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去山西时途径襄汾县,突然想起鼓楼上的鼍鼓,它就是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鼍鼓的鼓框很特别,用整个树干掏空做成,鼓面蒙制上鳄鱼皮,敲击时声音就像鳄鱼的鸣叫声,传说是上古战鼓,但由于我对鼍鼓的了解仅限于此,尤其是龙山文化更是一知半解,遂打算去它的出土地陶寺一探究竟,好好了解一下龙山文化,奇怪的是地图上根本搜不出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只能找到陶寺村,带着疑惑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车上我查阅了有关陶寺龙山文化的资料才知道,此处竟是尧舜时期的活动地,是尧舜之都,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中国”。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河东地区也就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现临汾市的“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尧陵、神居洞可为证。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后定都蒲坂(今蒲州镇),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运城市安邑镇现在 还有舜帝庙、舜帝陵。 尧舜对我们一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我们全家曾经痴迷于一部电视剧《大舜》,这部剧作讲述了尧舜淳朴的治国理念和一切为民的治国策略,进而推动了整个部落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无论是制陶、治水、治人,尧舜用他们的仁爱征服了部落中的所有人,更征服了千年后的我们。 史载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之所以命名为龙山文化是因其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已有约4000多年悠久历史。此时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创造性出现,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有青铜器的出现,这个时期正是尧舜生活的时期。 尧舜时期所有的工具都是为农业服务,所以多为样式简单,纹饰单一的陶器,但是色泽精美、工艺纯熟,细腻独特,代表了中国陶艺制作的顶峰,主要以磨光黑陶为主,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考古学家将这类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统一称之为龙山文化。我们要去的就是陶寺类型龙山文化。 本以为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巨大的石器博物馆,没想到只有无尽的黄土和零星的标牌,走进细读才发现,原来这偌大的遗址博物馆才刚刚破土修建,失落的同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想法涌上心头,既然博物馆未建,那当时考古的遗迹现场是否还在,我们重拾信心再度出发,在乡间小道上徘徊、蜿蜒、逶迤。四周除了黄土高坡,并没有城郭和坑洞的出现,失望之感油然而生,39度的高温下让人有点头脑发晕。就在我们即将放弃的时候,工地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加油车师傅告诉我们,遗址复员工程刚刚起步,现在去能看到最原始的样貌,还能看到一些留下来的考古坑洞,他热心地带我们过去。 爬上山坡看到遗址的瞬间我们三个突然热泪盈眶,不单单是激动,更是对伟大古人的感叹、向先人智慧的致敬,今生何其有幸能来到一个考古挖掘现场,虽然有些坑洞已被掩埋,但大体的样式轮廓犹在,对于我现在这个半吊子文博工作者来说,顷刻之间血液里有了新的使命感,我跑上跑下,想踩一踩舜踏过的土地,我睁大眼睛仔细搜寻,想找到尧制的陶器,虽然知道这些并不可能,却总是不忍放弃,泥土里有些许陶瓷碎片和兽骨化石,父亲总会大声唤我说快来看,他捡到了尧烧的水波纹陶器,一会又说他找到了舜4000年前的脚印化石,一会又说这三个碎片是同一个陶罐,可明明纹路都对不上。虽然如此每个人依旧抱着憧憬雀跃着。我们也不知道这些陶瓷年代为何,却忍不住来回摩擦,小心翼翼的用水冲洗,有的碎片见水顷刻炸裂,让人忍不住攥紧手心一阵唏嘘。 奇怪的是本来艳阳高照的天,当我们开始满怀敬意在现场的坑洞里来回奔走时,太阳却变小了,微风徐徐,我们也顾不上任何防晒工具,一心只想与先人近一点更近一点,尽管汗流浃背却满心欢喜,后来细想或许这抹清凉正是尧舜心疼他的子民所赐…… 虽然此刻除开我们外再无一人,可正是这寂静与苍茫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黄天厚土,清流细扬。那丰厚的黄河淤泥带,那缓缓流淌的汾河,那苍翠的东西两山,那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仿佛看到祖先们正在开荒种田,正在治理滚滚黄河,看到尧帝正观天制历,看到娥皇,女英正在濯洗陶罐,看到千千万万个尧舜子民正手敲陶片与土鼓跳起欢快的围猎舞,他们向我们招手,呐喊,我们不禁加入其中…… 回到鼓楼,再见鼍鼓,我竟有了非比寻常的亲切感。鼓上仿佛有着尧舜的风明和厚朴以及先民活泼泼的生命图腾。 临走之前母亲对着这里深深鞠了一躬,每个人的眼里都闪耀着光芒,那光璀璨生动、充满活力与激情。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今天的模样。但我坚信这片遗址会是中国人的圣堂,就像伊斯兰教的朝圣一样庄严肃穆,前来寻根问祖的子孙后代,带着虔诚之心、怀着崇敬之情,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络绎不绝的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