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10章 福祸东夷 第2节 东夷狂想曲

 比干星空下 2019-04-23

2  东夷狂想曲

东夷族是世界性华夏民族的重要成员,早期独立于华族的炎帝部落和夏族的黄帝部落,与三苗的蚩尤部落并列为华夏文明四大世系(在儒家经典史籍中,三苗、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不属于华夏文明圈)。考古上,“东夷”指代距今八千三百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人类文明承载者;称呼上,“东夷”是亚洲东部的中原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对东方非中原民族的泛称。

东夷文化发端于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四大源头(炎帝、黄帝、蚩尤、帝夋)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一说与夏朝以前的唐虞朝大体同期)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源与交流中处于先发而后至的特殊地位。

夏商时期,“东夷”在古籍中指称黄河流域下游之外的居民,周朝时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中原民族的泛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以远之地的外族或“天下”以东、东北的少数民族。这些古籍进一步坐实了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以远之地自古尽皆属于华夏文明圈。

对于虞人、夏人、殷人、周人、秦人以降的传统“天下观”,以华夏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方块,即所谓“东夷”和“西戎”,而“北狄”通常被归为“西戎”,“南蛮”则被归于“东夷”,这种地理学上的模糊认知源自远古的星相学、阴阳学,也暗合当今的天文学、气候学和气象学原理。东方和南方代表着温暖、潮湿、热烈、开放,西方和北方则代表着寒冷、干旱、阴暗、封闭。

古时谓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云:“子欲居九夷。”后人注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均提及“九夷”。一如中国古籍对数字的运用缺乏外延界定,“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如《尔雅·释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的夷人,换句话说,只要在中原以东方向,一概称为“东夷”,或可延及今天的夏威夷。

有民间野史学家考证“夏威夷”在殷商时期已有发现,列属“九夷”之末的“阳夷”或“天鄙”,“阳”亦作“洋”,“鄙”的古汉语词义有“端”、“末端”、“鄙端”之解,“天鄙”即“天下的末端”,一说“九夷”之外还有“十夷”,“十夷”即指今天的夏威夷。另有说“夏威夷”在甲骨文中已有指代,有好几组象形文字,意思是“(受)夏朝威胁的东夷(来投奔殷商)”,但迄今尚未释读出来,一说“东方夏威夷”即为后人对“东夷”的略称。

“东夷”为多义词,大概其有三种意思:

1、本义:东方之人。即中囯古人对中原以东地区各民族的统称,有淮夷、莱夷、鸟夷、岛夷、湡夷等,分布在今中国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台湾省,朝鲜、韩国、日本及琉球群岛,理论上直至美洲、欧洲大部、非洲、大洋洲,与今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的东半球大致对应(一说泛指本初子午线以东地区)。

2、“夷”字从大、从人、从弓,本义(甲骨文象形意义)为背负弓箭的人,后用于泛指农耕民族之外的以狩猎、渔猎、游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族。清末民初时期,在一些典籍文章中,“东夷”就逐渐专指日本了,又称东瀛,今山东省的东营市近于古“东瀛国”的变称。

3、“夷”,古山东各地方言中音同“人”,与“华”是同位语,后世所谓“华夷之辩”即为文化先进的华族与文化落后的夷人之间的辨识。“夷”的词义性质从地理名词转变成对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文化渊源性质。

4、“东”字和“夷”字在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年限为距今约四千六百至三千三百年)的东夷骨刻文字中已经出现,“东”也指代“夷”,有时合为一个词“东夷”。

一派观点认为,虞、夏、殷商到西周和东周,“东夷”概指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各民族与方国。夏初,后启(夏启)与后益(伯益)争夺共主地位(一说大禹死后空缺出来的虞朝君主之位)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前后经历半个世纪,是一场少昊的东夷集团之中那些与炎黄集团单独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的斗争。这些部落已从东夷集团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集团雏形行列,成为华夏民族起源期的东方系和南方系的补充血液。虞、夏两朝,一支从东夷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集团雏形行列的商族就是建立殷商王朝的主力军。勃兴的商族从北方燕山一带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完成代夏而立的中国第二个王朝(一说第三王朝)的原始积累。留守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的东夷一支互相兼并融合,形成以奄(都于今山东曲阜)与薄姑(都于今山东博兴县)中心的各方国。西周初,奄与薄姑同为东夷大国,是东夷各部族社会发展水平直逼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东海,以南至淮河的各部落与方国,是相对落后的其他九夷或夷方。

西周克灭殷商,顺带灭了奄和薄姑,在其故地分封了鲁国和齐国。以齐鲁为中心,终周一朝,只有今山东东北部的“莱夷”没有华夏化。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诸夷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自行向东、向南、向海外开疆拓土,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劲敌,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秦汉以后,作为一个古老族群联盟的东夷解体了,大部分族众融入华夏民族,少部分族众流落海外,自行创建或与当地土著部落合伙创建了各自为政的小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好的时候就入朝进贡讨赏,关系不好的时候就兴兵作乱,贻害一方。

齐国文化的殷商色彩较重,尚武好勇,而鲁国文化的周礼色彩较重,尚文崇礼;尚武好勇的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率先崛起为“五霸”之一,而尚文崇礼的鲁国逐代衰微,在第二轮春秋争霸淘汰赛中跌出“战国七雄”的名次。西周接管了殷商的中原社稷,臣服帝辛的东夷不服西周的统辖,一支驻守东夷的殷商主力便与东夷当地军民化干戈为玉帛,一块儿炒了西周王朝的鱿鱼,渡海去了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一千多年在美洲安营扎寨。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殷商与东夷发生过无数起大小战争,殷商多次征讨东夷,东夷也多次侵扰殷商,两大近亲集团为中原争夺老大的地位打了一千多年,双方都搞得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虚弱的殷商被周人趁机袭击,殷商成了东夷免遭西周涂炭的挡箭牌。大敌当前,殷商与东夷又结为同盟对抗周人,双方的矛盾在周人的倒帮忙下得以间断性缓和。

由海上民族的帝夋集团和山地民族的蚩尤集团混编而成的东夷集团的精英们善使特制的弓箭,江湖传说射掉九个太阳的后羿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东”、“夷”、“东夷”的族称,今所确证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甲骨卜辞对于殷商时期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分别写作“人”方和“尸”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者像人蹲踞之形,释为“尸方”。甲骨文学界指认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

帝辛时期,东夷再次叛乱,向西部进犯,帝辛派大军征伐,《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十二年》云:“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该书将殷商对东夷的战争列为帝辛亡国身死的原因,却闭口不言同期的西周对殷商的袭扰,可见在儒家以前的中国典籍中,东夷就被视作“乱臣贼子”,是蛮荒化外之族。

比殷人对东夷更不友好的周人很晚才在金文提到“东夷”两个字,记叙也少。整个西周时期,失去殷商这个强大对手的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彪悍孔武的东夷人连一超独霸的近亲殷商都不买账,更不会臣服靠着耍嘴皮子投机取巧而夺得中原的周人了。西周以后,关于东夷的正史文字记载能少则少,直到秦汉交替,东夷集团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一样,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绝迹于史家如椽巨笔之下。

世界范围内,像东夷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和史家笔下的古老民族并不鲜见,且多与亚洲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小亚细亚半岛的赫梯人和伊朗高原的埃兰人、北非的古埃及人、欧洲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以及中美洲的玛雅人、华夏地区的肃慎人、匈奴人、鲜卑人、党项人,等等。这些消失的民族无一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后以接力棒的形式沉淀、传承下来的精神基因流过漫长深邃的历史暗河,在一个适逢其时的历史契机回归现实和未来,铸就一个开放兼容的全球公民新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