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馆。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 新馆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中间的楼顶装饰有一个庑顶,两边也各有一个庑顶,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远看状如展翅的巨鸟。  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展出面积9146平方米。
进入大厅,左右各有一个展厅,都是临时展厅。正在展出的是《吴立志葡萄画展》。  吴立志 1963年生于陕西扶风县,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我国著名画家苏葆桢,专修中国花鸟画,遂登堂入室,走向成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人大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防大学特聘书画家,新疆丝路画院、乌鲁木齐画院名誉理事,法门寺书画院名誉院长。



















 真不愧是“葡萄王”,就象徐悲鸿画马一样!
二楼上也有两个展厅,左面是青海历史文物展厅,右面是本地民俗展厅。 

青海历史文物展厅分史前和史后两个大的部分。  史前文明又分为“遗骨化石”“凿石创业”“抟土成器”“雕骨为饰”“琢玉以祀”“熔金造物”六个单元。
“遗骨化石”主要展示地质时代的动植物化石,青海以前是非常湿润的,有犀牛、大象、祖鹿等动物的化石。 



 “凿石创业”主要展示新旧石器时期发现的石器,无法想象那时的石斧、石刀、石镰、石凿、石镞等已经那么好。 还有一个早期的石磨,碾子是一块圆润的石头,碾盘仿佛一个石盆。

 “抟土成器”主要展示彩陶文明,青海发现的彩陶是世界上最多的,被称为“彩陶王国”,发现地柳湾被称为“彩陶的故乡”,这里有各个时期的彩陶,上面的形象惟妙惟肖,展品中有独特的陶鼓和陶鞋,真是独具匠心。

喇家是一个位于青海省民和县的平静村庄,喇家村村民们经常在耕地时从农田里挖出死人的尸骨,而且这些尸骨大多身首异处,但既不像在墓穴中,也不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而是随意裹挟在泥土之中。这种特殊的出土状况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1998年,一场对于喇家的大规模考古挖掘开始进行,这次挖掘找到了古人生活过的房址、举行仪式活动的广场和城池外的壕沟,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其它生活工具。右一图中一对母子,母亲双膝跪地,眼神凝视上方,似乎在祈求上苍留给她的孩子一条生路。右二图中,母亲俯卧在地,在她的左肩上方,露出一个小孩的头颅,可以想象,母亲正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某种深重的撞击,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专家判断是地震毁灭了这个村庄。  喇家遗址作为中国史前史上唯一一个灾难遗迹而被保存下来,而样同时出现地震、洪水两种地质灾害的人类灾难遗迹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喇家解决了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形式的问题,大型石磬的出现,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用谷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面条,都为喇家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的石磬,齐家文化风格,长91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呈长方形,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边缘有象征性的刃部,说明它是仿制同时代长方形石刀的形状制成,与常见的弓背行、曲尺行磬不同。这个巨大的石磬最令人激动的发现是它的构行符号“黄金律”,这说明齐家文化居民制造石器时已有充分的美感,石磬虽然巨大但它的造型与大小并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律制作的,所以石磬的音律很完整。
 宗日文化
 宗日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在西宁的西南方300公里,已经远离了青海河湟地区很远,但宗日遗址最早期的发现仍是马家窑文化的,例如这件国宝级文物双人抬物彩陶盆,通高11.3厘米,口径24.5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9.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大口,唇外侈,鼓腹平底,腹部两侧有对称的乳纽,器表打磨光滑,绘内外黑彩,内绘四组双人抬物图案,两个面对而立,背微弯,两腿分立,两臂前伸共抬一圆形物,从造型还是纹饰都是马家窑的东西。
 青海省宗日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通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9.9厘米,在橙红色的泥胎上,用黑彩在其内壁上分别绘画了两组共二十四个人的人物图像。二十四个人被四层括号型纹样分成两组,一组十三人,另一组十一人,相互位置大致对称。

靴形陶罐 




 与卡约文化分布区相邻的黄河上游地区,分布着与马家窑文化更加密切辛店文化,作为西北地区最后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制铜的水平也不低。辛店文化的彩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表多磨光,比较马家窑不能比。


 卡约文化是与辛店文化大概同期的早期青铜文化,它的分布范围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卡约文化中彩陶比例非常小,陶质粗糙,打磨不精细,内含碎陶屑,器表领部和颈部大多涂成土红色,这是卡约文化类型的一大特征。卡约文化彩陶的图案非常值得细细研究,图案多绘在上腹,纹样为简单鸟和动物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鹿纹,请注意这个双腹耳壶,壶颈较粗短,而口沿微翻上它的图案,是不是有明显的欧洲风格,这不可能是巧合,这种大型鹿在这一高海拔地区是不多见的,这种图案甚至这种器型应该是从欧洲北部地区传入的,而传入时间应该不晚于卡约文化中期,也就是夏商时期。
 就在中原地区开始诸侯混战之时,远在甘青交汇处的一个狭小区域,突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唐汪文化陶器”类型,年代可能与辛店文化同时,陶器同辛店文化一样质地较粗,但表面磨光,黑色彩绘,纹饰以各种波浪纹为主,与之前的马家窑文化非常类似。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公共墓地,乐都县的柳湾遗址涵盖了从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和到齐家文化的完整历程。所以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的地方不是马家窑而是柳湾。 柳湾遗址总面积达到十一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现在已经发掘的墓葬将近两千座,要知道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至齐家文化大约经历了600年以上,再从齐家文化发展到辛店文化时期就要有1000多年,柳湾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一千年,在这一千年里柳湾人死后都埋葬在一个地方,虽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在这里交流,却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


 “雕骨为饰”主要展示骨器,有各种挂坠。

还有骨头做的各种农具。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一套骨头做的餐具:骨刀、骨叉、骨勺,跟现在吃西餐的餐具几乎相同。

 还有一支骨头做的鹰笛,这应当是羌笛最早的原型。
 “琢玉以祀”展示的是神圣的玉器,有祭天的圆环“玉璧”和祭地的方形圆洞“玉琮”。 



 中国出土的最大史前玉刀——喇家玉刀。喇家是一个位于青海省民和县的平静村庄,喇家村村民们经常在耕地时从农田里挖出死人的尸骨,而且这些尸骨大多身首异处,但既不像在墓穴中,也不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而是随意裹挟在泥土之中。这种特殊的出土状况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1998年,一场对于喇家的大规模考古挖掘开始进行,这次挖掘找到了古人生活过的房址、举行仪式活动的广场和城池外的壕沟,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其它生活工具。专家判断是地震毁灭了这个村庄。
喇家玉刀长约35厘米,宽15厘米,仅厚0.4厘米,是现存的最大的史前玉刀,是真正的“玉刀之王”。需要说明的是,喇家玉刀是一个残片,它从一个孔洞处断裂了。根据考古学经验来看,玉刀都是由一、三、五等奇数孔构成的,而这个玉刀是从第二个孔断裂,也就是说他刚好是一半,那么这个玉刀的完整长度就是令人惊叹的70厘米。 如此大的玉刀厚度只有几毫米,在当时的玉石加工工艺上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充分说明了喇家遗址地区石器加工工艺水平非常高超。 “熔金造物”主要展示各种青铜器具,有青铜铸造的矛、戈、钺等兵器。

 巨型青铜矛,西宁的沈那遗址出土。长61.5厘米,宽19.5厘米。刃阔叶状,叶尖浑圆,叶中部两面有高1.5厘米的脊梁,脊两侧是片形翼。矛銎较长,登上单矛处有三圈箍,銎较宽,銎两侧均有脊。銎与刃部结合处有一刺钩,作钩曲状,銎内留有柄的残迹,属齐家文化。这个巨大的矛,据说是酋长权力的象征。

中国出土最早的一件铜镜——七角纹铜镜,出土于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25号墓,是在1976年对龙羊峡水库淹没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出土的。直径9厘米,很小,镜背有一个小钮,两个同心圆,在两个同心圆间饰有直线纹和人字形弦纹,为铜锡合金,锡的含量大概10%,是典型的齐家文化文物。这面铜镜形体较小,外表很粗糙,是铜镜发展历程的初始形态。  卡约文化是与辛店文化大概同期的早期青铜文化,它的分布范围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 作为湟水流域特有的文化类型,卡约文化还有很多不可解的地方,比如这件考古学上称之为“啄型器”青铜器,就是卡约文化特有的器型,我们还很难说它的具体用途。
 青海的文明史是从汉武帝设立西平亭开始的,这个部分又分为“道通东西 汉风西渐” “唐蕃遗事 千古传诵” “弓马天下 天下一统” “多元归一 文化荟萃”四个单元。
“道通东西 汉风西渐”主要展示汉魏南北朝之际的历史,此前是羌人游牧的地方,汉代开始屯垦,不过河湟谷地外的高原草原仍然是羌人的地方,青海直到近代建省,大体上农牧区是分治的。  中原汉文化势力是如何进入和控制这个区域的呢?通过考古发掘曾经在湟水河流域发现过一些具有中原文化风格的周代青铜器,但数量极少,而且器型偏小,说明起码在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已经影响到了这个地区,但不是主流文化。而西汉初期,这一地区被匈奴所控制,这一时期,大量具有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风格的文物出土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占据湟水河流域,在今西宁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之后公元前111年进讨帮助匈奴进攻令居、安故的羌人,羌人被迫退出河湟流域,退居到青海湖西南地区开始,汉中央政权开始对湟水河流域加强控制,大量汉族人口进入这个地区。但是相对于当地的羌人人口,汉人的数量还是很少的,而这少量的汉人几乎完全集中在少量军事据点的周围,这就在河湟地区特别是西宁周边地区留下了几个大型汉墓群,如陶家寨汉墓群、南滩汉墓群等,出土了部分汉代随葬品,其中还有一些规格不低。 这架木雕车马俑,据说是现存最大的汉代车马俑。较之甘肃省博物馆藏雷台汉墓出土的木雕马俑,青海境内出土的汉代木雕马俑更加朴拙,细节的处理也更加简单一些。
 木雕乐舞俑,都是汉代的经典造型。
 王莽时期的巨大“虎符石匮”,当时中原王朝已经有北海、南海、东海三郡,王莽为求得四海升平,让羌人迁走,在青海湖边建立西海郡,这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王权象征。
虎符石匮对于当时的石刻工艺是很大的,分上下座,整体由花岗岩雕成,上座为俯卧状态石虎,石虎身长1.5米,背宽0.6米,石虎下有石座,也称石匮,座长1.3米,宽1.15米,高0.65米。最为重要的是石虎基座及石匮正面从右至左凿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三行二十二个篆字。始建国元年就是公元9年,新莽的第一年。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国宝级文物,它的价值在于它确凿无误地佐证了西汉末西海郡的地理位置、设置经过及王莽秉政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边疆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物。

 在展厅中有一块纯金狼噬牛雕塑,可以看到草原民族的壮健。  汉代《三老赵宽碑》的残段,1940年夏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白崖子村北白崖沟口墩(古代烽火台)。初无人知其是宝,故出土后在原地搁放了10个多月无人过问。翌年二三月间,邻村村民马腾云用木轮大车将其拉往该村,半路上被颠断成两截。此时白崖子村民方知石碑是宝,遂进行干预。马氏恐引发事端,乃将其交乐都县府,由此引起乐都县中学师生重视,拓印大量拓片分发青海各地。1942年青海省政府令将《赵宽碑》送往省图书馆保藏并拓印若干拓片流传省内外。1951年该图书馆失火,是碑遭焚毁,碑身仅存碗口大一块。
 完整的拓本。“三老赵掾之碑”镌刻流畅,字体娟美,自出土后,就引起了文史界和书法界的重视。《碑帖叙录》评价此碑“碑字端厚雄浑,极似《史晨碑》,为东汉隶书之典型”。《书法经纬》说它“书体流美可爱,兼有《张迁》《华山》《校官》诸碑之长,界乎《曹全》《孔彪》之间。别具一格,是汉隶中之佳品。”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复制品,原物现藏国家博物馆。 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很小,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与一般的汉代官印不同,此印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八个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根据西汉宜帝以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习惯,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印纽以驼钮为主。也就是汉朝封的当地匈奴首领为“归义亲汉长”。  青铜香炉的盖子,虽不完整,但细节处却是精彩之极。

在南北朝时期,秃发鲜卑部落曾经在湟水河流域建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这是唯一在西宁建都的小王国。在广大的青海高原上,还有一个曾经存在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汗国,主体也是在青海,一直存在到唐朝,当时隋唐都曾经把公主嫁过去和亲,可见其强大,后来为吐蕃占领。 


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执政时期金银币,当时出土了76枚,铸造时间在457到483年之间,正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这些金银币说明当时青海作为中转站在中原内陆与西域诸国间的商业贸易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证明了吐谷浑王国曾经的对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隋炀帝西巡
 “唐蕃遗事千古传诵”主要展示唐宋西夏的历史,663年李世民和女婿松赞干布瓜分了吐谷浑王国。双方以青海湖为界,以西属于吐蕃、以东属于唐朝。青海进入了“藏化”的历史进程。 唐蕃古道就是通过青海到拉萨的,还有丝绸之路南线也从青海走,它们在青海有个奇妙的交汇点。


 吐蕃的迅速扩张,唐在青海地区的土地很快就被吐蕃人拿走,所以号称“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点”的唐朝在青海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记。
黄地釉彩绘朱红陶马  此卷敦煌写经《羯摩经》为唐初写就,它是用34张宽25.2厘米至26.6厘米,长49.3厘米至49.5厘米的染黄纸相互连缀而成,全长17米,共16790字,此卷2每行17字至18字,但是卷首残缺二三百字,上卷现存于日本,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青藏高原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后来这一地区形成许多部落,土邦等。 大宋开国不久,原吐蕃王朝的一个部落首领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天的青海乐都),青唐(今天的青海西宁)为中心的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最终受封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 ,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至1116年,河湟流域彻底被收编为北宋的郡县,中原政权部分收回了对青海的控制权。
展厅中有按照史书中记载复原的青唐城原貌,是一座四方形的大城,现在西宁还有一段青唐城南城墙遗址。
 但是北宋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辽宋金夏的混战使得河湟地区又一次陷入分裂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青海文物存世很少,最具代表性便是这件玉马,是这个时期河湟地区出现汉藏两种文化类型争夺的实物。

“弓马天下天下一统”主要展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对青藏高原的统一,整个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于宣政院管辖,明朝继承元朝的政策。 
1227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西征,占领甘肃的临洮、河州等地之后,进入青海,占领西宁、积石二州。从此,开始了对青海长达一百四十余年的统治。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将把包括青海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划给其子阔端为封地,驻营西凉府,也就是甘肃武威,1247年,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与阔端和谈,吐蕃各部归顺蒙古。至此,蒙古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 有“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二种不同年号及“壹贯”、“贰贯”、“伍佰文”三种不同面值的纸钞。纸钞都是桑皮纸质,纸色黑灰,质厚粗糙,上附少许树皮渣,长方形。这个发现对研究元代社会经济及元代中央与西藏、青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经济史的实物史料是比较难得的,在这个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地区发现这种史料就是难上加难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军对青海的进攻很顺利,元朝在青海地方官不是投降就是溃逃,就像卡扎菲的军队一转眼就没了。朱元璋根本没有建立什么地方行政机构,他知道建立了也保不住。他直接将作为军事机构的卫所代替行政机构,建立了河州卫、西宁卫以及“西宁塞外四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和罕东卫),特别是“塞外四卫”直接就是由藏族头人管理。同时,朱元璋将归附明朝的原元朝地方官吏和当地各少数民族头人封为“土官”加官进爵,世袭罔替,管理地方。右边是土司大印,左边是“慧悟禅师”银印,就是这一制度的体现。
 明朝在统治方式最有特点的是代表宗教势力的僧司制度与世俗政权并存。1393年,明政府首先在乐都瞿昙寺设西宁僧纲司,以僧人三剌为都纲。这是在青海设的第一个僧司衙门,之后又在民和弘化寺设僧纲司。僧纲司是中原政权设立的少数政教合一政权,权力极大,对当地信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乐都瞿昙寺则是僧权的中心。 乐都瞿昙寺隆国殿的模型,是一座仿造紫禁城三大殿格局建造的寺庙。  永宣时期,紫禁城将大量精美的器物赏赐给瞿昙寺,其中完整保留到现在的共有三件,分别是铜鎏金观音立像、铜鎏金香炉和“象背云鼓”石雕。 铜鎏金观音立像,全像通高146厘米,带座通高220厘米,非常高大。观音像双腿直立仰覆蓬座,身体略侧扭。身材比例合度,形体线条圆润流畅,生动刻画出观音菩萨慈悲悯人雍容大度的仪态。铸造鎏金工艺极其精湛,金色纯正亮丽,造型生动华美。莲座前沿刻“大明永乐年施”汉藏梵三种文字款识,是现存刻有年款、体积最高大的永乐铜像,是永乐佛像艺术典型代表作,国宝级文物。可惜的是,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这尊观音佛像产自宫廷,时间在永乐十六年前后。而瞿昙寺内原供奉有全堂与此观音大小一样的铜像八尊,因该是八大菩萨,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都炼成了铜水,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只有这尊观音侥幸躲过了劫难,是一位老僧人冒死保藏下来的。
 铜鎏金香炉
 “象背云鼓”石雕,高200厘米,长130厘米,长方形莲花座上为石刻卧象,象背上托起了雕刻满云的叠云,叠云上又架着一面真鼓,构造复杂,细节处非常留心,显示出皇家工艺的精湛技术,寓意“太平有象”,是明代喇嘛教石雕的精品。(青海省博物馆的“象背云鼓”石雕不是原物,是复制品,原物还在瞿昙寺。)
 侧面
 清朝真正控制青海还是从1725年正式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也就是“西宁办事大臣”开始的。“西宁办事大臣”管辖除果洛地区以外的整个青海牧区的蒙藏事务,成为清政府专门管理青海西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西宁办事大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青海蒙古部落联盟,将其收为内藩,把青海蒙古划编为29旗,授原各部台吉担任札萨克,治理一旗事务。
札萨克铜印,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印高11厘米,宽10.5厘米,虎钮,印文为“海西左翼前旗管旗札萨克之印”侧面有款“礼部造”。
 “多元归一文化荟萃”主要展示青海六个世居青海的民族: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的用品。 
汉族始于汉代的屯垦,西宁和海东是聚集地;藏族始于吐蕃的征服,现在青海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都是藏族自治州,海西是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回族始于元代蒙古部队中的色目人,在西宁的东关和海东的一些县聚居;土族可能是吐谷浑人的后裔跟蒙古人的混血,是青海独有的民族;蒙古族始于元代蒙古人的征伐,曾经在青海湖周围占主体;撒拉族是元朝从撒马尔罕迁徙来的,信仰伊斯兰教教,现在主要在循化县。
 鎏金铜瓶,清。
 玉如意。
 铜火锅。
 铜火盆。
 背水桶。
 铜茶壶
 铜奶桶

















 青海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元文化共存,既有儒道为代表的河湟昆仑文化,也有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青海的汉族农村的寺庙除儒释道外,主要供奉昆仑文化中的西王母或其化身金山老母,供奉九天玄女的也比较多,九天玄女的诞生地据说就在湟中凤凰山。藏传佛教主要是四大教派之首的格鲁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本来就是湟中人,塔尔寺是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西宁的东关大寺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其他三大寺是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新兴派伊赫瓦尼派的中心寺。 右面的展厅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展厅一角。大厅显著的位置放置着铜鎏金观音像。  大厅显著的位置放置着铜鎏金观音像。










 一座佛教中象征宇宙的木制大坛城。






















 唐卡就是藏语卷轴画的意思,唐卡在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形成,大多是有关佛教的,画法都是确定的,许多用金粉为原料,在安多、卫藏、康巴形成不同流派,青海的唐卡集中在热贡地区(黄南州同仁县),所以也叫热贡艺术,热贡就是金色的河谷之意,展厅中还展示绘制唐卡的流程。















































总体感觉:青海博物馆藏品丰富,但人气太差,据说靠出租场地维持。这与展览布置设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失败的。内容繁杂、零乱。远不及甘肃省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