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悠久的日照市高兴镇是远古尧王文化所在地,这里青山绿水、四季分明,民风淳朴、遗存丰富,文化底蕰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东邻日照开发区奎山街道,南与日照海洋城接壤,西与巨峰镇毗邻,北依日照市区。北部山峦翠岭东西绵长,果茶林木繁盛;山下河流纵横交错,川原稻谷溢野。村落围绕镇中心依势星罗棋布,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鲜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高兴镇名字由来已久,在宋代乡属进贤村。元代皇庆元年(1312),县教谕薛谦在《高兴埠龙王庙碑记》中记道:“日照县治之西南三十余里乡属进贤村,名高兴王祠,于是宁在焉,营建之初前金大定之五年也……”据传原祠有御制碑一座,上记高兴和尚建祠,祠香火旺盛,后规模扩大成为庙群。高兴功德无量,108岁圆寂,弟子怀念,乡人追思,把进贤村更名为高兴乡,乡域名一直延续至今。 遗址比两城遗址大得多,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可能是尧王古国的都城。 1992年至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炭化水稻的颗粒,这是当时唯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实物证据。该遗址还发现了若干方向不一长约1.6米、宽约0.8米、深约1米的长方体粮囤。 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陶器的主要器类有鼎、罐、盘、杯、盆、器盖、纺轮、镞、网坠等。陶器多饰有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划纹等,并普遍采用快轮轮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陶最为精致。彩陶的发现,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龙山文化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这是继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和邹城丁公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自金代高兴和尚建王祠扩建庙宇,举行庙会衍生寺集,应运产生了说书艺人的书场,并成为鲁苏书会所在地。每逢庙会或集日,周围四五十里的群众,蜂拥前往高兴,各地说书艺人也利用这个机会,蓄力献技艺。说书人来自各地,曲艺调牌和曲目话本种类繁多。有河北、天津、济南、北京、邳州、淮北、临沂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也有本乡本土的。曲艺种类大致有河南坠子、京韵大鼓、洪泽湖渔鼓、山东柳琴茂腔、江南之弦、东昌府快书、历下竹板、数来宝、天津相声、凤阳梅花大鼓、日照评书、口技十几种。艺人们像打擂台一样,竞相亮相,施展才艺。 镇北五峰翠岭相连。九泉山上有望海寺与建于唐代、有三层木结构的望海楼。在望海楼上可以观海上日出,领略“前开唐中,弥望广潒”的意境。前人游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白云山坳有白云寺,内有清代同治年间淮军将领刘铭传镇压捻军的碑记,上有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昭问以诗作答》诗句,有旌表彰显功名德行的旗杆山,有大清皇制敕文碑刻。 向阳山下向阳村是工农作家王安友的故居,他曾根据家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创作《李二嫂改嫁》、长篇小说《战斗在沂蒙山》《海上渔家》和一些儿童作品。 选自《山东古镇古村》——《尧王之城——高兴镇》 图片资源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山东古镇古村》 编者著:董珂 郭晓琳 本书主要收录了齐鲁大地上宋、金时期及之前形成的、尚有一定文化遗存的自然镇、集镇、建制镇及村庄,而且每一条地名都详细描述了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风土民情及今日发展等关键信息,期以地名文化的视角走进、领略并展示山东古镇古村的独特魅力。 ![]() ![]() 山东友谊出版社 关注精彩信息 获取更多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山东古镇古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