未初秋才能見到. 其實羊蹄甲呢個屬有很多不同的品種的, 上面提到只是最常見的品種.
#5 洋紫荊的有關位置 香港洋紫荊的歷史 註1: 洋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 即紅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雜交出來 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cv. 全寫 cultivarietas 解作 栽種變種, nov. 全寫 nova 解作 新的名稱 註2: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 標本號 HK8596 或 採集號 Hong Kong Herb. 1722 的模式標本傳聞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6 網上下載的圖片 註3: 紫荊 或 紫荊花其實是 Cercis chinensis 和 洋紫荊是大不同的, 洋紫荊是羊蹄甲屬, 紫荊則是紫荊屬, 只是葉有D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