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了、雨过天晴了、感冒好些了、挠头的方案终于交出去了。 青器又有话要说了。说啥?说“人间正道真是沧桑”。 宋有汝窑、南宋官窑。宋有哥窑吗? 到底什么是哥窑?请允许我姑且先把故宫所藏并称为“南宋哥窑”的那些美丽的古陶瓷也定义为哥窑。 乳浊釉、灰青或米黄、碎而直的开片、器型类同于南宋官窑... ...看了这么多图册,小橋同学只看到了哥窑时代的两个符号:无奈、决绝。 这到底来自什么时代?宋乎?元乎?官哥又是怎样的“不分”? 在学习南宋官窑的过程中,有幸拿到实实在在的标本可以体会。在很多个老虎洞出土的官窑瓷片中,有一些被小橋同学认为是官窑向哥窑过渡的形态,被我定义为“过渡期”,釉不再青厚、片纹不再像蟹爪、而是更碎更直,曾经写文说它们是“南宋最后的官”,用所剩不多的紫金土、在即将或者已经被蒙古人收编的凤凰山脚烧制出了不再像官窑般暧昧的:“官哥不分”。 这张图,左边的瓷片是哥窑,右边是小橋认为的“过渡期”: 最大的这个残片是《龍鳞》里的标本,小橋认为比它左边的“过渡期”官窑瓷片看着更加地“哥窑”: 这些“过渡期”的瓷片,其来源是杭州龙虎洞元代地层。我大胆地猜想:在它们之后,才是那些特征更加典型“南宋哥窑”吧?那么,哥窑是不是来自于元代? OMG,神秘的哥窑,你的朝代竟然如此地难以捉摸。 OMG,神秘的哥窑,你又来自什么地方呢? 清波门老师在一个月之前指着图录上的故宫哥窑对小橋说:它来自老虎洞。 然后,昨天故宫博物院公布了故宫藏传世哥窑与相关窑址瓷片的关联研究结果,其中用美国Tracer 3D荧光能谱仪进行了各种“头对头”的测试对比。在对比了故宫传世哥窑与江西、河南、龙泉等多个窑址的瓷片之后,研究结果是: 传世哥窑与老虎洞元代地层、少数卷烟厂遗址出土的瓷片的釉的因子分析散点图,落在了同一区域;与江西、河南、龙泉等窑址瓷片的釉的因子分析散点图,没有落在同一区域,在这个凡事都要唯物举证的时代,我们看看分析图: 显示故宫传世哥窑与老虎洞元代地层和少数卷烟厂瓷片的釉的成分相同: 显示故宫传世哥窑与其他窑址出土瓷片的釉的成分不同: 不想下什么结论,只想说:故宫的研究结果并不意外。 先生说过,明代高濂可没有什么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却对官哥入木三分。 小橋说,先生您也没有,却成为了清波门。 所以,今天想表达的是:对古陶瓷的真正的学习,在看那些权威出版社的书籍或图录之前、在听“专家”们在媒介平台上各种“白活”之前、在接触民间所谓的“收藏高手”之前、在终日陶醉于自己只花了小几万买来的“南宋官窑”完整器之前,最应该做的,是亲自去它的故乡走走,看看那些古窑址上的土、和从那里出来的标本,再残破也是它从那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真实缩影。 然后,你会开始思考、比较、推论、总结,再开始下一轮的反思。 然后,你会明白,哪些书是东拼西凑的误人教材,哪些人是专家、哪些人是砖家,哪些钱花得值、哪些钱布施了骗子... ... 小橋不是现今古陶瓷收藏界的“革命党”,也从来没觉得少数的革命党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的主力,真正改变一个时代的,是它自己。对于目前古陶瓷收藏的某些误人却成为主流的价值观,改变它的会是什么? 先从宋代找一些启发吧。宋代是一个被全面“儒学化”的社会、使国家稳定,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人口增长,于是大量的人口从农业转向商业和手工业,其中的手工业包括了陶瓷业、培养了大量的顶级工匠,他们留给我们的是青瓷美学的巅峰作品,任何后世的仿制都未能企及。南宋官窑最初是统治者用来祭祀的礼器,何以通天地?形如青铜、釉色如玉。无需划花、留款、更从未题诗也。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转而寻求文化的出路(注:纯粹的文化),就有了希望。请允许我特别说明一下,拿着一个仿品做着百万千万致富之梦的,不在此类。 以上,小橋拙见。 另外,有时只是借助龙泉、哥窑等其他门类阐述一些想法,我仍只专注学习南宋官窑。 于小橋拙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