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否要‘小学化’,尽可能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不少家长经常问的问题。然而,从事教育实践、研究多年的专家大多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持反对态度。 为了回答开篇的问题,解决家长们心中长期的疑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需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研院”)提炼总结了“场景化课程”的新理念。 近年来,市教研院一直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做文章,场景化课程理念就是幼儿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和科研成果。市教研院学前教育科科长张琼指出,场景化教学的内涵更丰富,在不同场景中可以容纳更宽泛的学习价值,可以更好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等。 据了解,市教研院在对全市11个辖区共1626所幼儿园课程质量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本土文化传承和课程场景化,于今年年初启动了“文溪雅荷”广州市幼儿园实验课程的研发工作,场景化课程是该实验课程的一大亮点。 文溪雅荷课程下的场景化教学是指在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下创设综合性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场景按不同空间可以分为幼儿园场景、家庭场景、社区场景、场馆场景、虚拟现实场景等等。场景化教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回归生活、体现生活;二是在场景中突显本土文化内涵。 广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利用户外自然探索区进行场景化教学。(陆青雯园长供图) 回归生活,涵养文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促进社会和人民生活“向前向上”发展。市教研院院长方晓波介绍,场景化教学即以“回归生活”的理念为指导,以让孩子掌握与生活、文化相关的学习方式为目标。例如场景化教学会引导幼儿园的孩子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当他们掌握这种方式后,以后的学业自然会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幼儿园一味提前教育小学的内容,会造成很大的认知障碍,会为小学教育带来很多麻烦。 据悉,孩子们现在或将来会接触到的环境都在场景化教学中有所涉及,从家庭、幼儿园、社区、广州、中国、世界依次创设场景,丰富其生活体验。张琼举例说,刺绣活动能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但如果幼儿园只做简单的刺绣教学,范围是很窄的。若能结合我们身边常见的粤绣、广绣作品,便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了,可以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广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老师陈恩思在介绍该园的场景化教学经验时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孩子提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为什么有的粑粑是条状的,有的是片状的”时,老师们适时提供了一定的场景和材料,通过制作观察记录表让孩子填写,引导亲子共读绘本、检索百科,以及组织幼儿进行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从多个角度了解粪便的来源、粪便所反映的身体状况、动物的粪便、粪便及其他垃圾的处理等问题。 广州市天河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正詠雯表示,该园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物开设了艺术体验区,以期让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萌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幼儿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正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天河第二实验幼儿园艺术体验区的规划与场景。(受访者供图) 幼儿在艺术体验区进行创作活动。(受访者供图) 聚焦本土,因地制宜 据介绍,场景化课程基于广州幼儿的本土生活圈,研究广州幼儿身边的学习场景及其核心学习经验,研究场景中课程的设计和建构,研究幼儿个体与同伴之间的学习、互动和体验,关注教师对场景和场景中幼儿的观察、支持、评价。 方晓波提到,所有幼儿园都能在场景化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由市教研院传递总体的理念和思路,具体由各幼儿园的园长、老师因地制宜地创设场景,让孩子在场景活动中回归现实生活,体验本土文化。张琼认为,场景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灵活性、适应性很强,不同的幼儿园可以依托不同的区域文化创设不同的场景。 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的保教主任王隽枫介绍,该园立足于本土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围绕“文润教育”理念,构建与实施岭南本土文化园本课程。从幼儿由近及远的本土生活圈展开,从身边的“根”文化开始,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和民族情怀,其中,“灰塑”美育课程深受幼儿的喜爱。 灰塑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在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等珠三角一带的建筑应用中十分常见。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特别设置了“童心灰塑”户外艺术体验区,充分利用户外环境让孩子体验民间工艺户外创作的乐趣,感受艺术融入生活的美感。在多项有趣而又富于挑战性的灰塑艺术创造活动中,幼儿园各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幼儿作品(受访者供图) 幼儿结合环境,运用立体动物灰塑作品建构动物园。(受访者供图) 传递科学教育理念 启迪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幼儿教师利用场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锤炼幼儿教师课程资源的规划与整合能力,促进幼儿教师课程整体观和资源观的建立,提高全市幼儿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市教研院在近日举办了广州市“文溪雅荷杯”幼儿园场景化课程设计大赛。本次竞赛覆盖全市11个区,经过幼儿园推荐、片区选拔、区级初赛,共有88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10月30日,该大赛的决赛在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广州市第一幼儿园隆重举行。决赛分为教师个人组、幼儿园组两个赛区,分别对应幼儿园活动室内和户外场景,选手通过设计稿现场解说、答辩的方式,展示场景化课程设计的理念、设计、材料、使用说明等。 方晓波希望,参加这次比赛的幼儿园老师习得新的教育方法,重点掌握如何设计场景、组合资源,实施场景化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张琼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教师普遍接受场景化教学的理念——幼儿园教学并不是以传递确定性的知识为主的,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孩子与人的互动、与材料的互动、与环境的互动。 陈恩思表示,本次竞赛促使她的课程观发生了转变,要多做有教育内涵的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深挖教学价值,引导孩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王隽枫表示,本次竞赛让她更加注重课程中老师对场景的设计和建构研究,关注场景中可能蕴含的学习经验,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及从中获得的体验。 决赛现场 省育才幼儿院一院一角 广州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国际化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孩子身边的场景学习资源,除了幼儿园,还有坐落在他们身边的社区、场馆,例如西关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北京路、沙湾古镇、广州地铁等。据悉,“文溪雅荷”幼儿园实验课程的第二阶段将在幼儿园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基于广州社区、场馆的场景化课程。 方晓波指出,广州推行场景化教学有几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广州已有多年的场景化教学的实践和科研成果;二是广州有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广州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为场景化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师资、资源、装备、教具、工具等。场景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广州的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所有幼儿园都能落实的教育要求,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保教质量的具体举措。 不禁感慨,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与其先教孩子具体的“招式”,倒不如先向内使劲、修炼内功,促进内涵发展,如此或许才能让孩子跑好全程、赢在终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