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闻问切) 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症候诊断 中医诊断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纲领的是() A阴阳 B表里 C寒热 D虚实 E气血 基本原则 (一)审内查外,整体统一 (二)四诊合参 (三)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 四诊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切诊 一 、望诊 (一)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神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 1.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点此处了解→白皮书 点此处收看→好记的中药单味药口诀(完结 )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 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3.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 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4.神乱(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1.白色的临床意义:寒证,失血证 2.黄色的临床意义:虚证,湿证 3.赤色的临床意义:热证 4.青色的临床意义:寒证,痛症 5.黑色的临床意义:肾虚,水肿,瘀血 考点 (三)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2.望姿势异常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目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5.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6.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7.望体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望舌质和舌苔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 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望舌色 1.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浅淡 临床意义:主虚寒证,气血两虚、阳虚 2.红舌 舌象特征:较正常红者为红舌 临床意义:主热证(实热、虚热) 3.绛舌 舌象特征:全舌或局部出现青或紫色 临床意义:主瘀血(气血运行不畅) 机理:气血行不畅,瘀积于局部 舌象特征:较红舌更深者 临床意义: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4.紫舌 (2)望舌形 胖大舌 瘦薄舌 芒剌舌 裂纹舌 齿痕 A痿软舌 B瘦薄舌 C齿痕舌 D裂纹舌 E芒刺舌 1热盛津伤可见 2脾虚湿盛可见 (3)望舌态 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1.白苔:表证,寒证 2.黄苔:热证,里证 3.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4.黑苔:热极,寒胜 (1)望苔色 (2)望苔质 厚薄 润燥 腻腐 剥落 有根无根 3.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 (2)伸舌姿势 (3)染舌 4.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浅 (3)区别病邪的性质 (4)推断病势的进退 (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望痰涎 望呕吐物 望大便 望小便 1、痰涎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考点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2.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臭──寒呕 呕吐物秽浊酸臭──热呕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吐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3.大便 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黄而粘,多属 肠中有湿热。 稀薄如水,夹有不消化食物,多属 寒湿。 4.小便 小便清澈而量多,多属虚寒。 根据中医望诊理论,热盛津伤可见( )。 【选项】 A.瘘软舌 B.瘦薄舌 C.齿痕舌 D.裂纹舌 E.芒刺舌 【答案】D A齿痕舌 B胖大舌 C芒刺舌 D痿软舌 E瘦薄舌 根据中医望诊理论 1 热邪亢盛可见 2 脾肾阳虚可见 A齿稀根露 B齿龈红肿 C齿龈青紫 D齿龈淡白 E牙齿蛀蚀 根据中医望诊理论 1 肾虚可见 2 血虚可见 3 胃火可见 根据中医望诊理论,脾虚湿盛可见( )。 【选项】 A.瘘软舌 B.瘦薄舌 C.齿痕舌 D.裂纹舌 E.芒刺舌 【答案】C 二、闻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一)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 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1.语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1)语声强弱 (2)语言错乱 2、呼吸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气微与气粗 ? 虚、寒:气微而慢 ? 实、热:气粗而快 (2)喘与啸 ?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于肺,气道不畅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3)少气与叹息 A.呼吸不畅,胸闷气短 B.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D.呼吸困难,喉咙有声 E.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1.实热多见 2.虚喘多见 3.啸证多见 3、咳嗽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燥邪 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 4.呃逆,嗳气音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呃逆:声音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 声音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嗳气: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属宿食停留或 消化不良。 无酸腐气味,则为肝胃或胃虚气逆。 (二)口气,痰涎,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三 问诊 问诊的概念:通过询问患者或者陪诊 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 过等有关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的临床意义 1、恶寒发热同见的临床意义 ?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 正相争则发热 ?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 — 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 — 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 — 发热、恶风、汗出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畏寒 3、但热不寒 ——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 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1)壮热:风寒入里化热,风热内传 (2)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3)长期低热:气虚发热 4、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1、表证辨汗 表证无汗--恶寒发热,肌肤无汗出,脉浮紧 外感寒邪引起的感冒 寒主收引,毛孔郁闭故无汗 表证有汗--恶风发热伴有汗出,脉浮缓 外感风邪为主引起的感冒 风性开泄,毛孔疏松故有汗 2、里证辨汗 ?自汗: 气虚或阳虚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绝汗: 里热证 亡阳证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重痛—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多为湿邪困阻气血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绞痛—疼痛如绞割,实邪闭阻气机 隐痛—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受,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 长。多为气血不足。 掣痛--抽掣或牵引疼痛,多为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头疼—感受外邪,气血津液亏虚,经脉 (2)胸疼 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瘀血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脘痛: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 (4)胁痛:肝气不舒,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5)腹痛:大腹:脐以上,属脾胃 小腹: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 (6)腰痛:腰为肾之府 (7)四肢痛:风寒湿邪 (四)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1.口渴与饮水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 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内有瘀血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口苦:热证 口甜:湿热蕴脾 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口涩:燥热伤津 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口粘腻:湿浊,痰饮 (五) 大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1.大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2.小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 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 实证:瘀血、结石阻塞 排尿感异常 (1)小便涩痛: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2)余沥不尽: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焦虚寒 (4)遗尿: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约 (六)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1.失眠的临床意义: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2.嗜睡的临床意义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入睡。 阳虚阴胜,痰湿困滞 (七)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 1.耳鸣耳聋的临床意义 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耳聋: “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2.头晕的临床意义: 风火上扰,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 3.目眩的临床意义: 目失所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气血不足,肝阳上亢 (八)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1.月经变化的临床意义 (1)经期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经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3)色质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4)行经腹痛的临床意义 2.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点此处了解→公众号回复规则(测试试卷获取方法) 一千零一个愿望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满想象 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 多试几次 总会回答 心里有好多的梦想 未来正要开始闪闪发亮 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样 踮起脚尖 就更靠近阳光 四、切诊 (一)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1.脉诊的部位 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人迎脉 趺阳脉 2.寸口脉分候脏腑 左 右 寸 心 肺 关 肝 脾 尺 肾 肾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二)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浮脉、沉脉 迟脉、数脉 虚脉、实脉 滑脉、涩脉 洪脉、细脉 弦脉、代脉 相兼脉与主病 (三)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阴证-按之肿硬不热,根盘平塌漫肿 阳证-按之高肿灼手,根盘紧缩 诊“尺肤” :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肤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1)按脘部: 痞证:心下满按之濡软不痛 结胸:心下按之硬而痛 水饮:心下坚硬,大如盘 (2)按腹部 实证:腹痛拒按 虚症:腹痛喜按 第三节 八纲辨证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辩证鉴别要点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1.表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起病急,病程短,发热恶寒 2.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无新起发热恶寒 3.表证里证的鉴别:发热是否伴有恶寒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相互转化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辩证鉴别要点 1.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以寒为主,功能减退 2.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以热为主,功能活动亢进 3.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4.寒证和热证的关系:相互转化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 证 恶寒喜热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 苔白 迟或 紧 热 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 饮 红赤 热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数 实热多见( )。 【选项】 A.呼吸不畅,胸闷气短 B.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D.呼吸困难,喉中有声 E.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答案】B A午后发热,五心烦热 B长期低热,劳累则甚 C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D日晡热甚,腹痛便结 E发热烦渴,汗多脉洪 1气虚发热的症状特点 2湿温潮热的症状特点 3阴虚发热的症状特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辩证鉴别要点 1.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正气不足 2.实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有余,亢盛为主要表现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4.虚证和实证的关系:相互转化,同时并存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二)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三)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四)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辩证鉴别要点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 阳证:表,热,实证,阳热证属实热证 阴证:里,寒,虚证,虚寒证属阴证 2.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寒像 3.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热像 4.阳证和阴证的鉴别 阴虚与阳虚 亡阴与亡阳 亡阴亡阳鉴别表 亡阴 亡阳 汗 汗热,味咸,粘稠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 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 口渴,喜冷饮 身冷,蜷卧神疲, 口淡,喜热饮 【题干】中医诊断用以分辨邪正盛衰的纲领是( ) 【选项】 A.阴阳 B.表里 C.寒热 D.虚实 E.气血 【答案】D 某男,65岁,咳喘10余年,气短乏力,痰多清稀, 食纳减少,腹胀便溏,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1.中医辨证是 A肾不纳气 B肺肾两虚 C心肾阳虚 D心肺两虚 E肺脾两虚 2 辨证要点既有咳喘,食少,又兼见 A气虚 B气滞 C血虚 D阴虚 E阳虚 3 根据八钢辩证,该证属于 A表证 B里证 C寒证 D虚证 E阳证 你好明天,再见昨天 |
|