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具体什么官?

 思明居士 2019-04-22

唐朝初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处理政务。而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为内廷,尤为机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

最开始,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后来又门下省,于是就直接合署办公。尚书省为执行机构,为外廷,长官不参与决策。

这样,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就是真宰相了,就存在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于是就给低阶官员加衘,比如五六品的小官,让他们参与决策,行使宰相职权,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这个加衘,“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一个意思,武则天是女人,她在位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跟后来满清的“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是类似的,都是用低阶官员行使宰相职权,防止宰相权重威胁皇权。

而这只是加衘,如果皇帝不满意,把加衘摘了,你就回去做你的本官。

至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最开始都是内廷官员,包括尚书省,

汉武帝时,把宰相的决策权剥夺了,让外戚担任大将军,领尚书台,主决策,是为内廷,内外相制约,

后来东汉尚书台为真宰相,录尚书事才是实权,比如曹操,他的权力来自于录尚书事,而不是丞相,东汉时,录尚书事一般两人,一人是外戚、一人是士大夫,相互制约。

东汉后期、魏晋,尚书台权力太大,于是又把尚书台变成了外廷,中书省为内廷。

比如,西晋荀勋为中书令,贾充不喜欢他,于是有人献计贾充,让他推荐荀勋升官,升为尚书令。

有人向他祝贺,他就说了一句经典的话, “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焉?”,夺走了我的凤凰池,有什么可祝贺的?

凤凰池本是禁苑中的沼池,魏晋时期,中书省设在禁苑,执掌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而尚书令官阶虽高,但是远离皇帝,只有执行权,权力自然小了,

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又权重,又用门下省为内廷,中书省为外廷,或者中书省、门下省轮流执政。

到了隋唐时期,门下省、中书省并为内廷,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外廷,为执行机构。

于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就成了决策机构,长官为宰相,

总的来说,都是外廷官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用内廷制约外廷,而时间久了,内廷又权重,于是把内廷变成外廷,又用新的内廷,来制约外廷,不断重复。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勣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