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要注意

 肯定式教养 2019-04-22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01

最近一个17岁少年跳桥自杀的新闻传遍了各大新闻头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注意

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又遭到母亲批评,于是趁母亲靠边停车时跑出车门,跳下大桥。其母亲从车里追出,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这样的学生自杀新闻,最近几年屡见不鲜。

4月17日,就在前几天,在眉山市青神县一小区内,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从五楼跳下坠亡。据小区居民介绍,由于女孩的姑妈管教严格,不让女孩玩手机,在这天早晨没收了手机后女孩便跳了楼。

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注意

3月13日,就在上个月,一个9岁男孩因为撞碎学校玻璃而写下遗书跳楼自杀。

“nai nai ,我前天5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le,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遗书表明,男孩打碎玻璃后,害怕惩罚,不敢跟父母说,最终选择了跳楼。

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注意

2018年10月2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学生毕某疑因班主任强制其理光头,学生接受不了,在家中跳楼身亡。

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注意

可以说,这些年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因为不让看手机、因为学业重、因为父母管教严,因为各种在成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就动不动走极端。不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让父母亲人处于极大痛苦之中。

是什么让孩子这么漠视自己的生命?

02

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现象,很多网友评论说“现在青少年心理太脆弱了,被父母批评几句就接受不了,就自杀。”

也许有的孩子自杀是因为心理脆弱,但是在我看来,大部分自杀的孩子不是心理脆弱,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用死亡来要挟父母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绝不是脆弱。一个把死亡当工具的人,他们会心理脆弱?

孩子之所以因为一些琐事离家出走、跳楼、喝毒药,以此来要挟、报复父母,归根结底,他们的心理存在3个严重问题:

1、自私自利,不会换位思考

很多孩子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不懂的换位思考,看不到别人的付出,不懂得为别人考虑。所以,他们一旦受了委屈,受了伤害,就只会沉缅于自己的痛苦,而不会换位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他。

他们只会看到别人错在哪里,别人让他很痛苦,所以别人不对,而看不到自己错在哪里。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的一方,他们是无辜的,因此自己越想越痛苦,当这种情绪不可压制时,就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报复别人,一种是自我毁灭。

如果孩子长期受父母老师教育,还有敬畏感恩之心,那么他们就不想也不敢去报复父母老师。相反,当孩子对父母老师没有这种敬畏感恩之心时,他们就能做出打骂父母老师举动,严重的就有可能弑母杀师,这种孩子已经越来越多。这种孩子尽管伤害了父母老师,但是他们的情绪得到了发泄,便不会去自杀。

而那些尊敬父母老师的孩子,他们一方面不想伤害父母老师,另一方面自己压抑的情绪又无法排解,父母情绪不断累积,最终他们只能选择自我毁灭---自杀。

我们可以对这比两种思维:

换位思考:妈妈这样说我,是因为我做的这里不对,我确实有错,应该改正。

自私自利:妈妈光说我,我哪里不对,明明是他先欺负我的,我还不能反抗?我就应该被欺负?

明显会换位思考的孩子对自己的看待更公正,也会理解别人,负面情绪也会低。

2、不会处理情绪

孩子选择自杀,归根结底是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得不到有效的发泄,当负面情绪积累的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他们会觉得活着更痛苦,于是就选择自杀。

所以,容易自杀的孩子,基本都不会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习惯跟人表达,也不会其它的发泄方式,只会埋藏在自己的内心。而这负面情绪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当他们的生命无法承受时,他们就只能选择自我毁灭了。

17岁跳桥的少年,明显就是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妈妈训斥他,他可能有冤屈,有怒火,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他力量又不够,无法反抗父母,所以这种负面情绪就只能积压在自己身上。当这种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他无法承受了,就选择了跳桥。这个少年,如果学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即使现在被他妈妈救下来了,下次他还会选择自杀。

与之相反,那些会处理情绪的人,他们即使一时让自己处于负面情绪中,但他们会运用正确的方式,及时的调整自己,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重新让自己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

3、接受不了挫折,失败

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也少了,只要孩子出生,一家老小都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小祖宗似的供着,因此孩子基本不会吃什么苦。

上学后,又因为现在家长文化水平高了,维权意识也高了,动不动就投诉老师,管教严了不行,布置作业多了不行,导致现在老师明哲保身,不敢批评打骂孩子,孩子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结果带来了什么?带来的结果是孩子觉得他无所不能,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围着他转,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这显然不可能。当有一天父母、老师不惯着他,想对他严厉管教时,他便接受不了了,于是开始激烈的对抗父母、老师。当他发现普通的方式对抗不了父母时,他便会用激烈的方式,于是便动不动用自杀来威胁。而真的有一天对抗特别激烈时,他便真的用自杀来报复父母了。

03

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所以,会自杀的孩子,很大原因也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那么,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自杀呢?

1、过度保护

父母爱孩子没错,但不能让爱沦为过度保护。

现在的孩子,因为父母文化水平高了,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快乐教育方式,禁止惩罚,对孩子不打不骂,结果当孩子真犯了严重过错,父母一时情绪激动,说了过重的话,孩子就承受不住了,开始寻死觅活。

想想以前的孩子,基本都是被从小打到大。父母送孩子上学,最经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孩子不听话,您使劲揍。”试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得多强大,他们会因为父母骂一句就想不开吗?会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就跳楼吗?不可能,因为这些禁止、惩罚比揍差远了,远远达不到让他们想不开的程度。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推崇打骂教育,而是告诉父母,对于孩子不要过度保护,该批评就的批评,该制止就要坚决制止。如果小时候这种有错必罚的规则意识没有培养好,那么等孩子长大了,你再改变教育方式,那就只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对抗,因为他们长大了,有思想,有能力跟你对抗了。跳楼自杀还只是孩子虐待自己,严重的敢把你都杀了。

2、有条件的爱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建立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孩子只有达到了父母规定的标准,才配得到他们的爱。比如说,你听话我们才喜欢你;你考的好,我才给你买东西;别哭了,再哭就把你扔这里。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孩子不敢跟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只会为了让父母开心,扭曲自己的感情、需求,刻意讨好父母。

而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无论做的好坏对错,都是父母的爱的孩子,父母都会爱着他。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溺爱”,溺爱是无原则的爱、过度地保护孩子,而无条件的爱是爱孩子,但会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人跟行为分开。

当面对“有条件”的爱的父母时,孩子不会跟父母敞开心扉,因为父母会不接受他们的真实情感,会批评打骂他们,跟他们交流只会自取其辱。所以他们的父母情绪就不能通过父母来排泄。

当面对“无条件”的爱孩子时,孩子会喜欢跟父母交流,因为他们信任父母,父母都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批评打骂惩罚他们,只会帮助他们变的越来越好。所以,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做了错事,孩子会及时跟父母沟通,他们的负面情绪也会得到及时的发泄,也就不会傻的去自杀。

3、限制孩子

父母限制孩子自由,除了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让干。

如果做一项调查,我想肯定会发现这种情况:容易走极端的孩子生活很单调,朋友也不多。当他们有苦恼、麻烦时,他们容易钻牛角尖,如果不能跟父母交流,又没有要好的朋友发泄情绪,那他们只能胡思乱想,越陷越深,最终自己毁灭自己。

所以,父母不应该限制孩子,相反应该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交往朋友。

为了更好的交往,孩子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孩子对待一个问题就容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不容易走极端。而当孩子认识更多朋友时,他们就有了感情的倾诉渠道,朋友也会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而当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越多,认识的朋友越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么原来可能对他们是一件大事,困扰他们的事,现在思想境界提高后,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件事严重到需要自杀才能解决。

4、缺少运动

现在孩子自杀率过多与现在孩子学业过重,运动量过少有很大关系。

毫不怀疑的一点,现在孩子普遍运动过少,身体羸弱。前几天一个新闻报道,宜昌一所中学,一个班里引体向上全军覆没,可见我们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多差。孩子整天埋头学业,戴着大大眼睛,压力过大。

分析了各种自杀孩子,我总结出了他们的3个共同点,父母注意

运动不仅仅是让身体更加健康,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和开心。运动不仅让人兴奋,而且带来修长的身材,更加让人自信。

体育和运动可以增进人体的健康和人的乐观情绪,而乐观情绪却是长寿的一项必要条件。——勒柏辛斯卡娅

高负荷的学习让身体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而运动无疑是一项发泄情绪压力的最好选择,要不然为什么人生气的时候就想动手揍人呢?

所以,多带孩子运动,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孩子自信心,发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