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隶书篇》09——《石门颂》什么是八分,什么是楷法,这些理论讲过了。今天我们来实际临习,首先你要挑一本字帖。 一 挑选字帖学八分,哪一本字帖好呢?现在我们看到的早期八分作品,主要是东汉碑刻。虽然王愔说,八分楷法是汉章帝建初时创立的,但流传需要一段时间,大批优秀作品集中在桓灵时期出现。桓灵时期是中国书法第一个高潮,影响极其深远。 我推荐这样四本字帖:《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和《曹全碑》。在这表上你可以看到,这四碑都是桓灵时期的。 蚕头雁尾 为什么推荐这四本字帖呢?上次讲过,八分的标志就是「蚕头雁尾」,这一笔也体现了「侧法」的使用,但每本字帖中「蚕头雁尾」不是完全相同的。 《石门颂》 《石门颂》比较早一点,它的线条粗细均匀,近于篆书线条,且雁尾比较小。我前面说过,波势主要用于横笔和捺笔的收尾,所以你打开字帖,先看看作者怎样写横笔波势和捺笔波势。《石门颂》大多数线条用尖锋写,侧锋角度不大。这是早期八分的特点。 《乙瑛碑》 《乙瑛碑》就不同了,这是八分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波势巨大,说明侧法成熟,已经用到三分笔。还请你注意,《乙瑛碑》的雁尾,下面是圆的。 《礼器碑》 《礼器碑》有自己特点,雁尾经常出现方角。我在一级课程中讲过侧锋角,箭头所指的这个是内侧锋角,如果忘记了请复习一下,一级课程第五十一课。一级课程是解决用笔技法的,专题课都会用到。 《曹全碑》 最后《曹全碑》,这个碑上的字波势很长,比一般写法显著加长,有秀丽飘逸的感觉。 所以这四本字帖,表现了四种不同风格的波势:《石门颂》小波势,《乙瑛碑》大波势,《礼器碑》方波势,《曹全碑》长波势。我想如果你都能掌握,临写其他八分字帖就没有问题了。 二 石门今天先介绍《石门颂》,这「石门」是什么意思?本级课程第三课讲到, 古隶有《开通褒斜道刻石》,这是纪念东汉明帝时汉中太守重修栈道的事。栈道从战国时已经建造了,屡毁屡修,工程完成后,往往在崖壁上刻字纪念。石门就是栈道中的一段隧道,照片上右边可以看到隧道口。 石门近景 这是石门正面照片,这山壁有一块突出来,虎踞于此,古时称之为「石虎」,挡住了栈道通路。于是要开一个隧道,从石虎肚子中穿过去。从现在眼光来看,这隧道只有十六米长,实在很容易。但在汉代就是大工程,据说是用热醋浇淋石头,等石头酥化,然后一点一点挖掘开成的。《石门颂》又名《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杨孟文是工程主持人,同乡后辈王升担任汉中太守时,为了称颂杨孟文的功绩而刻石.时为建和二年〔148〕。共二十二行,一行刻三十个字或者三十一个字。 石门水库 1970年,当地建造水库,石门原址将没入水下,本来石门内部以及外面,有东汉到明清摩崖题刻近百处之多,当时选了十七方石刻搬迁到汉中博物馆,其他的都放弃了。照片左侧就是石门水库的水泥大坝,1975年再次提高水位,现在栈道石门等古迹都在水下了。究竟是古迹重要,还是修水利重要,确实是两难问题。就现在的建筑水平,如果造一个水下博物馆,应该没有问题,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增加一个著名景点。 《石门颂》原石 这是搬迁到汉中博物馆陈列的《石门颂》原石照片,你可以看到,原石石面是一个曲面,而且凹凸不平。这种称为「摩崖」,不能称为碑。它跟碑石不同,碑石石面是经过处理的,并且标准的碑,有碑首、碑身和碑座。「摩崖」只是找一块适宜写字的山壁写,形制不一样。 《石门颂》拓片 这是《石门颂》全拓拓片,拓了之后,原来曲面上的字放在一个平面上了。当时书写的时候是有格子,左右还是对齐的,因为石面是曲面,所以拓片上一行一栏都有点弯曲。 命 第三行有个「命」字,一竖拉得非常长,有人说这是作者抒情,一激动就写长了,又有人说,这是「长命」,取个好彩头。其实你去看原石,就知道「命」字下面凹了下去,而且有一条很长的裂缝斜穿过,所以作者拉长一竖,表示此处不用,同时防止有人加字,跳过了裂缝才继续写下去。那问题来了,我们临写时要不要也拉长呢?当然不要,「命」字你用一格就可以。 三《石门颂》特点3.1粗细变化不大读帖先看线条,这可以决定怎样用笔。刚才说过,《石门颂》线条粗细 均匀,近于篆书线条,但有些笔画收尾有出锋。第一行第二字是「坤」,第二行第二字是「川」。「坤」字等于反过来的「川」,这是汉人简写,清代王引之说:「乃是借用『川』字,......浅学不知」,这么当头棒喝,我永远记住了。「坤」字三笔均尖收。「川」字第一笔尖收,很像后来的撇。 《小学略说》 ■ 章太炎 · 今所见之汉碑,多起于东汉中叶以后。东汉初年之《三公山碑》,尚带篆意,《石门颂》亦然。 这是对《石门颂》一个总的印象。但《石门颂》这种篆书线条,它不是光滑圆润的,好像王福厂写在熟纸上的玉箸篆那种效果。《石门颂》写在凹凸不平的山壁上,行笔时笔锋容易跳动,这是尖锋写成的趯锋线条,有强烈的金石味。一级课程「九用」讲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到现在四年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掌握好,现在进入实战,趯锋要大显神威了。 先复习一下用尖锋写字的基本概念,拿个手指来代替毛笔。手指尖顶在桌面上,这等于尖锋。就算左右摇动一下,它还是尖锋。当你用笔的时候,笔心会有一点弯曲,但还是用尖锋。如果你这样,毫毛的侧面上了纸,这就是用侧锋了。尖锋就是保持一个尖在纸上。 好,实际用毛笔来写一下,用尖锋写,尖锋下纸,这样拉过去,写出一条尖锋线。但这条线你可以看出,它下压力不够,下压力不够,写出来的线 条就比较光。笔锋也没有产生跳动,看不出圆珠。我们来加大点下压力,用力顶住纸面,尖锋就会产生跳动,这就是趯锋。你看,同样的笔,同样的墨,写出来下面这根线颜色就深得多,而且很明显地看到圆珠点。但这根线还是有问题,为什么呢?它太细。假如我们 要写一条粗的尖锋线,那就要换一枝大笔。你看这枝笔够大吧?好,技法是一样的。下笔,蚕头,顶住纸,增大压力,最后收直笔心。那这条线就粗得多了。注意尖锋跳动幅度,是你可以控制的。不要均匀,有时候快一点,有时慢一点。再快一点,再慢一点。这样写出来就比较自然,近于石碑线条。 3.2 波势和雁尾波势和雁尾,这两个术语经常混用,严格点说还是有区别的。如这线条是一个波势,有起有伏,但收笔没有雁尾。收笔有雁尾是这样的,真的像大雁尾巴。它的中线也只是一个波势,但外形却写成了雁尾。写雁尾,中线两边用力是不对称的,而篆书线条是两边对称,技法不一样,上一课讲到八分产生了侧法,雁尾属于侧法之一。 《石门颂》 《石门颂》的波势有几种情况,就大多数而言,波势很小,起伏不大。这是从篆书、古隶转向八分的过程中,早期必有的特点。你看这八个字中, 横笔、捺笔的收锋只有波势,没有刻意去写出一个雁尾形状。最后这个「二」字,跟《曹全碑》相比,后者波动幅度大,雁尾清楚,很不一样。 《石门颂》有些笔画很长,这些长线条也往往只有波势,没有写成雁尾形状。所以我们说这基本上还是篆书线条,而《曹全碑》那种长雁尾就属于八分线条。 《石门颂》不是没有雁尾,有时也会有,但作者显然不是在强调侧法,重点不在侧锋而在尖锋。有时他会出奇招,如「成」字有两个,一个写得很规矩,另一个写到要出波势的地方,突然用一个大弧线来替代,看起来画了半个圈。 在这本字帖中,收笔时画半个圆弧有好几个字,只不过「成」字的圈特别大一些。分析一下这几个波势的收锋,还是用尖锋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所以说,《石门颂》重在波势,不是雁尾。 收笔尖尾,以前讲过用揭笔。你写一条线,来到收尾处,侧,平发,就是尖尾。「侧」是改变笔心的方向,「平发」是把尖锋从后面推到前面,两个动作,各有各的作用。侧了以后,你也可以平出,也可以向上出,方向是可以由你自己挑选的。在《石门颂》中,我们写的是尖锋线,运笔时候笔管是直的,写完了怎么做呢?侧,然后把尖锋推出,这就是波势收尾。 假如中间它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弧线写法是先向右,再向左,我们叫一个来回,中间有个暗节点。复杂点,向右、向左,向右、向左,这就是两个来回了。有些人写波势,动作比较少,一次向右,已经写到尾了,然后改为手腕向左收锋。像这样一个来回,把点画的身体、尾巴都写完了。比较容易控制的是加动作,两个来回,向右、向左,来到这儿,侧,手腕向右,然后手腕向左,推出尖锋。像这样两个来回,很容易写出《石门颂》那半个圈。两个来回分多几段,容易控制。 3.3 不密接所谓「密接」,就是点画相连的地方都紧密相接,不留空位。举例来说,颜真卿写「仪」字,左边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右边是《告身帖》。请注意立人势〔就是单人旁〕的一撇一竖,《颜氏家庙碑》中两笔相连,这作品有五个「仪」字全是这样。《告身帖》中间断开,共三个「仪」字,全部断开。这种小地方反映出一个人的结字习惯,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了。问题是这两个作品是同一年写的,实在不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也就是说,《告身帖》不是颜真卿的作品,只是很像而已。 我学隶书是从古隶开始,蔼老的古隶都用密接。《石门颂》不是,点画间常留一点空隙。如这个「卑」字上部,横笔和左右竖笔之间都有空位。 《石门颂》 再来一个字,放大点看,「患」字有两个「口」,横竖之间留了很多空位。这个字很可能是先写横笔,然后再写竖笔的。 一个字中,这种空位起了松动的作用,形成疏朗的艺术风格。要是你写成密接,就不大像《石门颂》了。 但《石门颂》有些地方断开,使人感到奇怪。如'定'字,这里断开了,这孤零零的一点什么时候写呢?我们看《礼器碑》《曹全碑》,这一点是捺的起笔。两笔之间保持距离可以理解,一笔中间断开就没有道理了。这地方可能是石面夹砂,凿掉的话会掉下来一大片,也可能是拓的时候没有洗干净,总之有各种可能。但我们写的时候,还是要把这地方连起来写。 本节要点: · 推荐八分书四本字帖。 · 石门介绍。 · 《石门颂》特点。 复习思考: · 请问你写这一笔,用了几个来回?请标志在中线图上。 复习思考: · 用四尺半切纸,临写《石门颂》,这是六级课程隶书的第三张作品。 · 注意字距要略大于行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