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血藤首载于《本草图经》,是草本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多见于湖南、江西、四川、江苏等地,为临床上常见的中医之一。 大血藤临床应用历史较久,如《本草图经》载“攻血,治血块”、《中药志》载“祛风通络,利尿杀虫。治肠痈,风湿痹痛,麻风,蛔虫腹痛”。其性微寒,味辛、苦,入肝、大肠经,善于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祛风通络,多用于治疗热毒肠痈、疮痈肿毒、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肿瘤等。 1.疮痈肿毒 大血藤辛开苦降,主大肠经,善解肠中热毒,行肠中瘀滞,为治疗肠痈要药,常与败酱草、桃仁、牡丹皮等配伍。药理研究表明大血藤可降低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含量, 抑制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显著改善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形态学, 使子宫肿胀程度得到一定减低,起到较好的抗炎作用。同时,大血藤中绿原酸能抑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的生长,故各种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疮痈肿毒均可辨证选用。如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红藤二两,紫花地丁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抗肿瘤 研究发现大血藤及其有效成分显著抑制体内外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及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 缩合鞣质B2能明显抑制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和K562细胞生长。这与大血藤善于解毒祛瘀散结的功效相似,临床上各种肿瘤,辨证属实热证者,均可辨证选用。 喜欢请点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