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与诊疗经过 患者,男,80岁,朝阳区劲松,初诊时间:2009-8-18 主诉:患者咳嗽,咯痰五年。 现病史:患者因咳嗽咯痰05年诊为支气管扩张。一直咳嗽咯痰,冬季明显。现痰多,消瘦,胸痛,自汗出。前天化验血常规:wbc:14*10^9/L。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09年8月16日胸片:两肺陈旧病变,双下肺炎可能。左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膜病变。通县结核病院会诊未明确诊为TB. 诊断:1、支扩合并感染。2、左侧胸腔积液原因待查。 治疗: 1、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TB(结核)。 2、方药: 炙杷叶10g 杏仁9g 柴胡10g 黄芩10g 地骨皮15g 金荞麦15g 野菊花15g 浙贝母10g 瓜蒌皮15g 桔梗6g 侧柏叶15g 葶苈子30g 丹参15g 苏木10g 车前子包煎10g 生甘草6g 14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09-9-8 8月28日北京友谊医院胸片复查:双下肺病变较09-8-16片有吸收,双侧胸膜病变,左侧积液不除外。8月28日血常规:wbc:12.3*10^9/L,N:48.7%。现症:痰粘,尿频,活动后气短,出汗,脉细滑,舌暗红,苔黄。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金荞麦15g 野菊花15g 连翘10g 瓜蒌皮15g 紫菀10g 桔梗6g 丹参15g 苏木10g 葶苈子30g 车前子包煎15g 泽泻15g 南沙参15g 鸡内金15g 甘草6g 14付,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0-2-26 结核已除外,仍诊为支扩合并感染,目前咳嗽阵作,每次咳嗽半小时方止。痰多白粘,难咯出,每天咯痰30-50ml,大便干燥,睡眠差,夜尿频,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畏寒,气短乏力,膝关节疼痛不适,服上药症状改善,因去外地而停药。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滑。 方药: 鲜芦根30g 生苡仁15g 瓜蒌皮15g 黄芩10g 野菊花10g 连翘10g 金荞麦15g 紫菀10g 桔梗6g 天竺黄10g 生麦芽15g 莱菔子10g 鸡内金10g 枳壳10g 丹参15g 炒枣仁30g 14付,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0-3-12 药后夜尿减少,痰量减少。饮食可,睡眠可,仍活动后气短,大便不成形。舌暗红,苔薄腻,脉细滑。 方药:上方加生黄芪20g、银花20g 21付,水煎服,日一剂。 分析与讨论 这是一例支扩合并感染,继发左侧胸腔积液的患者。患者病史已五年,表现为咳嗽、痰多、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以实症为主,同时消瘦、自汗出、冬季明显这是正虚的表现。患者虚实夹杂,以祛邪为主。辨证为痰热水饮阻肺,治以清肺化痰利水为法。方中炙杷叶、杏仁清肺止咳;柴胡、黄芩清热解毒抗感染;地骨皮、金荞麦、野菊花清肺热、化痰浊;侧柏叶、葶苈子、丹参、苏木、车前子泻肺利水、活血破瘀排脓痰。药后复查胸片,炎症较前吸收,左侧积液已不明显,白细胞也较前减少,说明中药运用得当抗炎作用也很明显。药后因痰粘气短、汗出、脉细滑、舌暗红、苔黄说明肺热仍重,兼有气阴两虚,继续清肺化痰治疗,原方中去掉清肺止咳的炙杷叶、杏仁,加入泽泻加强泻水利湿作用,南沙参滋阴清热化痰作用,知母、连翘清肺,鸡内金化食开胃。三诊时已明确除外结核感染,仍痰热内盛,同时气虚明显。考虑其痰热久盛,体内水谷精微皆化为痰热,故一方面继续清化痰热,另一方面健脾开胃增加纳食消化能力,生麦芽、莱菔子、鸡内金、枳壳皆开胃化食之品,丹参、炒枣仁养血安神。药后纳食增加,症状减轻,但仍气短,故四诊时加入生黄芪、银花益气扶正,清热祛火。患者仍在继续调理中。 作者:李国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