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董卿麦家再续《朗读者》前缘,这一次他们从人生聊到猫,时长约49分15秒 4月21日,作家麦家《人生海海》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董卿作为嘉宾之一在现场分享了对这本书的理解,还回忆了父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董卿(右)助阵麦家新书发布会 “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有时候也不是为了读者,只为时光流逝,使我心安。”这是博尔赫斯的一首小诗,也是董卿在读过麦家《人生海海》后的感慨。 回忆初始麦家:少言寡语的旁观者气质 《朗读者》让董卿知性的一面更为大众所熟知。她与麦家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在录制节目时。董卿回忆说,当时有点出乎意料,作为一个作家,麦家给自己的感觉是“少言寡语”,不太喜欢说话。在受访者之外的麦家,“他可能是最沉默的那个人。他的身上永远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 为什么会这样?读完《人生海海》之后,董卿找到了答案,“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句话,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人生的厚度,沧桑的岁月积累。” 在那期节目中,麦家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这封信简直就是以洪水猛兽般的态势,席卷了所有的媒体平台”(董卿语)。事实上董卿几年前还读过麦家写给父亲的信,“我记得那天我一个人在书房里,对着电脑,天色越来越黑,可是我觉得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去开灯。电脑蓝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脸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泪。” 央视主持人董卿 谈父亲的影响:我经常会自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才踏实 回忆完两人的结缘,现场转入对《人生海海》的讨论。董卿发现书中写到很多父子关系,每一对都耐人寻味。她就此向麦家提问,书中写到的父亲,“有你父亲的投射在其中吗?” 《人生海海》,麦家著 麦家回答说:“我在小说里确实藏了一个巨大的亲情,就是父子情深。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失去父爱的人。我在扮演父亲的时候,也没有太称职。我想父亲不可能重新弥补对我的爱,我也不可能把我曾经失败的角色重新弥补好。正因为这些东西,我才在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了很多期待和祝愿在里面。” 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是近期的一大社会热点。董卿当天也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我在很多场合说到自己的父亲,他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么苛刻,比如你不要照镜子,不要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等等。从高一开始到高三,每个寒暑假必须要打工挣钱,一天一块钱,30天30块钱。” 在董卿看来,父亲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跟他自己从小生于贫困之家,发奋读书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这也深深地影响到我。我后来发现,我跟他其实是很相似的一种人。我从一个未成年人,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开始认同他。我们没有过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只是说他对我有了很高的要求,当时我做不到,或者说他总是觉得我不如别家的孩子。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形成一定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已经做得挺好,可我还是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别人很难理解。”董卿说。 有名人光环笼罩的董卿也会自卑?现场主持人就此提问,董卿回答说,“大家会觉得不可想象,可是我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才会觉得踏实。如果我跟别人差不多,或者说只好那么一丁点,我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就觉得我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把事情做好,才觉得踏实、安全。” 寄语世界读书日:阅读就是回家,找到真实的自己 在谈话尾声,主持人请嘉宾寄语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董卿回答说:“对于我来讲,阅读就是日常。麦家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读书就是回家。在我的理解,回家就是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就是出走。当你在现实世界里觉得无所适从,你可以通过阅读接触到不同的世界,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会有一种不同的人生。你会暂时忘记一些身边的事情,从他人身上汲取一些智慧。”
|
|
来自: 金贝壳bf6un0sx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